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018051
洪致文
前衛
2016年11月15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9578018051
  • 叢書系列:自然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k
    自然人文系列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中華商場、光華商場、舊台北市議會……追憶已不復見的台北地景。

      三井倉庫、南港瓶蓋廠、台北機廠……拯救瀕臨危急的城市古蹟!

      三十個城市文化資產的故事,「文化政策」究竟是守護還是毀滅,文化恐怖份子的感慨真言與文資謠言大破解。




    關於本書

     

      這本書的出版緣起,是來自柯文哲市長上任後,對於文資團體戲謔式嘲諷成「文化恐怖份子」的紀念,也是對於市府「開發派」以「像我們這樣的城市」為名,那種高傲文青設計城市的一種對抗。書中的這些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描述了這十多年來在文資保存運動過程中的艱辛歷程與歷史經過。感謝所有一路走來,一起努力過的文資保存朋友們。不管你是否已經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線抗爭,這本書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台灣文資保存的荒謬,與我們無能為力搶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及城市歷史。對於顢頇的執政者與文化官員,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是我們在惡劣文資保存環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們看到書中自己當時的那些言論與作為時,能有一絲絲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期許未來的台灣,書中寫到的種種荒謬文資慘案與蠢事不要再發生。



    本書特色



      1. 文資團體爭什麼?本書收錄眾多抗爭案例與實錄,清楚掌握文資保存大小事。

      2. 濃郁記憶鄉愁,消失的地標地景再現:中華商場、光華商場、舊台北市議會、阿波羅旋轉餐廳、新竹寡婦樓……

      3. 流言終結者,以訛傳訛的文資謠言大破解,從?公圳迷思到古台北城方位解析,顛覆你的既有想像。

      4. 大量收錄相關歷史老照片、舊地圖,另收有插畫家蘇拉圖特色插畫,三十個城市老建築,三十個台灣老故事。



      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您身邊認識的

      1. 文化恐怖份子

      2. 文化暴動份子

      3. 文青•偽文青

      4. 文化部•文化局官員

      5. 各級民代及其辦公室幕僚買來質詢用

      6. 想接文化部或文化局案子的乙方

      7. 鐵道阿宅ㄊㄉㄇ(洪致文的書怎麼能不買)

      8. 焦元溥•蘇拉圖的粉絲.......

      9. 出國家考試文化行政考題的大學教授

      10. 想考文化行政公職的准考生

      11. 文化盲•文化政治犯

      12. 現職中學社會科教師



    文化恐怖份子們齊喝推薦



      「在洪教授這本大作裡,你我將看到許許多多觸目驚心的故事–有些難以挽回,有些還是現在進行式。」—焦元溥(樂評家)



      「在台灣,文資團體在官宦的眼中,是資歷不夠格的從業者、是文化恐怖份子、是暴民……台灣貧弱的文化資產,除了要面對自然的衰化,還要面對惡意的專業弄權。」—吳介祥(文化暴動份子.彰師大美術糸副教授)



      「文化份子如何「恐怖」,主要有三:

      1.他們時時保持驚人的田野毅力;2.他們往往有著過人的文史收藏;3.他們每每懷抱著超乎常人的記憶宮殿。」

      本書作者洪致文教授就屬於這種「恐怖級」的文化份子。—謝明達(淡江大學建築系講師)

    ?





    序一? 歌聲中聽文化,公園裡見傳承╱焦元漙

    序二? 是文資鬥士的告白,也是控訴╱吳介祥

    序三? 見證這個「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謝明達

    自序? 誰才是文化恐怖份子?╱洪致文



    前言? 文化恐怖份子的文資保衛戰

    01? 台北隨便一個水溝都是?公圳?破解?公圳霸權的文化論述

    02? 清代台北城對向北京,日本時代轉向台灣神社?台北城方位演變考證

    03? 閃瞎了的台北建城130年展!

