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中原音韻箋釋(兩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1374
李惠綿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6年3月08日
240.00  元
HK$ 240  






ISBN:9789863501374
  • 叢書系列: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72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中國文學研究叢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跨越戲曲與音韻兩大領域,通釋《中原音韻》全書

    全面箋釋此部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對元明清戲曲音韻學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曾序

    姚序

    金序

    自序

    凡例



    【韻譜之部】



    導論



    中原音韻序



    中原音韻十九韻部



    一  東鍾

    二  江陽

    三  支思

    四  齊微

    五  魚模

    六  皆來

    七  真文

    八  寒山

    九  桓歡

    十  先天

    十一 蕭豪

    十二 歌戈

    十三 家麻

    十四 車遮

    十五 庚青

    十六 尤侯

    十七 侵尋

    十八 監咸

    十九 廉纖



    中原音韻十九韻部索引



    附錄一:瞿本、訥菴本韻譜異體字與校勘字、正體字對照表

    附錄二:寧繼福與楊耐思《中原音韻》聲韻母擬音差異對照表



    【正語作詞起例之部】



    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

    一   音韻不能盡收廣韻

    二   龐涓呼為龐堅

    三   余與清原曾玄隱言

    四   平上去入四聲;音韻無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

    五   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

    六   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如「鞞字」次本韻後

    七   平聲如尤侯韻浮字、否字、阜字等類

    八   中原音韻的本內平聲陰如此字、陽如此字

    九   分別陰、陽二義,熟看諸序

    十   東鍾韻三聲內轟字,許與庚青韻出入通押

    十一  音韻內每空是一音,以易識字為頭

    十二  漢書東方朔滑稽,滑字讀為骨

    十三  漢書曹大家之家字,讀為姑

    十四  廣韻入聲緝至乏,中原音韻無合口

    十五  逐一字解註中原音韻,見行刊雕

    十六  齊微韻璽字,前輩剮王莽傳奇,與支思韻通押

    十七  有客謂世有稱往為網

    十八  亳州友人孫德卿長於隱語

    十九  歡娛之娛﹝廣韻音愚﹞,四海之人皆讀為吳

    二十  余嘗於天下都會之所,聞人間通濟之言

    二十一 依後項呼吸之法,庶無之、知不辨

    二十二 看岳王傳 韓世忠 ?國賊秦檜 張俊

    二十三 泰定甲子秋,復聞前章餘論

    二十四 辨明古字略

    二十五 ?舉釋疑字樣

    二十六 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

    二十七 作詞十法



    中原音韻後序



    引用書目






    作者序(摘錄)



      二○○八年八月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今改名「科技部」)人文處申請為期三年學術補助專題計畫「從周德清到徐大椿:元明清戲曲音韻史的考察」,《中原音韻箋釋》是成果之一。原擬一年的計畫,孰料內容龐大繁浩,歷時六年完成初稿;修訂時間長達一年。本計畫敦請中央研究院何大安先生擔任音韻顧問指導,導讀原典,排難解惑。初稿完成後,承蒙輔仁大學中文系金周生先生反覆審訂,不吝賜正,鉅細靡遺。修訂過程中,再敦請曾師永義審訂〈正語作詞起例〉最後兩條〈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及〈作詞十法〉,就曲牌曲律部份詳加批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中原音韻箋釋》的課題,絕非個人學養足以獨立成之。本書得以定稿付梓,對三位師長銘感在心,豈勝言謝!



      一九八二年就讀臺灣大學中文系必修「聲韻學」課程,有幸受業於何大安先生,觸發對聲韻學的興趣。一九八五年進入碩士班一年級,熱誠依舊,繼續選修杜其容先生開設「音韻專題」課程。又因景仰王叔岷先生古籍斠證之篤實工夫及其人品風範,同時選修「斠讎學」課程。一九八六年秋天,蒙曾師永義不棄,收為入室弟子。將近三十年來,以戲曲批評、表演理論為治學方向,筆者深知戲曲與音韻密不可分,而《中原音韻》正屬跨元曲與音韻雙重領域之著作。以《中原音韻》探討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不宜局限於〈作詞十法〉,當與〈正語作詞起例〉融會貫通。研讀〈正語作詞起例〉各條文字後,乃有「務求甚解」之渴望,因而興起箋釋之動機。進入周德清之文字奧義,則多從元曲創作與唱念的角度思考,期能找到二者繫聯的內在理路。《中原音韻》是元代「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而元明清幾本戲曲理論經典,早有注釋出版。舉其要者,如周貽白《戲曲演唱論著輯釋》(1962),注釋的論著包括元芝菴《唱論》、明魏良輔《曲律》、清李漁《閒情偶寄• 演習部》,以及清俞維琛、龔瑞豐口述《明心鑒》(《梨園原》)。李漁《閒情偶寄》,「演習部」之外尚有「詞曲部」,另有陳多《李笠翁曲話注釋》(1981);江巨榮、盧壽榮《閒情偶寄校注》(2000)。明王驥德《曲律》由陳多、葉長海注釋(1983 初版,2012 修訂再版)。清徐大椿《樂府傳聲》由吳同賓、李光譯注(1982)。承繼以上經典注釋之後,香港古兆申、余丹策劃「崑曲演唱理論叢書」之研究及翻譯(2006),包括魏良輔《曲律》、王驥德《方諸館曲律》、沈寵綏《度曲須知》、徐大椿《樂府傳聲》等四本。以上所述戲曲理論之典籍,注釋成果豐碩,獨缺《中原音韻》。期望《中原音韻箋釋》出版,得以為注釋戲曲典籍添增一筆。注釋體例本當力求精簡扼要,為兼顧戲曲學與音韻義理,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不免增生繁文,此所以書題「箋釋」之故。



