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全球化的故事:商人、傳教士、探險家與戰士如何形塑今日世界

全球化的故事:商人、傳教士、探險家與戰士如何形塑今日世界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5842895
納揚.昌達
劉波
八旗文化
2016年6月01日
173.00  元
HK$ 147.05  






ISBN:9789865842895
  • 叢書系列:Master’s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Master’s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對於全球化支持者而言,

      你可意識到全球整合中弱勢國家的人民正遭受剝削?

      對於全球化反對者來說,

      你是否只是抱持著狹隘的保護主義觀點?





    導言

    第一章_非洲的起源

    第二章_從駱駝商旅到電子商務

    第三章_內建全世界

    第四章_傳教士的世界

    第五章_流動的世界

    第六章_帝國之網

    第七章_奴隸、細菌與特洛伊木馬

    第八章_全球化:從流行用語化為詛咒

    第九章_誰在害怕全球化?

    第十章_前路



    致謝

    註解與參考資料

    全球化紀年表



    ?





    導言



      當年,我與妻子遷到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居住。數天之後,一位水電工上門來修理一些壞掉的插座。傑瑞是位和善的中年人,他問我在耶魯大學從事何職。當我提到就職於耶魯大學全球化研究中心時,他吃了一驚,彷彿聽到了某個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老大自報家門。「哦!願上帝拯救你!」他囁嚅道。我迷惑不解,細究根底,才發現傑瑞之所以如此訝異,是因為他以為遇到了一個用工作來支持全球化的人。「難道不是全球化毀滅了雨林嗎?」他解釋道。我明白地表示,在我冒險犯難的經歷中最接近亞馬遜的一回,不過就是訂了幾本書而已;但這並未改善我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但是,傑瑞的反應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全球化?為什麼人們指責全球化破壞了雨林?全球化似乎突然間冒了出來,現在卻已無處不在。幾乎所有的問題,甚至一些異常的變化,都被歸咎於這種名為「全球化」的現象。人們最清楚的,可能就是全球化在雨林遭受破壞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砍伐林木的主要目的是為世界增長的人口提供耕地,而國際貿易的增長、對建材和家具要求的增多,也使得商人和伐木者大行其道。我想,若要回答傑瑞的擔憂,重點在於應當理解誰是「全球化者」(globalizer)?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又有多久?



      從「全球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典裡到現在,其含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詞有幾十個定義,單看兩個就足以說明人們在理解這個現象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美國人類學家詹姆斯.L.華生(James L. Watson)從文化角度將全球化定義為「日常生活的經驗,經由物品與理念的傳播,最終在全世界形成標準文化表達方式的過程」。毫不奇怪,世界銀行對「全球化」的官方定義是用純經濟學詞彙來表示的——「個人和公司與其他國家居民根據自己的意願,展開經濟交易的自由與能力」。馬克思當年發現資本主義「狼人般的饑渴」遍及世界四角,今天的左翼批評家則與其遙相呼應,認為全球化就是擴張性、剝削性資本主義的同義詞。透過商業和經濟的棱鏡來透視全球化,有助於理解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由網際網路、手機和有線電視連接起來的世界;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何遠在資本主義形成之前,甚至遠在電發明之前,人類的生活就已經全球化了。



      近來有許多書都解釋了流動的資本、貿易與投資如何形成了當今緊密、互賴的世界,其中尤以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為代表。凱文.歐洛克(Kevin O’Rourke)和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等經濟史學家已經說明十九世紀後期的交通革命如何激發了大規模的貿易與移民,為今天的全球化時代打下根基。實際上,在他們看來,當大規模的貿易使全球商品價格趨同之時,全球化也於焉誕生。但「從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全球化」的做法,卻無法解釋為何早在汽船發明之前很久,就已經出現了許多全球聯繫、甚至全球趨同的狀況。



      「全球化」這一術語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們生活中全球性聯繫的情形已非常明顯,恰好需要這樣一個詞來加以總結。但對我們的日常生存狀態再做更深入的探究,人們就可以發現:從古老的時代以來,我們就和遙遠的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不回溯歷史,人們怎麼能解釋,為何幾乎一切事物——從人體的細胞到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帶有一場遙遠航程的印記?為何最初的人類會離開非洲,成為一個遍布全球的物種?為何我們今天的飲食與用具,大都來自於另一個地方,而不是生產於本地?幾乎所有我們認為與某個國家有關的東西,或者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事物,其實都和世界其他地方存在聯繫——不論多麼遙遠。今日的資本主義商業模式或可解釋,為何全球化符號之一的星巴克咖啡館,會在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家分店,也能夠解釋日本的佳能相機何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著名品牌。但有許多問題是經濟定義所不能解釋的。例如,最早僅在衣索比亞種植的咖啡豆,如何在遊歷了爪哇島和哥倫比亞後,來到了我們的杯子裡?在中文裡譯為「觀音」、在日文裡唸成Kwanon的Avalokiteswar,如何激發了人們的靈感,成為日本相機的品牌?