    04? 台北街道名是為了懷念故國江山?台北街道名稱由來

    05? 消失無形的中華商場

    06? 光華商場的老台北青春記憶

    07? 死了也要替你正名!北門高架橋的最後一眼

    08? 場所精神!從北門看三井倉庫的保存

    09? 急公好義!從考棚到台北舊市議會

    10? 圓山的台北民防史蹟快要GG ?

    11? 懷舊新奇的片場奇景:中影文化城與林口霧社街

    12? 小戲院的大回憶

    13? 轉啊轉啊轉的阿波羅旋轉餐廳

    14? 台北青年之我的青年公園

    15? 台北好好看,台北好好拆!

    16? 老校舍的最後一眼:蓬萊國小老教室的回憶

    17? 推倒偉人銅像之換人坐坐看

    18? 告別師大樂群堂!臺灣第一座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的消失 ?

    19? 皮不在了也是古蹟!大阪商船台北出張所的保存

    20? 空總開發!到處都是六本木?

    21? 台北神祕美軍遺跡

    22? 柯P跳票!無法全區保存的南港瓶蓋廠

    23? 全民守護台北機廠!反對北廠成為美術館與文創園區

    24? 被活生生做掉的台北圓環盛世

    25? 桃園地景藝術節看不見的重要航空史地景

    26? 基隆迎向世界的西二西三碼頭!

    27? 不只是寡婦樓的新竹六燃遺跡被偷拆!

    28? 終戰七十年的臺北大空襲回憶

    29? 眷村的前世今生!防空陣地變身空軍三重一村

    30? 防災公園陰影下的嘉禾新村

    後記 北京台北雙城記



    ?





    序一



    歌聲中聽文化,公園裡見傳承 焦元溥.樂評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




      我在倫敦學習時,宿舍旁邊有個雅緻的公園。這裡常有活動,話劇、音樂、合唱、電影、親子遊戲等等,相當多彩多姿。園中養了羊和一些家禽,池塘還有鴨子,是小孩的好朋友。每回從公園旁邊走過,看到牠們與飛來做伴的鴿子一起曬太陽,都覺得心情平和。

      

      但我也只能從旁邊走過。公園門口貼了告示:這是兒童公園,只給兒童和帶兒童的大人進入。我沒機會「借」到小朋友,所以總是在欄杆外張望。

      

      為什麼會有這樣奇特的規定?公園北邊的紀念館提供了答案。

      

      就像諸多大城,以前的倫敦繁華卻也罪惡,路上不只有凍死骨,更有出生就遭遺棄的嬰兒,以及勉強存活卻奄奄一息的孩童,人間即是煉獄。貴婦衣香鬢影,街角臭氣沖天,多數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位叫做柯朗(Thomas Coram,約1668–1751)的船長卻看不下去。「難道就這樣見死不救嗎?」他不富有,卻有決心和毅力,花了十七年時間辛苦奔走,終於募來可觀資金,得到英王頒下許可,在1739 年成立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慈善法人機構,位於倫敦的「孤兒養育院」(Foundling Hospital)。養育院在1741 年開始收納孤兒,隔年九月建立正式院宅後就定居於此,直到1920 年代遷往郊區。

      

      市中心精華區空出這樣一塊地,各方勢力都來覬覦,要蓋大樓或建商場。當地居民不願這段歷史就此湮沒,爭相請願募款,最後加上善心人士資助,終於保留此地做為公園並成立基金會管理。如今,這個地方叫做「柯朗園地」(Coram’s Field),依然維持專屬兒童的傳統,旁邊還蓋了兒童醫院。即使很多人不曾造訪公園北邊的紀念館,也不清楚柯朗是誰,但當年的善心義舉,至今仍然被記得。如果你是音樂愛好者,更該知道柯朗和他的孤兒院。

      

