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987077
徐一智
法鼓
2016年5月01日
173.00  元
HK$ 138.4  






ISBN:9789575987077
  • 叢書系列:漢傳佛教論叢
  • 規格:線裝 / 44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漢傳佛教論叢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為何能普及民間廣為流傳,是觀音研究史上,必須討論的重大議題。因此,本書即以明代觀音相關的文本為依據,分成觀音形象與能力,以及如何在僧侶、居士間傳播等部分,探究觀音崇拜被明代社會所接受之情形。



      除了分析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外,亦發現明代觀音信仰有呈現出「佛教哲理化」的特色,例如崇信的僧侶們皆修持及弘揚念觀音名號、誦觀音經典、茹素、戒殺等修持方法,並致力研究觀音相關的佛學義理和經典,期待用「學問型」的佛教發展,感得文人、宰官相助及布施。此外,亦發覺明代佛教居士為求觀音幫助,同時把念佛、誦經、戒殺和茹素之淨業修習,當作向觀音祈求以獲得感應的方法。由於觀音信仰裡,明代信徒祈求和感應的過程,皆與佛教思想及教義相關,明代觀音信仰的「佛教哲理化」發展,實值得被重視與研究。





    漢傳佛教論叢序

    〔推薦序〕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思考 王成勉

    〔推薦序〕繁花似錦的佛教:明代觀音信仰基礎之擴大 廖肇亨

    〔自序〕自性觀音的追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時間分期

    第三節? 名詞釋義:「觀音信仰」的意義

    第四節? 研究回顧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印度的觀音信仰與傳入華之情況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印度觀音身世與信仰的發展

    第三節? 觀音信仰入華路線與各代發展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狀況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明代觀音信仰的普遍情況

    第三節? 明代觀音信仰盛行的原因

    第四節? 明代經錄所收的觀音經典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上)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千手千眼觀音

    第三節? 南海觀音



    第五章? 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下)

    第一節? 魚籃觀音

    第二節? 白衣送子觀音

    第三節?? 小結:兼述明代觀音形象的特質



    第六章? 明代僧尼與觀音信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高僧傳中信仰觀音僧侶的生平事蹟

    第三節? 高僧傳中信仰觀音僧侶的宗教特質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明代佛教居士與觀音信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明代居士信仰觀音的因緣

    第三節? 《觀音經持驗記》的作者生平概況與寫作緣起

    第四節? 《觀音經持驗記》中明代居士崇信觀音之內涵

    第五節? 《觀音經持驗記》中觀音信仰的淨土法門特質

    第六節? 《觀音經持驗記》中賜子之現世淨土轉化需求

    第七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漢傳佛教論叢序



      中華佛學研究所是經教育部立案之研究機構,依本所創辦人? 聖嚴法師所頒之所訓「立足中華、放眼世界」為指導方針,以促進中外學術研究之交流與合作為目標,戮力漢傳佛教學術發展,特成立此論叢。

    ?

      聖嚴法師除重視印度佛教的溯源研究,更重視漢傳佛教在現代的適應性、消融性、開創性及自主性的探索。中國佛教的源頭來自印度大小乘的經、律、論三藏,這些原典的數量相當龐大;弘傳到中國後,漢文系統的佛教,在隋、唐時代有了小乘二宗、大乘八宗的開展與成熟,其著作之多,多過由梵文譯成漢文的三藏教典,而且各自有其脈絡系統。到了宋、明時代,漢傳佛教發展已到強弩之末,經過宋明理學的撻伐以及元朝蒙古人的異族統治,漢傳佛教諸宗到了明初,已是奄奄一息,命如懸絲。直至明末清初,中國佛教界出現了許多位大師級的僧俗學者,才乍見曙光,對現代中國佛教的成長與延續產生深遠影響,不論是義理之學或應用之學,包括禪、律、淨土、天台、華嚴等思潮,從傳統的立場來看現代的中國佛教,皆可在明末的佛教思想中,覓得蹤跡。因此,漢傳佛教雖然有重視實修的淨土宗、禪宗,也有重視思考的唯識學派,以及華嚴學派等各種不同的學派,但是全部都屬於漢傳佛教。

    ?

      聖嚴法師常常提及近百年來有些佛教學者,抨擊漢傳佛教非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含融了許多中國習俗、民間信仰的成分,所以被指為是不純的傳說和迷信;由此認為,漢傳佛教之中的各大學派,皆是中國人自創的,是漢化了的佛教。因而讓部分信眾,不再重視漢傳佛教,幾乎一窩蜂地轉向崇拜藏傳佛教或南傳佛教。佛教雖然有南傳、漢傳、藏傳不同的系統,但全部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彼此之間可以互通合作,也可以獨立存在,因此應更互相包容尊重。而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立足點是漢傳佛教,以漢傳佛教為基礎,來研究、接受、消化其他系統的佛教,這是本所自創辦以來始終不變的方針與原則。更希望漢傳佛教能夠立足於世界,也就是讓國際的佛教界了解,在漢傳的寶庫中,有採擷不盡的寶礦,尤其部分漢文原典,更是藏文、巴利文所無,這些漢文經典及各宗祖師的研究,尚待佛教界的專家學者給予逐一地闡明與發掘!

    ?

      衷心地祈願今後的漢傳佛教,能夠在教界各方的努力下,開創出一條千秋萬世、常住不滅之路。

    ?

    中華佛學研究所

    2011年5月1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