      本書有四個特色。首先,這是目前所見《中原音韻》第一本完整的箋釋。其次,溯源十九韻部讀音,摘錄釋義,別於明吳興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又題《重訂中原音韻》)。其三,採取中原音系有入聲的觀點,釐清實際語音和北曲正音之別。其四,以現存元曲文本印證周德清之說,彰顯中原之音生機活潑的語言意義;或有助於具體掌握《中原音韻》所以成為元代「戲曲音韻學」開山之作的精義。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韻》成書於元泰定甲子(1324)。十九韻部類似《詩韻全璧》,為北曲押韻之用。每個空格是一個讀音,以易識字為頭,根據頭一字識讀,故不需別立反切。其後將近三百年,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1601),為韻譜增註反切釋義。再經三百年左右,江都任訥(任中敏)有感〈作詞十法〉原文措辭甚簡,又義有未盡,乃輯元明以來諸家論說,詳為疏證,完成三萬七千餘字的《作詞十法疏證》(1924)。任中敏序曰:「明王文璧有增注《中原音韻》一書,以余所見刻本,其所注者僅限於諸部韻字而已,餘非所及。是此所疏證,又適足以彌前人之所缺憾,益不為無故也。」疏證內容,旁徵博引,詳加考證,奧義精盡,嘉惠後學,厥功甚偉。歷經一甲子之後,對〈正語作詞起例〉有精要分析者,以甯繼福《中原音韻表稿》第二章為著稱(1985),是為近代音韻學研究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以其非屬逐條釋義性質,或有可再補充之處。至此,所見《中原音韻》各部份,或音切釋義,或疏證考述,或扼要導讀,尚無完整之箋釋。本書針對韻譜異讀、罕見字、難字、方音俗字或音變字等,以及〈正語作詞起例〉,連同前後六篇序文,定格四十首小令及其評點,詳加闡釋,期望呈現體例統一、內容完整的箋釋本。幸有近代音韻學者的篳路藍縷,筆者得以汲取前輩研究《中原音韻》的成果,奠定箋釋之基礎。茲就本書箋釋與王文璧、任中敏、甯繼福注釋疏證之差異,略作說明。



      就韻譜音義而言,王文璧增註《中原音韻》,反切釋義係根據明代《洪武正韻》,這是以「後設」的切語為韻譜注音,無法體現從《廣韻》到中原音系之演變。本書箋釋韻譜音義,別於王文璧增註本,主要根據《廣韻》或《集韻》反切,並摘錄其釋義,以溯源韻譜音讀。就箋釋立意而言,任中敏《作詞十法疏證》之長有三。其一,採集元明以來諸家論說與周德清形成對話。其二,周德清於「末句」列舉若干曲牌,任中敏分別詳加考證其末句平仄律,並舉元曲證之。其三,周德清於「定格」選錄四十首小令及一首套數,任中敏逐首列出各曲牌句數,對照末句平仄律是否相合,並參考隋樹森編選《全元散曲》,比對曲文版本之差異。以上疏證之功,本書箋釋不再贅述,直接呈現曲文與平仄律之對照,可免去各首曲牌格律之說明,而著力於文句義理之闡發。



      就入聲觀點而言,體現在中原音系入聲有無之差異。《作詞十法疏證》云:「惟北曲創自金元之北人,北人發音無入聲,故韻亦因之。入派三聲,雖為廣韻,亦北音本有之事實,而後始可。周氏所謂言語之間還有入聲者,蓋就朔南大體而立言耳。」任中敏主張北音本無入聲,韻亦因之。於是認定周德清所謂言語之間還有入聲者,係指南方音系而言。甯繼福主張《中原音韻》無入聲,但不等於說四海之內都無入聲,此即周德清所謂「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甯繼福對中原音系是否有入聲的立場,似乎模稜兩可。本書箋釋採取中原音系有入聲的觀點,嘗試對《中原音韻》相關論述形成明確統一的詮釋,從而釐清實際語音和北曲正音之別。