      為什麼呢?因為作曲大師韓德爾就是孤兒養育院的大力資助者。他先是在1749 年到養育院指揮演出,隔年自己捐了一架管風琴給養育院禮拜堂,啟用典禮又親自指揮上演了鼎鼎大名的《彌賽亞》(Messiah)。此次演出之轟動,不只使韓德爾被選為養育院管理人,以後他更年年在養育院指揮《彌賽亞》慈善演出直至過世。他的愛心並不因此而寫下休止符─韓德爾不只捐給養育院一份《彌賽亞》手稿,更在遺囑中寫明,無論何人何地,只要在版權時間內演出《彌賽亞》,就會有一部分版稅捐給孤兒養育院。這份遺囑、韓德爾手稿和諸多樂譜,目前都存放在公園北邊的紀念館,吸引全世界的愛樂者造訪。紀念館每周日下午有小型音樂會,柯朗園地也不時上演韓德爾《彌賽亞》或其他作品,感謝作曲家當年的愛心。

      

      韓德爾的愛不限於此。從壯年時期開始,他不僅把憐憫注入他的音樂,更贊助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彌賽亞》在都柏林首演時,他就將部分收益捐給三家愛爾蘭慈善機構,包括「救濟受監禁債務人之慈善音樂協會」。透過這些義舉,韓德爾告訴世界,音樂能夠啟發和造福他人。當年不只是他,大畫家賀佳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也大力幫助。他鼓勵當代藝術家捐贈作品給孤兒養育院,眾多畫作讓養育院成為英國第一個公共藝廊,至今博物館內仍有很多名家名作與展覽。當我經過柯朗園地,我知道那是好幾代人的慈善、努力與記憶承傳。這個世界充滿殘酷,但仍然有人持續守護著最初的良心,在兩百七十多年後的今日化作洋溢公園裡的孩童歡笑。

      

      說起勢利,英國人大概名列前茅。但即使是這樣勢利的英國人,最後仍能保下「柯朗園地」,不難看出他們對文化的重視。文資保存,不是蓋些假的故居、立些造型浮誇的雕像、刻些言不由衷的碑文,而是真真實實守護初心,讓歲月積累成文化。從「孤兒養育院」到「柯朗園地」,到傳唱世界的《彌賽亞》,今日的公園說著一則流傳近三百年的慈善故事。雖然安靜,全世界都聽得到。

      

      在洪教授這本大作裡,你我將看到許許多多觸目驚心的故事─有些難以挽回,有些還是現在進行式。殷鑑不遠,你是否也願意當一位「文化恐怖分子」,在公園裡唱韓德爾的《彌賽亞》呢?



    序二

      

    是文資鬥士的告白,也是控訴 吳介祥.文化暴動份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在台灣,文資團體在官宦的眼中,是資歷不夠格的從業者、是文化恐怖份子、是暴民,而這些被託付職權者,自以為在上位,竟敢在公民團體和文資委員面前夸夸而談錯誤的史地知識。台灣貧弱的文化資產,除了要面對自然的衰化,還要面對惡意的專業弄權。

      

      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是文化政策裡最難的一環。文化政策常常被視為可有可無的政策,近年的文創政策、文化大國和所謂的「軟實力」等政策口號,都可以看出文化在整體的政策脈絡裡,總是被當成妝點部門,標題顯眼卻沒有措施也沒有論述。速成、膚淺且御用的文化政策,波及最深的就是文資保存事務。我們在文資保存專業上,經年藉以為鏡的國家,無論是廟宇宮殿豐富的亞洲,還是城堡林苑瑰麗的歐洲,或是如德國魯爾區由工業廢址轉化的休閒區域,乃至各國傷痕所到之處的歷史景觀,都是這些區域的公民和政府傾全力研究擘畫,共同承擔並建立典範而來的。

      

      這樣費盡心思,動員世代才保存下來的文化資產,不是服務政治,也不是服務民調支持度的。沒有遠見,我們的文資保存就永遠在原地或易位、三十年或五十年和保存石頭還是磚塊的層次裡打轉,政策永遠見不到史地變遷、權力關係、自然與人為競合的脈絡,而永遠陷於觀光人潮和拍照打卡的狹隘思維。

      

      文資保存本身是一門包涵矛盾的學理;是不易理解卻要求高度自律的實務知識,正因為它必須從未來思考,從歷史的真實性和證據必要性著眼。同時,誰是文化資產、歷史證物的受惠者也必須憑空想像,但是這卻會冒犯當下的開發者和謀權位者。所以在台灣,文資保存特別需要勇氣、智慧和無私大心。文史保存的任務目的,並非營求私利或滿足個人戀眷而已,而是對於歷史的爬梳、對知識的敬重,更是對前人與來者的責任。