      還有無數問題足以說明,有更深層次的進程在發揮影響。生活在相距千山萬水的不同大陸上的三個人,他們身上的基因為何會發生同樣的突變?肇始於阿拉伯半島沙漠中的伊斯蘭教,如何在全世界贏得十多億皈依者?歐洲人如何學會了用蒙古馬馬鬃製作的弓弦來彈奏小提琴?又或者,以九世紀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米(Mohammed ibn Musa al-Khwarizmi)之名命名的運算法則,如何在今天主導了資訊世界?在地中海東部發展起來的、使用奴隸勞工種植甘蔗的經濟模式,如何傳到了加勒比海?在哥倫布於新大陸發現辣椒之前,韓國為何沒有辣泡菜?美國貨幣的名稱為何來源於德國一個開採銀礦的小鎮?在加利福尼亞州釀造的第一桶葡萄酒,其所用葡萄的母株為何有「使命葡萄樹」(mission grape)之名?中國的造紙術如何傳到西方,最終為你正在閱讀的本書提供了紙張?諸如此類的問題紛繁複雜,也貼切地說明了全球性的相互聯繫有多麼無所不在。全球化的經濟學定義無法解釋紐哈芬的一位電工為何會關心巴西的雨林,以及此類事情為何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我們將在第八章中讀到,「全球化」一詞的出現與世界融合日益緊密的現象密切相關。「全球化」一詞反映了人們對這種全球聯繫的認識,而這個詞本身就來自於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悄悄地發生了幾千年,卻從未有人為其命名。



      本書試圖展示,除了一些因素外,全球化根植於人類尋求更美好、更充實的生活的基本欲望。有許多角色推進了這一過程,為簡化起見,可將他們分為商人、傳教士、冒險者和戰士四類。這些「全球化者」為尋求更豐富的生活或滿足個人野心而離開故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將產品、理念和科技傳播到域外,而且隨著世界各地聯繫的加強,他們還創造了一種新局面,用社會學家羅蘭.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的話說,就是「強烈意識到世界是個整體」。雖說水電工傑瑞討厭「全球化」,但他關心地球的健康,這就足以說明他是位有全球意識的人,而這樣的人本身就是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的產物。當然,在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於一五一九年環球航行之前,人們的確無法談論這樣的全球聯繫。但是,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將全球化理解為拓展「已知世界」(希臘人稱之為oikoumen?),理解為「使天各一方的人群命運相連」,那麼全球化趨勢自有人類以來便存在了。同樣的力量至今仍在發生作用,將世界以更迅速、緊密的方式連接起來——這些力量往往有不同的稱呼。幾千年前開始的融合過程,今天正在由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社會活動家、移民和遊客繼續推動。



      之所以撰寫本書,其實是我個人想深入了解(說不上是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誰是「全球化者」?我們如何解釋,為何周遭一切物品都有全球性的根源?就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改變了我對全球化的理解。而我今天對全球化的認識,也已經與動筆之初不同了。藉由研究物品與觀念的全球旅程,我努力去理解那些離開故地、在全世界流動的產品與理念,理解它們的源頭何在以及如何演變。為了理解推動各種全球旅行的力量,我選擇了一些商品和理念作為例子,藉以見微知著。我試圖找到主要的角色和他們的動機。為了探尋商人、傳教士、冒險者、戰士等角色的行進路線,以及他們所帶物品、所持理念的傳播軌跡,我觀察了千萬年裡的變化。我講述的這個全球化故事始於約五萬年前,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在當時走出非洲,這些人為了生存的需要而成為最早的冒險者。經過一代代跋涉,他們佔據了地球上的宜居地帶,沿著不同的路線遷徙,最後定居下來,又開始與散布各地的人群重新聯繫。我摒棄了傳統的線形敘述方式,不去展示某個特定民族或地域的歷史,而是努力去探尋全世界的聯繫與相互依存,是如何在這四類角色的推動下增強與深化;在本書末有四類角色所起作用的簡明年代表。