      感謝三位先生百忙中撥冗為本書寫序。曾師永義在玉體違和、調攝補養之際,校閱文稿,補充賜正,繼而慨然允諾作序,何其榮幸。拜讀姚榮松先生和金周生先生序文,方全盤知曉先生委婉曲折之心路。承蒙何大安先生引薦,得有機緣拜識音韻學前輩大師,輾轉獲得兩位先生的序文,如獲至寶。三篇序文溢美之詞,未敢承領。先生意在提攜後進,嘉勉後學;字裡行間蘊含更多期許與鼓勵,助我在戲曲音韻研究孤獨的旅程中,獲得繼續前進的動能。



    推薦序一



      很高興惠綿又完成了一部龐大浩繁的鉅著《中原音韻箋釋》,足足花了她六年時間,但她同時也寫出了洋洋灑灑三十萬言可以獨立成書的副產品《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可見惠綿治學是多麼的聚精會神、鍥而不舍。誰說惠綿行動不便,只能拘守斗室,閉門造車。她為了撰著此書,可也跨海越洋,訪求名山石匱之藏;而且得道多助,受惠方家指點,友生效力。



      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兼具戲曲創作和歌唱理論的開山之作。其韻譜分十九韻部,根據北曲實際語言,驗證關馬白鄭等名家作品而完成,獲得平聲分陰陽的重要發現;學者因而認為他開啟了今音韻學一派。其〈正語作詞起例〉,包括字音辨別、用字方法、宮調曲牌等;而最重要的則是〈作詞十法〉,含知韻、造語、用事、用字、入聲作平聲、陰陽、務頭、對耦、末句、定格。其中論作曲肯綮,多有言前人所未能言、發前人所未能發者;而其「定格」可謂曲譜之雛型,為《太和正音譜》之先驅。



      對於這樣一部戲曲學的經典,雖論者已多,但迄未有仔細的探討。惠綿因而奮發,欲以她兼具戲曲學和聲韻學的修為,為周德清畢生心血,抉幽探微,盡揭其潛德精光,於是而有《箋釋》之作。



      我們知道經典的詮釋,解經者為「傳」,解傳者為「注」,解注者為「疏」。而「箋」者,表也,識也,亦即更進一步為「經」表明而記識其事。所以惠綿的《箋釋》,或考訂,或辯證,或演繹,或舉例,以發明《中原音韻》之曲學與音韻義理。則其功夫之繁瑣、其心思之細密可想而知。



      惠綿這部《中原音韻箋釋》將由臺灣大學出版,為臺灣大學學術的代表作之一,其審查自是非常的嚴格。其審查者之一謂:「本書利用現今已有的音韻學知識,溯源十九韻譜讀音,摘錄其釋義,採取中原音系有入聲之觀點,釐清實際語音與戲曲正音的區別。並以元曲文本印證周德清立論之觀點。無論在材料彙集、音切釋義、疏證考述,及扼要導讀方面,皆顯見為精審之作;尤其增列《廣韻》,更可省卻讀者翻閱對比的工夫。允為一部具有專業價值的佳作,值得獎勵出版,供為學界參考。」審查之二謂:「本書已做到理論明確,脈絡清晰,箋釋詳實,內容完整,參考資料豐富,故樂於推薦出版,以享學界。」他們的「審查結果」,當然都是「極力推薦」。



      在《箋釋》修訂過程中,惠綿請我校閱〈正語作詞起例〉中的〈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和〈作詞十法〉。我看出周德清雖然非常講究「平仄聲調律」,但對平仄拗救、四聲調質特色尚未有明確的認知。因之一方面不知如何調適平仄的變化,也說不出何以上去、陰陽要分明,何以上去、去上往往「取務頭」。而周氏之所謂「務頭」,實指曲中必須聲律雙美的地方,亦即句中之眼、曲中警句、套中主曲;而其所論「造語」,謂不可作俗語、蠻語、謔語等等,難道曲中真不可用此等語言嗎?又難道曲中切不可用生硬字、太文字、太俗字,尤其是襯?字嗎?凡此惠綿皆就其「義理」給予充分的說明。可見其《箋釋》不止可作後學入門之津梁,亦可供學者研究之參考。



      惠綿治學黽勉勤劬,鉅著連連,每部鉅著都擲地有聲,為海內外學者所重視。眼看著她站在我的肩膀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我感覺到「人間愉快」莫過於此。




    曾永義(本書審訂者、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理想的讀本:國文5
    2. 明清崑腔音韻度曲考論
    3. 用手走路的人:拐扙支撐一身傲骨(增訂新版)
    4. 《中原音韻》北曲創作論與度曲論之研究
    5. 用手走路的人(無書,DAISY有聲書光碟)
    6. 愉快人間
    7. 用手走路的人─拐扙支持我一身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