      

      洪致文教授的這本書,將他的家庭史和個人的城市記憶結合,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研究的上窮碧落下黃泉之態度,無論是史料、證據、輔佐資源和推論,洪教授皆能旁徵博引,展現了學者的專業態度和引證的最高標準。而史料和資訊判讀還不是他唯一的工作,洪教授長年親身田調,並超潛入各個設施建物,隨時關注都發和拆遷政策,並積極向各主管機關提報文資??儘管政府總讓人徒勞,但他蒐集到難得的資料,甚至是政府及開發業者有意遮蔽的事實,做為在場者,洪教授至少為我們漏洞百出的文資保存政策,做了些微的見證。

      

      有榮幸為這本書寫序,我除了表示對於洪致文教授之於文資保存應有步驟、研究者的專業紀律、對源自家族的公益性堅持,表示敬佩外,也要向總在現場的文資鬥士們,致上我最大的敬意!

      

    序三

      

    見證這個「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 謝明達.建築史研究者、淡大土木所建築組博士候選人/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曾幾何時,文化份子,要跟「恐怖」這個形容詞連結在一起?當首都市長說出「文化恐怖份子」一詞,來指涉對於文化資產保護不遺餘力的公民團體時,身為關心城市保存一員的我輩,除了輕微的怒意,更多是脫力的荒謬感吧!雖然市長旋即收回該言論並道歉,但這個詞彙已經漫佈在雲端。這不禁引發我們思考,到底這個城市,是誰比較「恐怖」?

      

      是心心念念保存城市文化的公民,還是著了新自由主義魔咒的技術官僚?

      

      文化份子如何「恐怖」

      

      屏除這個詞彙的負面經驗,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文化份子,其實是一件蠻「恐怖」的事。文化份子如何「恐怖」,主要有三:

      

      1.他們時時保持驚人的田野毅力;  

      2.他們往往有著過人的文史收藏;  

      3.他們每每懷抱著超乎常人的記憶宮殿。

      

      本書作者洪致文教授就屬於這種「恐怖級」的文化份子。不僅僅是他的著作豐碩,而是他的足跡,早已朝著前輩人類學家伊能嘉矩為目標,每回踏查當日必錄,務使所行千里錄成萬言。本書便是他千里萬言的再一輯。洪教授固然不以人類學家為職,但他興趣之廣,堪稱「機類學家」,舉凡鐵道、飛機、巴士、船舶,無一不是他的研究興趣。近年來在工業遺產備受重視的趨勢下,洪教授的「機類」專長,更是在一片文史出身的專家中鶴立秀異;尤其在台北機廠的文資保存運動,每每見到洪教授身影。當田野、收藏、記憶冶成一爐,配上洪教授的手中妙筆,專著冊冊年年,成果幾乎等身。有比這個更「恐怖」的嗎?

      

      文化份子見證「恐怖」

      

      身為文化份子,最恐怖的經驗莫過於經歷城市地景的「好好看」跟「好好拆」。前任市長為了舉辦花博,創造了許多「好好看」的短期綠地,大開建築容積放送巧門,名為「都市更新」卻變成建商印鈔機。時間一到,短期綠地變成水泥叢林,高樓拔地而起,「好好看」成了南柯一夢,都市綠島難成、藍天易蔽。現任市長則是力求表現,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獲致結果,嗡嗡嗡外科式的拆除工程,解決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與北門高架橋等盲腸沉痾,幹道交通與周邊地景豁然開朗,成果頗受好評。然而,卻在南港瓶蓋工廠、舊市議會、三井倉庫、新北投車站等案,使出開腸破肚、切割摘除、甚至器官錯置式的城市手術,恐怕是比前任「好好拆」更為嚴重的文資慘案。

      

      文化份子不甘「恐怖」

      

