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儒化共產黨?:當代中國「儒家復興」之政治命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55882
彭濤
開學文化
2016年10月28日
93.00 元
HK$ 7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255882
叢書系列:
Uni
規格:平裝 / 17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Uni
分
類
社會科學
>
政治
>
中國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用鮮血和謊言寫下的百年中共黨史
國家與文化領導權:上海大眾文化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66)
中國網路圈套:數位絲路如天羅地網控制全球未來,美國華府智庫專家的關鍵報告
中國陌路:來自中國境內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內幕報導
毛澤東把地獄搬到了人間:炎黃子孫在馬列子孫統治下的苦難記憶
內
容
簡
介
與其說「儒家復興」運動是「儒化共產黨」的進程,
不如說是執政當局「共化儒家」的精心運作,
即孔子被當作中共固權、延年的墊腳石和修繕工具。
目
錄
推薦序 解構中國夢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導讀 理想與現實之擺盪──儒家的政治思維與歷史困境
──何信全(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一章 「儒化共產黨」或「共化儒家」?
第二章 儒家?儒家治國理念和中國現當代政治思想
一 儒學?儒家思想
二 儒家治國之道和政治思想
三 儒家治國理念的歷史地位
四 中國現當代政治思想與儒家傳統
第三章 當代中國「儒家復興」之定義?現象及其動因
一 「儒家復興」概念的界定
二 「儒家復興」與中國社會和政治的轉型
三 「儒家復興」之體現與進程形式及其背景因素
四 「儒家復興」的一些問題
五 「儒家復興」與新古典主義和現代性困境
第四章 儒家復興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與作用
一 儒學民間復興的問題與文化位置
二 學術界儒家復興之代表性論說
三 政府對儒家復興的態度與方略
第五章 當代儒家之政治前途
一 回顧與總結
二 結論與展望
序
推薦序
解構「中國夢」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在有關如何詮釋中國法律傳統的論述中,瞿同祖提出過「儒家法家化」抑或是「法家儒家化」的課題。基本上,他主張中國的封建制度於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崩壞,法家應運而生,尤盛於秦國。但自漢朝以降,以封建和宗法為根柢的儒家躍為主要的政治意識形態,而「法家儒家化」(或「法律儒家化」)表面上為的是明刑弼教,骨子裡則是以禮入法,將「禮」的精神和內容寫入法條之中。這樣的「儒家化」過程綿延了千年之久,難道中國共產黨也可能開始向傳統文化進行「另類回歸」嗎?
彭濤教授的這本書,似乎承接了瞿同祖的問題意識,追問近幾年來沸沸揚揚的所謂「儒家復興」現象,是否代表了「儒化共產黨」的走向?平心而論,儒家雖然不見得能界定是等同於基督教、佛教的「世界宗教」之一,但若依據德國社會學者韋伯的說法,他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一書中,將儒家視同於影響中國人思想行為數千年的一套「生活導引」(Lebensfuehrung)體系,即使不像大多數宗教有信仰崇拜的固定形式,但在「社會效果」上不遑多讓,而且還有透過科舉考試養成的士大夫官僚階層,成為悍衛儒家理念最強有力的「承載者」。亦因此,儒家在型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ethos)方面,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共產中國曾經發動過文化大革命,高舉「批林批孔」大旗,宣稱要完全「打倒孔家店」,只是當這條激進路線被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取代後,儒家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世界」中,確實重新又扮演起關鍵的角色。
所以,外界最不解的是,為何中共建政以來,對於儒家的態度有著一百八十度的轉折?習近平接班後,除了積極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外,還親自參加紀念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談話,刻意將推崇儒學與他提倡的「中國夢」連結起來,這也是彭濤教授急欲「解構」的現實情境。不過,衡諸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專制傳統,所有思想流派、宗教或意識形態,包括讖緯術、黃老道家、佛教、乃至於儒家,莫不是被統治者視作是維持政權穩定的工具而已,其實說不上是統治階層的真誠信仰。以此類推,想塑造出「儒化共產黨」的條件,或如有人提倡「儒家社會主義」,恐怕都會落入一廂情願的境地,反不如彭濤教授暗指的「共化儒家」來得貼切。
為了釐清表面上看來聲勢浩大的「儒家復興」真相,我們願意出版這本專著,更難得的是,長期致力於探討儒家傳統與民主政治如何接軌的何信全教授,特別寫了洋洋灑灑的導論,為本書增色不少,也期待關心此一議題的各方人士能夠從中汲取到充足資訊,形成對於儒家以及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務實判斷。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