序
愛上學習的放牛班小孩--吳寶春
二○一二年,吳寶春向政治大學、中山大學申請就讀EMBA研究所(管理學院碩士在職進修專班),但由於他只有國中畢業,資格不符,因此遭受拒絕。後來,他轉而向新加坡國立大學爭取,最後如願。
由於教育部認為吳寶春在星國的總上課時數過短,最多只有四個月,不符合臺灣必須滿八個月的規定,所以不採認該學位,亦即吳寶春畢業後也無法在國內申請攻讀博士班。儘管如此,吳寶春卻說:「我進修只是想學習更多知識,不會在意學歷有沒有被認可。」
童年時的吳寶春,一定很難想像長大後的自己,竟會如此看重學習、看重知識!
小時候的他,生長在屏東鄉下,喜歡到處野、到處玩,但一進教室,總是很快就夢周公,因而挨罰;寫作業時,他也常常忍不住打瞌睡,爸爸擔心他功課沒交可能被修理,便會叫醒他,陪他完成「鬼畫符」。
這樣的吳寶春,到了國中,即使被編入放牛班,依然穩坐倒數第一名的寶座。加上家中經濟狀況窘迫,他因此決定不升學,到臺北的麵包店當學徒。他的大哥大力反對,認為學歷低難以有出息,然而當時,吳寶春的心中卻是這麼想的:「我真的真的好討厭念書,念書根本沒用,而且,我也念不來!」
不過,當了學徒後,師傅叫他秤一百兩的糖,他卻不知道一斤等於十六兩,一百兩等於六斤四兩,於是在秤上找到標示著「兩」的細格,一格格地細心數算,想說只要數到一百格就對了。結果,師傅發現了,大罵他是「白痴」、「笨蛋」。這時,他才體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想從「學習」脫逃的他,此刻開始,反倒自動跳入「學習」的大海裡泅泳:拚命學習麵包製作的相關技術,甚至「偷師」,想盡辦法要將師傅留一手的東西據為己有;當兵時看電視字幕學國語,不懂就問大專兵,終於培養出基礎閱讀能力,有疑問便可翻書查閱;向公司爭取機會上管理課程,學習管理知識;嘗遍美食擴展味蕾,觀察各種店家的特色,學著怎樣才能抓住顧客的胃;苦讀日文,好能從日文雜誌上習得更精準的技術,後來甚至因而有辦法到日本參訪學藝……
不斷的學習終於將他推向高峰,得到了世界麵包大賽冠軍的殊榮。
什麼是成功?或許每個人皆有不同的定義。書寫吳寶春的故事時,我認為他是個「成功的人」,因為他在到達峰頂後,看到的並不是自己多強大,反到看到峰頂下有許多人迷惘地繞著路,甚至迷途了、碰壁了,因而願意根據自己攀頂的經驗,傾力畫出地圖,送上給這些人。
他在獲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後,便以母親的名字成立基金會,以家鄉出產的鳳梨所製成的鳳梨酥販售收益為財源,只為幫助那些和他幼時一樣貧窮、沒有學習資源的孩子。
他開的麵包店選用的食材,許多是他親自走遍各地尋找來的;當他以行動支持農夫種植無毒作物,他童年時雙腳所踩的親愛土地,才可能留下來,才可能保持潔淨美麗。
還有,當記者詢問他「既然已身為麵包冠軍,為何還需要EMBA的學位」,他的回答是:「像我這樣只有國中學歷的人,如果能夠拿到EMBA學位,對很多想要學習的人,會有鼓舞作用。」
總想著將自己的強大挹注給需要的人,挹注在需要的地方。我想:這才稱得上是「成功」吧!
周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