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權爭、黨爭及其他:劉少奇走向「文革」(上)

權爭、黨爭及其他:劉少奇走向「文革」(上)
9789869315203
約翰•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文化出版
2016年7月13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869315203
  • 叢書系列:文革風雲叢書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文革風雲叢書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要團結百分之九十五的群眾,也要團結百分之九十五的幹部,這是運動和鬥爭要達到的最終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不經過批評和鬥爭。對於那些違反人民利益、違反黨的方針政策,只顧取得少數人的非法利益,而且堅持不改,並企圖進行破壞的人,是不能不繼續進行堅決鬥爭的。否則,是不能團結百分之九十五的群眾和幹部的。在經過適當的鬥爭之後,首先是群眾滿意了,犯錯誤的幹部絕大多數也可能改正錯誤。如果一時不能改正錯誤,只要他不進行破壞,也可以。也還是團結的對象。」──劉少奇給王光美的一封信(1964.3.27.,節錄)

    ?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的部分為1964~1965年文革前夕劉少奇之史料彙編,特別針對大躍進後的「四清運動」之相關史料進行整理。此時二度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在黨內仍有一定勢力,也尚未與毛澤東決裂。透過本書所編撰與整理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劉少奇對各單位的指示、大會發言,以及與妻子王光美的通信函,讀者將能夠對文革前夕的劉少奇對國內黨政、經濟發展等議題上所抱持之想法,有著更深入的理解。



    本書特色



      史料揭示真相,歷史昭示真理!

      文革史研究的里程碑,第一手文革史料。

      首次全面、系統出版,還原「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原貌!





    「文革」風雲叢書•總序

    「文革」史料整理綜述

    體例說明

    ?

    1964

    劉少奇同王光美談四清(1964.1.)

    劉少奇給王光美的一封信(1964.3.27.)

    關於一個大隊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總結(王光美)(1964.7.5.)

    劉少奇在湖南省直屬機關及地市委負責幹部會議上的講話(1964.8.10.)

    劉少奇轉發《關於一個大隊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總結》的批示(1964.9.1.)

    劉少奇關於「四清」「五反」蹲點問題的報告(1964.9.16.)

    劉少奇在國家經委黨組彙報工作時的講話(1964.9.23.)

    劉少奇同朱理治的談話(1964.10.4.)

    ?

    1965

    劉少奇在華東局和上海市委彙報工作時的講話(1965.2.23.)

    劉少奇在華東局和上海市委彙報工作時的講話(1965.2.24.)

    劉少奇在全國農村半農半讀教育會議期間的談話(1965.3.31.)

    劉少奇、鄧小平在工交系統四清試點座談會上的講話(1965.7.5.)

    劉少奇答宋亮的來信(1965.7.13.)

    劉少奇關於半工半讀和幹部參加勞動的講話(1965.7.17.)

    劉少奇關於農業教育工作的講話(1965.7.20.)

    劉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1965.11.6.)

    劉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1965.11.15.)

    劉少奇同何偉等人的談話紀要(1965.11.19.)

    吳法憲回憶劉少奇關於四清工作的指示(1965.12.11.)

    ?

    劉少奇研究文獻

    「文革」研究文獻

    後記





    「文革」風雲叢書•總序

    ?

      優秀的歷史學者都認為史料對於研究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史學家傅斯年認為:「史學即是史料學。」史料固然並非史學的全部,而史學的學科起點必須建立在史料勘查、輯佚、校勘等整理工作的基礎之上。沒有史料積累的歷史學家,正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歷史學者沈志華介紹他的治學經驗道:「浩瀚的史料,其實很簡單,我覺得做研究能成功要竅門,第一,你得下工夫,誰也不比誰聰明到哪兒去,都差不多。……別的學問我不敢說,你說你搞哲學,你劃著船轉悠轉悠,回去就能想出點東西來。搞歷史的不行,搞歷史不是想出來的,是看出來的,你得看材料,看不到就不知道,怎麼可能想出來一件事呢?道理可以想出來,史實想不出來的,史實是看出來的。」從材料入手,強調實證,這是史學研究的鐵律。沈志華進一步強調核實原始材料的重要性,他說:「研究歷史需要看大量史料,不看就是蒙自己,如果沒有史料那就沒辦法了,至少我對這個事情的判斷是只要能看到的東西,我必定把它找來看,就是人家都寫了,你都不敢信,你都要找原件看看,做學問不下這點苦工夫,不可能做到有多好。」不但要高度重視史料,而且要做到廣泛搜求、竭澤而漁;即使有二手材料可用,也要親見原始資料才放心。

    ?