      一些全球史研究先驅,諸如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年鑑學派歷史學者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世界體系」(world system)歷史學者伊曼紐.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和文化史學家布魯斯.麥茲黑希(Bruce Mazlish)、菲利浦.D.科汀(Philip D. Curtin)和傑瑞.本特利(Jerry Bentley),他們的的著作對我幫助甚多。其他學者的作品,如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羅伯特.P.克拉克(Robert P. Clark)的《全球化背景下人類遷徙的歷史》(Global Imperative:An Interpretive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Humankind),也都幫助我從長遠角度理解全球意識的出現過程,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書籍與文章助我寫成此書。為寫本書,我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從事研究,可謂一段令人愉快的探索旅程。我相信,從長遠的時間跨度來研究全球化實現的過程,不僅滿足了我自己的好奇心,也有助於其他人理解現階段全球化的推進力量。推動商人勇往直前、渡海遠行的是人類追尋更美好、更安穩生活的願望;推動戰士到異國開疆拓土的是政治野心;推動傳教士走上旅途、教化他人皈依己方良善理念的是一種渴望;推動探險家尋找新土地、新機會的是一種動力。今天,正是同樣的願望、野心、渴望與動力在推動著,讓世界愈來愈小。現在也有許多新人加入這一行列:移民和遊客取代了昔日的探險家,宣導人權、環保和其他事業的非政府組織加入了傳統傳教士的行列。隨著消費者人數的飛速增長,他們也崛起為一種新的「全球化者」。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投入、促進了這一過程。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是重大的例外,他們極其渴望作為商人、移民和遊客加入全球化的網路,卻為世界規則以及自身所處的環境所阻礙。早期全球化與當今全球化的主要區別在於:物品與理念的傳輸「速度」、消費者和產品不斷提升的「規模」與「多樣性」,以及最終整個過程「明顯程度」的增強。正是由於全球化過程愈來愈明顯,它的種種缺陷也一覽無餘,但我這麼說並不是要否認全球化帶來的全新局面。這是史上第一次,人們能在不同大陸同時生產和更新產品,同時提供服務,這為準備充分的人帶來空前的機會,也為措手不及的人帶來空前的挑戰。



      如果我們承認,推動世界日趨融合的力量在本質上是連續不斷的,那麼我們也勢必得出這樣的結論:全球化是個無法停止的進程。歷史記錄了緊密融合帶來的許多災難,例如黑死病的肆虐,以及所謂的「第一次全球化」(一八七?年至一九一四年)過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中傾覆。雖說這些災難暫時打斷了全球化進程,但還沒有什麼事件或災難能終結全球化。若是充分研究長久以來推動全球化的力量,也許有助於我們預防重大災難,盡可能影導未來的走向。



      第一章〈非洲的起源〉追溯了人類最初的全球化。在冰河時代後期,有一小群人類祖先為尋找更好的食物與更安全的環境而走出非洲。在五萬年的時間裡,他們沿著海岸遊蕩、在中亞各地追逐獵物,最終定居到所有大陸。他們的膚色與面部特徵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冰河時代結束時,人類又重新開始匯聚。在黎凡特(Levant)、印度和中國出現了城市文明,來自這些地方的商人、傳教士、戰士和探險家開始相互聯繫,開始了全球化進程。



      第二章〈從駱駝商旅到電子商務〉追溯了貿易活動從人類文明的黎明至今的成長情況。本章講述貿易如何通過一張商業之網,不斷將更廣闊的世界連接在一起。隨著貿易的增長與商品的增加,運輸方式也不斷革新——從駱駝商隊到季風吹動的帆船,從汽船到集裝箱貨輪,再到線上購物。一度向全世界提供紡織品的印度手搖紡織工,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徹底消亡。今天,印度的總機與軟體工程師繼承了其先輩在世界經濟秩序中的地位。這些新秀通過光纖電纜這種更緊密的方式聯繫世界。



      第三章〈內建全世界〉深入探究了三種常見物品。它們都從世界貿易中嶄露頭角,也各自蘊藏著一段全球交流的故事。最早在印度種植的棉花傳到世界各地,最後被美洲棉花取代;咖啡一度僅在阿拉伯世界飲用,而現在已經征服了全球,為無數人提供了工作——雖說這些人的祖先從未見過一顆咖啡豆;微晶片是今日全球化最強大的工具,它曾為資訊革命提供動力,現在也驅動著幾乎所有的工業產品,而其最初的來源,則是數學與物理觀念在三個大陸上為期千年的演變。



