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思考問題,看見自己
青少年心思變化多端,難以捉摸,偶爾看似粗枝大葉,但有時卻是敏感、細膩(所以常有「矛盾」);遇事雖會膽怯,但卻又正義感十足(所以常會「衝動」);看事情很不順眼,但卻又對自己的看法和作為,常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所以常會很「故意」)等。這些可能連青少年自己都不易清楚何以會如此的心理特質,張友漁老師在她的這本短篇小說集中有很深刻的描繪。
在書中,作者從家庭的教養問題(親子關係、家庭衝突、父母失和等),逐步延伸至學校同儕間的相處關係(友誼、誤解、霸凌等),以及青少年嚮往的情愛追求所衍生出的問題,最後以生活瑣事(家中多餘之物、鄰居家小狗的狗屎、幫忙做白工等)做為終結。透過一篇篇的小說,刻畫出青少年面對問題時的各種心理狀態與行為反應,讓青少年在閱讀中,看見自己。
而藉由這些短篇小說,作者也帶領閱讀者跟隨主角進入故事,一起思考該如何面對與處理人我之間所發生的各種問題。雖然,主角面對的問題常是複雜、不易解決的,但是,透過一篇篇故事的進行,作者也不斷的對青少年傳遞出一些正向的訊息:「人生就是這樣,不會事事都如意美好」(起飛),但是,只要人們願意認真面對生活問題,「努力生活的姿態是最美麗的」,而且「無論如何她(他)都會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目擊證人)。
當代思考教學,在教材書寫上,有一種體裁叫做「兒童哲學小說」。它在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的故事裡,巧妙融入了一些生活問題,並且在故事情節中暗含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思考技巧,以及行為處事的相關智慧,讓兒童在閱讀或與教養者討論的過程中,去熟悉這些思考技巧,以及學習書中所欲傳遞的生活智慧。張友漁老師這本《目擊證人》,除了有她一貫善於說故事的文學專長外,在敘事中,更有這種邀請青少年一起「在故事裡思考生活問題」的意味──藉由對各種日常瑣事的描繪,形塑問題情境,讓青少年和主角一起去面對、去思考,進而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意義,增長智慧。
由於,這本短篇小說集不僅可以讓青少年在閱讀中覺察自己,了解自己;更可以提供他們對不同的生活問題,進行探究與省思的機會,因此,非常值得推荐青少年閱讀;而且,當閱讀者與這些故事產生共鳴,「讓故事在我們的記憶裡,繼續旅行」時,這本書或許將成為日後陪伴他們成長的最佳省思文本。
臺灣兒童閱讀學會顧問?? 林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