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緣起
童心趣味滿溢的小島
文�謝鴻文(兒童文學作家、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執行長)
?
在台灣繪本還不流行的一九七O年代,那時候也沒啥台灣兒童文學作家能在國外揚名,林鍾隆是極少數的例外。
???
林鍾隆戰後開始學習中文寫作,但也沒有忘記童年受日文教育的滋養,持續應用精通日文的能力,不僅翻譯日治時期宮尾進編選的《童謠傑作選》,也翻譯引介許多日本兒童文學作品到台灣,與他交遊往來、情誼密切的日本兒童文學作家,如曾獲國際安徒生獎的童謠詩人窗•道雄、童話作家中尾明等,都曾在林鍾隆創辦的《月光光》或《台灣兒童文學》等刊物上被鄭重介紹。
???
文學交流有來有往,林鍾隆在一九七六年(昭和五十一年)九月應日本學習研究所邀請,出版了一本列入「學研故事繪本」第八卷第六號的作品《???????????》,林鍾隆用日文寫作,村上豊繪圖。這是戰後第一次有台灣兒童文學作家用日文寫作在日本出版繪本的先例,而這本繪本塵封了四十年後,我們終於將它翻譯成中文,重新繪圖在台灣面世,意義非凡。
???
《???????????》就是現在各位所看到的這本《南方小島的故事》。這一個虛構的南方小島,故事雖未明說,但感覺面積小小的,島上人不多,與動物和諧共生,和樂融融生活著。男孩小童按原文翻譯可能較適合的譯名是?石棟?,但聽起來與?石洞?諧音,又像英文?stone?,給人感覺顯得硬梆梆、不靈活,不太符合主人翁故事裡的氣質個性,於是建議翻譯者陳思穎折衷譯成?小童?,聽起來、念起來都可愛多了。
???
日文版村上豊的圖,筆觸比較豪邁奔放,具有陽剛野性的原始氣息。中文版王孟婷的圖,多了點女性的溫柔,用色顯得清新舒柔,圖像保有兒童般的輕鬆隨興,恣意揮灑出寬闊如海洋的想像與意象。
???
當我看見小童遇到孔雀和牛那個穿老虎皮的背影,忽然想起《野獸國》裡的阿奇,扮裝是孩子身心發展中重要的遊戲,通過表演幻想運作創造力,遊戲的美學精神正是建構於此的。小童的扮裝遊戲,背後還有他感人的孝心,他和島上動物以及媽媽之間親密的關係,也因這舉動而流露出來。
林鍾隆兒童文學推廣工作室的前身是已關閉的林鍾隆紀念館,紀念館雖已不存在,可是我們仍然努力不懈推廣林鍾隆的作品。《南方小島的故事》二O一五年已先透過偶偶偶劇團在劇場改編呈現,現在再以繪本形式問世,終於可以讓台灣的孩子接觸到四十年前,這個只在日本傳播且滿溢著趣味和愛的故事。
?
作家側寫
父親和《南方小島的故事》
文�林亞璘(作家林鍾隆之女)
?
父親寫《南方小島的故事》的時,是為著自己的喜好而寫,而這本繪本對父親來說深具意義,因為是他第一本全日文童書。當時在日本作家友人協助下出版,得到日本出版界極高的評價,他像個孩子般開心的把書評一則則念給我聽,只記得他最喜歡的評價是:「作家雖然是台灣人,但文章卻絲毫沒有台灣味。」對他的日文造詣給予極高的推崇。
???
父親與我有著奇妙的情誼,母親逝世後,父親每天傍晚載著我經過所有他與母親走過的田間小路,娓娓道來他與母親的故事,從高中開始,我就不再只是他的女兒,還身兼他的「中朋友」(〈我的中朋友〉中篇文章刊載於新生報副刊),成為他最忠實的聽眾。
???
父親在師範學校時經歷了日治到光復時代,為了學好國語,不斷從學校圖書館借書,看遍學校和其他學校圖書館館藏;為了學習寫作,還差點兒參加匪諜策動的文筆座談會,好不驚險!二二八事件那天不巧父親也去了台北,他藏身在台北車站的大柱子後面才活了下來。後來,為了教書能說精準的國語,婚後與母親相約在家只說國語。父親用過百餘個筆名:林邊、林外、林內、林容,在觀音中學教書時期,孩子們一個個嗷嗷待哺,他寫作更勤快,每晚把手給母親當枕頭睡著後,才開始寫東西,為了提神,手不停寫著,菸也不停的抽著,抽菸寫文章變成日後習慣,這時候寫作是為賺取稿費養家。父親就是這樣一位做任何事都全力以赴的人。
???????
很高興終於出版了中文版本,讓台灣的小朋友也能看到這本有趣童書,相信對天上的父親是一個極大的安慰。謹此撰文,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