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力與愛:一趟引導社會變革的世界紀實

力與愛:一趟引導社會變革的世界紀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761315
亞當.卡漢
陳淑婷
財團法人朝邦文教基金會
2016年3月01日
120.00  元
HK$ 108  






ISBN:9789868761315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一部跨文化的世界移動,探尋真相、衝突與融滲的時代之作





    作者序

    出版序

    ?

    寫在起步之前 Preface

    起心動念

    超越抗爭與求和

    ?

    Chapter 1 力的兩面 The Two Sides of Power

    Chapter 2 愛的兩面 The Two Sides of Love

    Chapter 3 力與愛的困境 The Dilemma of Power and Love

    Chapter 4 跌倒 Falling

    Chapter 5 跌跌撞撞 Stumbling

    Chapter 6 行走 Walking

    結語 領導就是向前走 To Lead Means To Step Forward

    ?

    想像台灣 Imagine Taiwan

    台灣POWER AND LOVE反思之路

    台灣POWER AND LOVE

    ?

    國外推薦佳評如潮

    ?

    附錄 Appendix

    附錄一 關於開放空間會議

    附錄二 關於轉化型情境規劃

    附錄三 關於里奧斯公司

    附錄四 關於財團法人朝邦文教基金會

    附錄五 引用書目





    作者序



    致全球華文讀者的一封信


    ?

      《力與愛》這本書我花了多年的時間才書寫完成,我將過去試圖促進社會變革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分享給讀者。「Berrett-Koehler」公司在2010年出版英文版之後,六年間各國語言的翻譯也陸續推出──德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泰文、 韓文、日文、中文,以及印度、南非的英文版。

    ?

      我也花了數月時間,在全球各地針對《力與愛》發表超過百次以上的談話,如學習型組織、組織發展學會、創客中心、大學系列講座、?各類專業團體……等;?透過各領域的對話與各國不同領域人士的親身互動下,讓我更清楚看見力與愛在這充滿變化的動態關係中的精髓。

    ?

      我認為力與愛貼切地形容出一個社會實境的基本結構。若是我們瞭解所有社會的型態,無論是個人、團體、社區、組織、社會都是子整體 (holon) ──本身為整體,卻也是更大整體裡的一部分。比方說,我是個體裡的整體,同時是我的家庭的一部分。而我的家庭是我們的社區的一份子……以此類推。所有的社會體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也是其他整體的一部分。

    ?

      書中所定義的「權力」是依循美國神學家保羅.田力克 (Paul Tillich) 的觀點,為「驅動自我實現的動力」,而愛則是「將分離的區塊結合起來的動力」。用整體的概念來說,「力」是所有整體想要自我實現、表達整體性的動力;「愛」則是每個整體想要與其他整體結合、表達自己是其一部分的動力。這個定義也讓我們看出,若是只想要單一的力或愛來推動社會變革是毫無意義;就如同只想單靠吐氣或吸氣來呼吸。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想要促進有生成力的社會變革,就必須同時運用力與愛。

    ?

      我有點好奇亞洲的讀者,對於我採取田力克基督教的哲思所架構出的觀點,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理解。我帶著這樣的覺察到了亞洲,面對在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香港的演講後問答時段,都會特別注意大家的回應。在這些不同國家,我意識到驅動著整體和分開的個體這兩股動力之間一直存在的張力,在這裡是特別明顯。我回想起,東京有位參與者,從他異於傳統的穿著看起來外觀上似乎想要表達自我、自我實現 (他個人的整體),但他的發言充滿著焦慮,因為他五歲的兒子有天從學校回家對他說:「爸爸,如果我不學會和大家打成一片 (也就是成為這個社會的整體的一部分,表達我是這整體的一部分),那麼我就會死掉。」處在不同文化中,我切身感受到整體與個體之間的拉距。我在曼谷與新加坡的許多對話場合,主要也都是著重在如何從個人的權力與自由,以及國家的和諧與團結之中找到平衡。

    ?

      我在書中,也採用以物理和數學的角度透過精確的邏輯推理來闡釋「力與愛」,希望能夠多提供一種創新思考──這如此重要且普及常見,卻在許多不同且令人混亂的方式中,讓大家能夠更意識到「力與愛」的存在。部份讀者可能會認為我的想法是誤導的比喻,就像是將交派的任務與關係拿來做比較;或是父母與兒女互動之間的比喻。我曾聽到最受用的說法是──將力與愛比喻成「陽剛與溫柔」或是太極的「陰與陽」。  

    ?

      即便是各式各樣的說法,我都尊重接納 ,因為這代表著「力與愛」猶如有機體,會隨著基於在不同文化的光譜中顯現出各種真實面貌。這份豐富的內涵更是體現出──「力與愛」有著全世界社會實境的基本特質,這是我親身走訪全世界五十多國,經過二十多年在面對各種複雜議題時不論是大或小的社會變革與社會運動中,反芻過後的第一手觀察、實踐與反思。

    ?

      《力與愛》出版至今我更堅信一件事──凡是有心想要瞭解、推動社會變革的人士或社群、組織與國家,都會需要這股「力與愛」的力量;它不僅交織著全球的在地智慧,同時也融滲著在地的困境與生機。

    ?

      我深感榮幸這本書能夠在台灣問世,我也特別感謝朝邦文教基金會引進版權且願意投入心力將這本書介紹給中文的讀者;期待您們也帶著「力與愛」開創屬於自己的社會變革之路!

    ?

    出版序

    ?