      「歷史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當我們的城市正在歡慶建城130周年的時刻,記憶這個城市歷史的載體─文化資產,卻一點一滴的「被遺忘」。這種集體「被失憶」的症狀,是「恐怖」之最,是無論如何都要與之鬥爭的場域,唯「記憶」是我們的武器。相對於終將歸塵腐朽的肉體,城市如石頭般彷彿承載著綿長不朽,城市的身世只有透過文化資產的盡力保存而獲得傳頌。作者固然不是小說《歷史學家》中的元祖吸血鬼卓九勒,無法賦予讀者穿越時空的永生。但透過這本書與城市歷來的時空場景搭接連理,恐怕才是此書邀請我們共遊的在世宏願。或許在讀過本書之後,我們也開始咀嚼起自身的周遭日常,那麼,超越時空的體悟可以在這個城市傳說下去。我們終將戰勝遺忘的「恐怖」,成為文化份子。

      

    自序

      

    誰才是文化恐怖份子? 洪致文

      


      在這個台灣出版環境惡劣,已經沒有多少人買書讀書的時代,還能有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一本書,真的只有感謝再感謝。隨著網路的興起,冷門的題材,肯定不會大賣的書,身為作者的我也不敢讓出版社跳出來做功德,於是過去幾本書,在考量到品質的堅持下,都是拿出自己好幾個月的薪水來印刷自費出版。但是,這樣的獨立自費出版雖然可以降低成本把品質顧好,但缺點是流通的廣度就會打了折扣,甚至賣得再好,也沒有那個勇氣去再刷,只能告訴讀者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值得買,就應該趁還買得到的時候買。望著剩沒多少的存貨,其實我都是抱著賣一本少一本的心態,一心希望書能找到願意珍藏的讀者。

      

      但是,這本《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卻與之前的書有著不一樣的使命。這本書的文字,有很多是過去十多年來,在我「出草」(「出草」一詞出自1990年代一群鐵道迷出去拍火車,許乃懿醫師笑稱此為「出草」,亦即出去拍火車的稱法,後來廣泛成為出去「田野調查」的行動)之後的筆記,或者是在文資事件發生當下,投書報紙的評論文章加以後續整理而成的。

      

      在我開始研究台灣歷史的時候,受到伊能嘉矩先生的啟發,得知他的教誨是,每日出去調查的記錄,必定要在一天結束之前寫好。在網路時代,部落格的流行,讓這樣的記錄能夠在一天結束前上傳,成為一種記錄。這樣的記錄當然不會是非常完整與完全的,因此後續就會在適當的時候拿出來增補。感謝曾獲金鼎獎肯定的《潮人物》雜誌邀請,本書內的許多文稿,都曾在該雜誌的「咬City」專欄中刊登。不過,受限於雜誌的篇幅以及「尺度」,這些文字又經過大幅度的改寫與增補,最終成為這本書裡的許多篇章。

      

      這本《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書名,應該是關心文化資產的朋友看了會兩手一攤覺得無奈而苦笑的吧。為了避免後人看不懂這個書名的意涵,幾經思考後還是決定在書的最後加以說明一下。這個書名,一方面是來自柯文哲市長上任後,對於文資團體戲謔式嘲諷成「文化恐怖份子」的紀念,一方面也是對於市府「開發派」以「像我們這樣的城市」為名,那種高傲偽文青設計城市的一種對抗。感謝建築導覽無處不吐白的謝明達老大,在成書過程中的這神來一筆「賜名」,替我們這個時代的困境做了最好的詮釋。當然,為了讓本書的主旨更加突顯,副標題則為「文化資產與城市記憶守護筆記」,描述了這十多年來在文資保存運動過程中的艱辛歷程與歷史經過。

      

      普遍而言,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觀念,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的。雖然經過文資界超過二、三十年的努力,你還是可以看到那些恐龍級政府官員與文資委員的可怕言論。因此,文資守護團體會被戲謔成「文化恐怖份子」就一點也不意外。

      