      瑞典隆德大學「文革」史專家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談治學體會時,也強調佔有史料的重要性,他介紹了「文革」研究的心得與經驗:「不管你準備去寫哪個題目、深入什麼課題,你腦子裡肯定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由無數早已接觸到事實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觀點和看法。為了對這些觀點和看法進行核對總和改進,從而寫一部不但對你自己能說明問題的,而且對你想像中的讀者(中國的也好,外國的也好)較有意義的歷史著作,你首先必須查閱汗牛充棟般的原始資料。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一點:閱讀大量材料的重要性。」他在研究過程中最喜歡使用的中國出版物之一,就是研究資料中的「大事記」或「年譜」。他認為此類材料的信息量往往非常大。

    ?

      文學史家錢理群對枯燥史料的研究傾注了個人的生命體驗,從中發現了一番別樣的滋味。他說:「史料本身是一個個活的生命存在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因此,所謂『輯佚』,就是對遺失的生命(文字的生命,及文字創造者的生命)的一種尋找與啟動,使其和今人相遇與對話;而文獻學所要處理的版本、目錄、校勘等整理工作的物件,實際上是歷史上的人的一種書寫活動與生命存在方式,以及一個時代的文化、文學生產與流通的體制與運作方式」,「無不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生命內容」。史料的確並非冰冷之物,研究者的生命體驗、問題意識以及所處時代的社會氛圍決定他會喚醒哪些相關的史料。向公眾開放史料,無異於復活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

      本叢書的編撰思路借鑑了謝冕編撰「百年中國文學總系」,而他的思路則來自於《萬曆十五年》、《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的啟發,即通過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一個時段的透視,來把握一個時代的整體精神,從而區別於傳統的歷史著作。根據這一啟發他提出了叢書編寫的三點原則:

    ?

      一、「拼盤式」:即通過一個典型年代裡的若干個「散點」來把握一個時期的文學精神和基本特徵。比如一個作家、一部作品、一個作家群、一種思潮、一個現象、一個刊物等等。這說明叢書不是傳統的編年史式的文學史著作。二、「手風琴式」:寫一個「點」,並不意味著就事論事、就人論人,而是「伸縮自如」。「點」的來源及對後來的影響都可以涉及,強調重點年代,又不忽視與之相關的前後時期,從而使每部著作涉及的年代能夠相互照應、聯繫。三、「大文學」的概念:即主要以文學作為敘述對象,但同時鼓勵廣泛涉獵其他藝術形式,如歌曲、廣告、演出等等。

    ?

      根據謝冕的上述宗旨,本叢書以「文革」歷史風雲作為對象,通過敏銳的問題意識,試圖梳理重要的人物、觀念、事件、運動、思潮等歷史脈絡;以深入的文獻考證,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編撰專題性的史料文集。

    ?

      例如本叢書以人物為主的史料編撰,聚焦研究對象整體的生命歷程,全面展現重要問題的來龍去脈,勾勒人物跌宕複雜的人生軌跡。這種編撰方式,可以稱之為史料傳記,或人物史傳。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中的行動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研究歷史,從根本意義上而言也就是研究人;反之,研究人,是瞭解歷史的一條主導進路。研究人的歷史,首先需要掌握歷史的載體,即史料。通過對史料的整理、輯佚、考據、爬梳,進一步確立理解歷史的理論與方法,從而形成一種關於史料的闡釋經驗與學術傳統。以「文革」人物個案為對象的史料考察,是形成中國當代通史的前提,也是建構中國當代史料學的基礎。

    ?

      本叢書希望凸顯五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文獻性。希望達到奠基學術根基的目的,為「文革」研究建立紮實的史料基礎。第二,知識性。通過編者按、編者注等詮釋形式對一些史料解題,或者對細節進行補充說明。第三,故事性。每一本書都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在編撰體例中試圖給讀者一種講故事的起承轉合的感覺。第四,問題式。本叢書的選題或者每一本書中的專題設計聚焦於特定對象,例如普遍有爭議的、有疑問的重要問題,產生了重大歷史影響的人物、事件、運動、思潮或者制度。總之,這些選題都應該具有學理思考的深度。第五,讀本式。每一本書從選題、內容與體例安排等等方面的設計,試圖將該選題的相關問題與知識進行整體掃描,一網打盡。不僅提供原始資料,而且還有研究文獻等,為讀者瞭解該選題提供一個學術地圖或者研究攻略。

    ?

      本叢書的編撰方式所體現出的「史料學」,有待讀者做出回答,敬祈社會各界專家、朋友多多指教。




    其 他 著 作
    1. 權爭、黨爭及其他:劉少奇走向「文革」(下)
    2. 資深獄吏:康生與「文革」(Ⅰ)
    3. 毛澤東的金棍子:姚文元與「文革」(上)
    4. 毛澤東的金棍子:姚文元與「文革」(下)
    5. 江青的上海往事:作為藝人的藍蘋
    6. 張春橋的革命之路:濟南•上海•延安•晉察冀
    7. 毛澤東的旗手:江青與「文革」(上)
    8. 毛澤東的旗手:江青與「文革」(下)
    9. 毛澤東的理論家:張春橋與「文革」(上)
    10. 毛澤東的理論家:張春橋與「文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