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土地,人情,牽牛花
這就是潘樵,他總是在不期然中給人們大大的驚喜。
記得2012年去埔里參加潘樵《台灣尋櫟記》的新書發表會時,他在會場中當眾宣佈,接下來,他會將大部分的時間拿來書寫家人及故鄉的點點滴滴,果不其然,他隨即幫80歲的母親寫了一本書,接著又接下南投縣國姓鄉首屆的駐鄉作家,隔年又接任國姓鄉第一屆的駐鄉畫家,我們以為他不寫台灣之後會比較清閒一些,沒想到他依舊忙碌充實,而且屢屢開創新局、引領風潮。
最近,透過臉書,我知道他開始在尋訪南投縣境內的老樹,原以為過不了多久,便可以看見一本相關的著作產出,沒想到半路殺出來的竟然是牽牛花,這讓我想起一句俗諺:「惦惦吃三碗公半」顯然潘樵在卸下國姓鄉駐鄉畫家之後,便開始投入台灣牽牛花的尋訪,而且才短短一年的時間,他就已經默默地完成《台灣-牽牛花》的書寫。
雖然台灣的牽牛花只有25種,數量與潘樵之前所記錄的50幾種櫟樹相差甚多,但是要找齊台灣所有的牽牛花其實難度極高,因為在台灣關於牽牛花的研究資料似乎不多,加上該植物大多屬於一年生,今年有,明年不一定還在,所以「出門尋花,落空而回。」應該是習以為常的事吧,但是潘樵總是有辦法可以逐一克服困難,將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順利完成。
過去,潘樵為了尋找台灣的蛙類,總是夜晚才出門,後來為了記錄台灣的櫟樹,則必須白天上山,而這回為了觀察牽牛花,它通常是一大早就已經在野外了,甚至偶爾還必須在深夜於荒地裡守候著,於是藉由他的文章我們才終於明白,過去經常被當作是野花野草的牽牛花,竟然有那麼精彩的生態樣貌,包括長得像樹木的樹牽牛,包括夜晚才開花的天茄兒與九爪藤,當然也包括牽牛花為何要牽牛?等等。甚至,在台灣恐怕已經不存在的蘇門答臘牽牛及大星牽牛,他也不願意放棄,極盡可能的百般探索,然後硬是擠出2篇文采並茂的文章來,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潘樵總是淡淡地說,他是因為兩個孩子都在外地讀書,假日也不常回家,因此為了不想讓生活太無聊才會找點事情來做,於是拜訪老樹及觀察牽牛花遂成為他與妻子假日的休閒活動之一,但是身為他的資深文友,我很清楚潘樵的個性,他一旦決定要做的事情就會全力以赴,甚至不達目的絕不終止,因此從青蛙、櫟樹到牽牛花,我們看見潘樵驚人的行動力與創作能量。
然而別忘了,潘樵也是南投縣內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就算書寫的內容是生態,他也總會在字裡行間加入一些人文的元素,因此在《台灣-牽牛花》這本書中,潘樵刻意將不同的牽牛花連結不同的鄉鎮,並且引出若干幫助他尋花的朋友們,於是透過這些美麗的牽牛花,潘樵巧妙地描寫出台灣這座島嶼上許多土地與人情的故事,那是一種美麗的風景,也是一種令人既佩服又感動的呈現。
文◎吳平(文化企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