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緣起
科學發展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而究竟是什麼推動著科學的發展?現有的出版品經常紀錄著偉大科學家的發明,歌頌著他們的天才以及自身的努力,卻很少將焦點從他們身上擴展到整個社會背景與科學價值觀的傳承上。學校中的理科教育,所傳授的也只限於各種原理、定理、算式等片段的學習,科學家的名稱在課堂上成為一個簡單帶過的名詞,對於他們的發明與事蹟,由於沒有脈絡可循,也只變成一些冰冷的公式,讓學生去運算與記憶。
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套由國內作者、漫畫團隊,再加上學者審訂的科學讀物,讓少年讀者閱讀到這些帶著「人性」的立體人物,同時也體驗到科學家們如何學習、如何提問?如何思索宇宙人生?帶給年輕的讀者,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掙扎與堅持、人生態度與價值觀的借鏡。
推薦序
臺灣原創的科學漫畫為學子們疊起科學的入門磚!
「老師,這些石頭的名字我都背不起來。」
?
就算第一次和同學們見面時,就已大費周章地提醒同學們,科學重在觀察,思考,理解,比較,分類,歸納,探索......但積習已久的同學們,仍然不由自主地使用背誦的方式,應付科學的學習及考試;或是跳過課本中的脈絡及概念,直接寫講義,練習解題。?
死記難以活用,面對改換情境的靈活題目,死抱佛腳硬背下來的同學,往往會不知從何下手;而直接從講義中擷取別人整理好的重點提示,也難以在自己的腦中建構起舉一反三的知識體系,缺少基本觀念的釐清,常常事倍功半地浮沉在茫茫題海之中。捨本逐末的結果,一次次的考試,總難免上演一次次的悲劇。?
長此以往,科學,在校園中帶給學子的感受,不是「啊哈∼」那撥雲見日的頓悟,不是發現「原來如此」的樂趣,卻是從此讓人放棄當科學家的夢想與志願,放棄科學救國的希望與信心;就算日後遠離了校園,科學不再需要考試,或已不需再斤斤計較於分數,但曾經習得的無力,挫折的經歷,卻仍讓大多數公民對科學望之卻步,逃之夭夭。當代的科學與技術日新月異,臺灣社會卻多有「理盲」,缺少理性、嚴謹的思辨能力,易隨流言或謠言起舞而迷失。
?
面此窘境,我除了一再鼓勵學生們發現科學的可親與實用,常保好奇,多作觀察,勇於接觸、閱讀、發想及推測,更有自信地發現科學學習的出口。心頭也十分期待,能有淺顯易懂,引人入勝的科學讀物,為學子們疊幾塊科學的入門磚。?
親子天下用心企畫了「漫畫科普」系列,當我翻閱到「鍬形蟲飛向101大樓的天空」,滿心的感動呀!總算盼到了,臺灣原創的科學漫畫!
?
不只是漫畫,它更有「秘辛報報」、「閃問穿越記者會」和「讚讚劇場」等逸趣橫生的閱讀素材,將科學的知識巧妙地與故事結合,除了學習到達爾文演化論的前因後果,也明白了小獵犬號的配備及航行地圖。噸位約只240噸的小獵犬號,比現今臺灣的「海研二號」及「海研三號」研究船,甚至民間的「寶拉麗絲號」研究船都小,但它仍然完成了西元1831年~1836年長達五載的遠洋航行,助達爾文周覽四海,成就了達爾文的見多識廣,更能體會到達爾文當年的發現是多麼不易與可貴。?
願這系列的科學漫畫作品,能助學子們看見科學之奇,發現科學之妙,欣賞科學之美,甚至更可以是明心見性的科學啟蒙!
?
翻閱吧!科學!
享受吧!科學!
生根吧!科學!
文�謝隆欽(中山大學附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