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總統的人馬:2名記者、700天追蹤 水門案調查報導經典原著

總統的人馬:2名記者、700天追蹤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443445
巴柏.伍德華
楊芩雯
麥田
2016年6月02日
140.00  元
HK$ 112  






ISBN:9789863443445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368頁 / 25k正
    不分類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這才是真正有骨氣的新聞!」

      讓總統下台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調查行動

      





    導讀 水門案:驚動世界的新聞傳奇�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林照真



    第一章 有人闖進水門大廈

    第二章 竊賊口袋裡有尼克森的錢

    第三章 是政治端的人下的手

    第四章 深喉嚨現身

    第五章 槓上約翰.米契爾

    第六章 逼問深喉嚨

    第七章 水門汙點滲入白宮

    第八章 白宮反擊

    第九章 華盛頓郵報跌落谷底

    第十章 尼克森連任美國總統

    第十一章 水門案開庭

    第十二章 參議院發動水門案調查

    第十三章 調查局長葛瑞:郵報的報導正確無誤

    第十四章 尼克森的手在顫抖

    第十五章 約翰.迪恩叛離尼克森

    第十六章 可以起訴總統嗎?

    第十七章 尼克森:我不是騙子



    水門案人物介紹

    水門案大事紀 

    譯者謝辭





    導讀



    水門案:驚動世界的新聞傳奇 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林照真

      


      美國水門案發生至今超過四十年,因為新聞媒體鍥而不捨地追蹤報導,最終導致總統下台,使得「水門案」幾乎成為新聞調查報導的代表性案例。世人終於意識到,窮追不捨的新聞記者,所能發揮的新聞力量著實驚人。水門案的兩名記者伍德華與伯恩斯坦,也因此成為名人。一時間,新聞記者薪水上升,有志青年勇於從事新聞工作,與現在新聞行業受到貶抑的情形大不相同。

      

      然而,水門案給後世新聞界的啟示,並非僅止於此。《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所著的《總統的人馬》一書,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新聞記者追逐新聞真相的全部過程。雖然不是每一個新聞記者都能遇到水門案這樣的大案,本書卻提示記者該有的新聞靈感,與如何突破新聞瓶頸等真實故事。水門案絕非偶然,想做一個好記者,本書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懷疑,再懷疑

      

      水門案一開始只是個竊案,但是,《郵報》發現該案不同於一般竊案的種種疑點,並決定繼續追蹤,才有最後的豐碩成果。他們首先發現詭譎的是,竊賊闖入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位於以名人住戶聞名的水門大廈。《郵報》記者懷疑,如果真要找民主黨人,為何不到當地的民主黨辦公室?

      

      接著記者把注意力轉往竊賊身上。發現竊賊中有人名列激進分子名單,並具有軍人身分;有人曾在中情局任職;有兩個竊賊的電話簿上,都有同一個白宮人士的電話;有個竊賊的電話本裡,有民主黨某參議員的總部草圖;還有竊賊身上有未郵寄的支票等。《郵報》記者了然於心,此案不能輕放。

      

      跟著金錢走

      

      雖然疑點重重,但萬事起頭難。新聞記者容易懷疑,卻必須講求證據。《郵報》兩名記者不明白,為何「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預算裡,會有至少十萬元的保安預算?為何有些錢用在水門案件的司法程序中?還有幾張支票的去向呢?尤其《郵報》記者後來發現,為何有一張原是撥款給總統尼克森競選總部的兩萬五千元本票,竟然存入其中一名竊賊的銀行戶頭?又為何銀行戶頭的錢竟然來自墨西哥?

      

      新聞記者跟著金錢線索追新聞,幾乎是調查報導中不得不然的苦工夫。《郵報》兩名記者得知有疑點的金錢愈來愈多筆,種種事證都像是碎片一樣,需要記者細心拼出全貌。

      

      這些證據對執政當局相當不利。記者好不容易調查到、側面打聽的資料,在水門案進入偵查階段時,竟然都未在起訴書中出現。顯然新聞記者必須有更直接的證據,才可能讓事情水落石出,這時候就需要關鍵的消息來源。

      

      找到關鍵來源

      

      和水門案齊名的「深喉嚨」,是新聞學上所謂的「重要消息來源」。在他的身分未揭露前,深喉嚨是《郵報》記者解惑、確定案件追查方向的重要關係人。「深喉嚨」和《郵報》記者多次接頭,即使《郵報》記者不曾放棄追查,「深喉嚨」更是水門案持續維持新聞溫度的關鍵入物。

      

      深喉嚨和記者伍德華間有約定的見面暗號,並且經常更換見面地點,深喉嚨還協助直指白宮和該案的關係。可見如果沒有深喉嚨,水門案很可能只是個疑點重重的報導,不可能為人傳頌至今。因此,本書有兩章描述深喉嚨的角色,兩名記者也不諱言其重要性。

      

      自然,深喉嚨的評價自在人心,他的角色也不是完全沒有爭議。但深喉嚨從未提供錯誤的資料,這讓記者不自主地增加對他的依賴。深喉嚨甚至認為《郵報》記者過於溫和,應該直接報導所有無法證明的經費,就是用來資助水門大廈的監聽與其他情蒐活動。

      

      閱讀本書時,會發現《郵報》記者在追查新聞時,心中有太多無法釐清的疑點。若想發現真相,既不能只信一人,就得多方打聽。所以,《郵報》兩名記者不但要學習真心合作,還要合作尋找不同的線人(新聞來源),交叉比對來自各方的情報。

      

      記者要有硬頸精神

      

      水門案雖然成為新聞傳奇,但政治敏感度如此高的新聞,不可能沒有政治壓力,這也是媒體與權力互動的必修課程。本書也提到白宮與《郵報》的緊張關係,白宮也會假借電視等其他媒體進行反擊。《郵報》也擔心,因為搞壞了新聞關係,《郵報》的華府新聞必將大大折損。

      

      然而,新聞講求證據,有證據的報導就不會被擊倒。最後陪審團宣判水門案的七名被告全部「有罪」,記者圈也體會到檢察單位承受來自白宮和司法部門的沉重壓力。接著參議院也發動調查,白宮與竊聽案的關係愈來愈受到質疑。開始有相關官員辭職下台,政治權力高度動盪,焦點更指向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白宮監聽錄音帶也接著曝光,事實真相似已無法掩蓋。

      

      新聞情節發展已快到終點。本書完整交待「總統人馬」祕密情蒐的所有過程;出版時,尼克森尚未辭職。出版社在最後一頁下方的譯注,則寫下本書最重要的注解。尼克森最後辭職下台,紛擾兩年多的水門案終於落幕。

      

      回溯本書呈現的新聞追查過程,會發現如果沒有《郵報》總編輯布萊德利的支持,可能也不會造就後來的水門案傳奇。本書也多次提到《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並肩作戰,兩報的公信力更提升報導的可信度。由此可知,媒體間不該只有市場競爭,有時更可以合作,為新聞真實一起奮鬥。

      

      如今,深喉嚨與布萊德利已經過世。兩名記者雖同因水門案聞名,在美國新聞界則評價不一。二十一世紀的新聞記者仍繼續報導史諾登案、巴拿馬文件等令政客顫抖的新聞。即使如此,水門案曾經創造的新聞傳奇,依然鮮明地印刻在世人心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