    力與愛──社會力的陰陽兩面

    吳咨杏

    國際引導者協會認證專業引導師及審核員

    朝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IAF-CPF


    ?

      2015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北非突尼西亞的公民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這個消息對於從事對話引導、提倡公民參與、促成社會正向改變的我們(夥伴)不啻是一大鼓勵。在這個時間點出版繁體中文版《力與愛》也顯得特別有意義。

    ?

      全球各地每日都有複雜的社會問題在發生,發起戰爭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是把問題埋葬起來,高呼「只要和平」也是無法解決問題。《力與愛》這本書介紹我們一種新的變革理論與方法。

    ?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曾說:「讓二十一世紀成為和平對話的時代。」本書作者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以社會變革引導者的身份,使用「情境劇本分析法」的策略規劃工具,引導對話並促成許多棘手複雜的社會變革。他周旋於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協助過各國政府、企業、社團來解決棘手的社會、 政治、經濟等問題。這些變革都是在長期對話中進行的。他就是和平對話的實踐者。

    ?

      本書中,作者依循美國神學家田力克 (Paul Tillich) 的觀點,定義權力為「驅動自我實現的動力」,而愛則是「將分離的區塊結合起來的動力」;也同等於權力是自我實現的力量,愛是 合一的力量。而力與愛各都有兩面──生成性與毀滅性。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對於「力與愛」也給予最佳詮釋:「沒有愛的權力是粗魯,暴力的;沒有權力的愛是善感且無力的。」想要創造可持久的變革,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善用兩種驅動力──力與愛。當力與愛不平衡時, 我們可能會跌倒、 跌跌撞撞;唯有不斷覺察力與愛的存在,並意識到我們內在的力與愛的存在,自我平衡和練習在兩者之間移動才能順暢的行走──變革才能永續。就如同陰與陽融合且流動,這就是自我學習走路的三步驟。

    ?

      書中談到變革需要創造一個空間容器,讓我們可以在其中強化一起走的又快又遠的能力。在《對話力:化衝突為合作的神奇力量》(Dialogue: Transforming Conflict into Cooperation) 一書中,作者提到對話的三大要素:「平等待人、同理傾聽、浮現假設」正可以撐起這個容器。這三要素似乎都是源自於「愛的動力」一種想要去了解對方,與他人連結的合一力量。而對話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申述自己主張的自由──即是「力的表現」就是完成自我實踐的動力。

    ?

      作者在書中坦露出真誠的省思,在他從事社會變革的歲月中所觀察到的成功與不成功的案例, 其中「力與愛」在團隊的運作,甚至能做為引導者其個人如何展現的「力與愛」。身為團隊引導師,作者的反思都是我在引導團體參與式多元對話的借鏡。

    ?

      朝邦文教基金會的宗旨即是「推動對話力.促進社會正向改變」。近年來,有幸參與不同類型的社會政策白皮書的引導, 如「高齡社會政策白皮書」、「基隆教育政策白皮書」、「台灣農業大未來的願景共識」等初步會議。傳統上,政策的擬定都是藉由長官主持會議,或是公文旅行的方式進行。然而,這些政策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了產官學研者以及人民都是採用創新的溝通方法,如開放空間會議 (Open Space Technology, OST) 釋放了利益相關者的「力」──為自己關心的議題負起責任,一種完成自我實現的動力。而在自我實現的自由空間中,又有一股「愛」 (合一的力量) ──共同邁向理想願景的渴望。我們欣見公部門在決策過程中,採用創新的對話流程,邀請多元參與者且聆聽多元意見,而後產生較完善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且費時,但是當共識產生時,執行的力量便油然而生;也就是力與愛得到平衡的時刻,得以讓我們邁步向前走!

    ?

      一般讀者初次看見書名《力與愛── 一趟引導社會變革的世界紀實》,難免會有陌生感,書中提及的案例發生在南非、 印度、以色列等地都是離台灣的現況有距離。所以我們特別補充──台灣版力與愛的實踐故事與反思之道,作者群九位來自國內外分享親身經驗。如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教授、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教授:實際參與公部門政策制定的經驗;成功大學通識中心方雅慧助理教授:協助組織透過多元利益關係人參與強化社會變革能量實例;橫山論壇陳文堂創辦人:城鄉發展的力與愛的反思之道;光原社會企業李志強共同創辦人:讓群體智慧的匯集與連結開創社會變革……等。



      如此重量級的台灣實踐版,除了幫助讀者更能貼近文本之外,也希望讀者們能意識到「力與愛」不只存在國際間的國家議題,它 同時也普遍存在所有社會結構中──家庭、組織、社區中。我們希望透過本書,協助讀者更有意識地察覺到自己內在的力與愛,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 (家庭、組織、社會、國家) 互動時,讓力與愛達成平衡狀態,使兩股動力彼此融合為一,兩方賦予力量才能達至彼此自我實現。讓力與愛,陪著我們走向理想的社會!

    ?

      2016新春之際,我們慶賀新書誕生。同時也感謝譯者陳淑婷小姐、審校群張桂芬國際引導師、方雅慧成大助理教授,以及韓世寧董事在回台期間協助最後審校工作;有他們細心與專業的投入才有高品質的譯稿。另外,也謝謝專案編輯吳穎安小姐、視覺設計吳念澄小姐、羅凱維先生,讓繁體中文版呈現與原文書完全不同的風貌。

    ?

      期待力與愛的正向力量能夠在台灣綻放,帶領讀者走向創造社會新實境的改變之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