      第四章〈傳教士的世界〉探究了傳教士在擴展聯繫、與其他人群交流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熱情傳教的結果,就是讓世界受到三大宗教所主宰:佛教朝聖者和傳教士將信仰帶到遙遠的角落,並在這一過程中改變了世界的藝術、文化和社會;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教士使異國土地上的千百萬人皈依——過程往往以刀劍為後盾;在現代,一類新的世俗傳教士也加入進來,將世界連接得更加緊密,他們追求的事業多種多樣,如環保、賑濟饑民、阻止侵犯人權行為等。



      第五章〈流動的世界〉講述了探險家的故事。他們以極大的好奇心去探究一個又一個的山嶽與島嶼。地理上相互隔絕的世界最終能聯繫在一起,他們功莫大焉。迦太基將領漢諾(Hanno)在西元前五??年便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此外,從漢諾到十四世紀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杜達(Ibn Battuta),從馬可.波羅(Marco Polo)到麥哲倫,無數的探險家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催生了今天交融的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移民為改善生活離開故土。與此同時,無數的熱情遊客也借助現代交通工具的力量,建構了日益強大的紐帶,將世界連接在一起。



      第六章〈帝國之網〉探究了野心勃勃的統治者所起的作用。普世理想、對權力與榮耀的追求將這些戰士帶到遙遠的地域。從亞歷山大大帝到成吉思汗,野心勃勃的人們征服了土地與人口,建立了種族混雜的基因庫,並傳播各種文化。從羅馬帝國到不列顛帝國,帝國統治者建立的政治成就促進了法律與語言的統一,以及動植物品種在全球的交流。



      第七章〈奴隸、細菌與特洛伊木馬〉探究了在全球聯繫的擴展之下潛藏的陰暗面。隨著愈來愈多的商人、傳教士、戰士和探險家走向世界各地,他們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從一開始,他們就將從其他土地抓獲的士兵與民眾擄為奴隸,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一事使奴隸制更加登峰造極,在美洲的許多地方創造了多族群社會。從「絲綢之路」上商人攜帶的瘟疫病原體,到西班牙征服者攜帶的天花與流感病毒,再到跟隨遊客在全世界橫行的SARS病毒,全球交流也得為一些災難負責。近年來,寫電腦病毒的人也在利用高速光纖網路干擾全球各地的電腦運行,或使其陷於崩潰。



      第八章〈全球化:從流行用語化為詛咒〉要探討的是:隨著人們對全球聯繫認識的加深,「全球化」於一九六一年羞怯地出現在英文詞彙表中之後,如何演變成一個流行詞彙。對二十世紀七?年代以來電子資料庫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紀九?年代,當管制的放鬆與科技的進步推動全世界的貿易與投資的時候,該詞的使用頻率也在快速增加。隨著全球化過程引發了一些經濟問題,該詞的涵義和用法也發生了變化。「外包」——一個更引人聯想和擔憂的詞也正在逐漸取代「全球化」,這說明人們對全球化價值判斷的改變。



      第九章〈誰在害怕全球化?〉探究的問題是:更快的經濟融合帶來了經濟增長與繁榮,但為何還有一些人開始將「全球化」一詞視為眼中釘?在西雅圖、坎昆(Cancun)、熱那亞和香港,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和八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Eight)的會議都會引來大群抗議者,他們紛紛指責不民主的機制與不公平的政策。貿易與通訊的加速發展為中國和印度的大批民眾提供了工作,但也使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擔憂全球化對工業國家經濟的未來影響。



      最後一章〈前路〉總結了全球化進程,並預期了其坎坷的未來。全球化建立了一個水乳交融的世界,許多人得以脫離貧困,但全球化的加速也讓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邊緣化。設法使邊緣人口融入全球化,鼓勵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繼續對外開放,同時還要遏制西方已開發國家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風潮的興起,將是未來全球性的挑戰。

    從億萬年前走出非洲的探險旅程開始便不斷加速的全球融合趨勢,將難以停下腳步。然而,由於我們的命運已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即便是一時的出軌都將付出巨大代價。在「大蕭條」之前世人就曾做此嘗試,結果無需贅言,而在一個高度聯繫的世界,這樣做的風險有增無減。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