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儒化共產黨?:當代中國「儒家復興」之政治命運

儒化共產黨?:當代中國「儒家復興」之政治命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55882
彭濤
開學文化
2016年10月28日
93.00  元
HK$ 74.4  






ISBN:9789869255882
  • 叢書系列:Uni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Uni


  • 社會科學 > 政治 > 中國研究











    與其說「儒家復興」運動是「儒化共產黨」的進程,

    不如說是執政當局「共化儒家」的精心運作,

    即孔子被當作中共固權、延年的墊腳石和修繕工具。





    推薦序 解構中國夢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導讀 理想與現實之擺盪──儒家的政治思維與歷史困境

    ──何信全(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第一章 「儒化共產黨」或「共化儒家」?



    第二章 儒家?儒家治國理念和中國現當代政治思想


    一 儒學?儒家思想

    二 儒家治國之道和政治思想

    三 儒家治國理念的歷史地位

    四 中國現當代政治思想與儒家傳統



    第三章 當代中國「儒家復興」之定義?現象及其動因

    一 「儒家復興」概念的界定

    二 「儒家復興」與中國社會和政治的轉型

    三 「儒家復興」之體現與進程形式及其背景因素

    四 「儒家復興」的一些問題

    五 「儒家復興」與新古典主義和現代性困境



    第四章 儒家復興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與作用

    一 儒學民間復興的問題與文化位置

    二 學術界儒家復興之代表性論說

    三 政府對儒家復興的態度與方略



    第五章 當代儒家之政治前途

    一 回顧與總結

    二 結論與展望





    推薦序



    解構「中國夢」

    顧忠華(開學文化出版社創辦人)




      在有關如何詮釋中國法律傳統的論述中,瞿同祖提出過「儒家法家化」抑或是「法家儒家化」的課題。基本上,他主張中國的封建制度於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崩壞,法家應運而生,尤盛於秦國。但自漢朝以降,以封建和宗法為根柢的儒家躍為主要的政治意識形態,而「法家儒家化」(或「法律儒家化」)表面上為的是明刑弼教,骨子裡則是以禮入法,將「禮」的精神和內容寫入法條之中。這樣的「儒家化」過程綿延了千年之久,難道中國共產黨也可能開始向傳統文化進行「另類回歸」嗎?



      彭濤教授的這本書,似乎承接了瞿同祖的問題意識,追問近幾年來沸沸揚揚的所謂「儒家復興」現象,是否代表了「儒化共產黨」的走向?平心而論,儒家雖然不見得能界定是等同於基督教、佛教的「世界宗教」之一,但若依據德國社會學者韋伯的說法,他在《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一書中,將儒家視同於影響中國人思想行為數千年的一套「生活導引」(Lebensfuehrung)體系,即使不像大多數宗教有信仰崇拜的固定形式,但在「社會效果」上不遑多讓,而且還有透過科舉考試養成的士大夫官僚階層,成為悍衛儒家理念最強有力的「承載者」。亦因此,儒家在型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ethos)方面,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共產中國曾經發動過文化大革命,高舉「批林批孔」大旗,宣稱要完全「打倒孔家店」,只是當這條激進路線被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取代後,儒家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世界」中,確實重新又扮演起關鍵的角色。



      所以,外界最不解的是,為何中共建政以來,對於儒家的態度有著一百八十度的轉折?習近平接班後,除了積極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外,還親自參加紀念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談話,刻意將推崇儒學與他提倡的「中國夢」連結起來,這也是彭濤教授急欲「解構」的現實情境。不過,衡諸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專制傳統,所有思想流派、宗教或意識形態,包括讖緯術、黃老道家、佛教、乃至於儒家,莫不是被統治者視作是維持政權穩定的工具而已,其實說不上是統治階層的真誠信仰。以此類推,想塑造出「儒化共產黨」的條件,或如有人提倡「儒家社會主義」,恐怕都會落入一廂情願的境地,反不如彭濤教授暗指的「共化儒家」來得貼切。



      為了釐清表面上看來聲勢浩大的「儒家復興」真相,我們願意出版這本專著,更難得的是,長期致力於探討儒家傳統與民主政治如何接軌的何信全教授,特別寫了洋洋灑灑的導論,為本書增色不少,也期待關心此一議題的各方人士能夠從中汲取到充足資訊,形成對於儒家以及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務實判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