      也許很多人總覺得我是鐵道迷,是鐵道研究者,怎麼會跑來「插手」文資保存?其實,鐵道迷對於失去事物的敏感,往往很容易就衍生成對於城市地景、產業文化資產與各種歷史研究的興趣。維基百科在我名字詞條下的介紹如此寫著:「近年於個人網誌發表甚多針對台北市政府『台北好好看』市容改善計畫的文章,批判風氣濃厚,可能是洪氏個人對於『鐵道建築基於鐵道文化保存,應盡量保留原貌』的觀念之故」。這樣的說法其實太過簡單。對於城市的規劃,應該要有歷史與文化的關照,也要有現在與未來使用者的考量。建築的保存不只是保留原貌,而是要深究「怎樣的原貌」,或者要怎樣才不會失去保存的意義,以及所在的場所精神。

      

      回首我們一群鐵道迷從1990年代開始疾呼留下台鐵支線鐵路,搶救彰化扇形車庫,到保下台北北門區域的鐵道部,再到最近的台北機廠全區保存。這一路走來,其實並不容易。想當年為了留下台灣最後一座完整的彰化扇形車庫,我們在報紙投書,在立法院辦公聽會抗議,甚至被台鐵官員稱做「鐵道文化流氓」。但秉持著解決問題,留下文化資產的決心,與台鐵人員找出彰化地區通勤車基地的解決方案,最後留下了扇形車庫。但是,當這座扇形車庫成為台鐵自傲拿來「文創」的文化商品時,可曾記得我們這些被叫做「鐵道文化流氓」者的委屈?如果沒有我們當壞人的抗議,今天台鐵還有彰化扇形車庫可以拿來說嘴?

      

      同樣的台北機廠一案,也是走得好辛苦。這個不全區保存就將失去其完整精神與價值的場域,在地方與中央的各種戰場上,有了更多文資保存伙伴的加入,但面對的卻是更險惡的商業覬覦與開發壓力。在很多這樣的場合,我們都會碰到內心裡仍私下支持著我們的台鐵人與市府或中央級公務員。但是在決戰戰場,你卻又看到不知代表著什麼牛鬼蛇神勢力者的強力介入。

      

      這些文資保衛戰,是耗盡時間與心力的,是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與強烈的熱忱與使命感才能堅持下去。對比於此,你就可以看到許多政客那種噁心的言論。例如某位一路揣摩上意堅決反對北廠保存的台鐵官員,在文化部將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後,立即跳出說不惜提出訴願與行政訴訟反制,但在政壇風向轉變後,竟然改口說:「從台北機廠被指定為國定古蹟那天開始,我們就沒有保存以外的第二種想法,就是要全區保存」。這種話講出後,所有經歷過艱辛保存過程的伙伴們,只能傻眼。

      

      今天,我們的城市在缺乏文化與歷史思維的治理下,已經逐步崩壞。打著「城市的進步,不是犧牲歷史遺跡而來,而是找出新與舊可以並存的方法」,並且承諾了許多全區保存而當選的柯文哲市長,對於文史團體以「文化恐怖份子」嘲諷的背後,其實就是放任團隊以錯誤的歷史事證與歷史詮釋,加以錯誤的歷史想像,去規劃出以「都市設計者自傲」卻虛假的城市歷史脈絡,然後產出一個後現代虛偽城市願景的城市治理。這當中缺乏的,就是不及格的文化尊重,以及不及格的歷史常識。

      

      在2016年再次的政黨輪替後,文資法也重新大修。本書出版前夕,新版文資法三讀通過。這次的大改變,將「文化平等權」(全民共同守護,全民擁有與所有權人及政府平等的文資參與和啟動權)、「無償撥用」(各機關不善盡管理,將被要求撥用,號稱為「台北機廠條款」)、「全面性暫定古蹟」(各類別文化資產一啟動審議就視同古蹟被保護)以及「絕對刑罰」(破壞重要文化資產判處六個月以上徒刑)等都納入法條,讓在文資議題上努力多年的朋友們終於看到台灣文化資產保存上的曙光。這樣的改變,除了民間人士多年來的呼籲,還有多少重要建物「被自燃」的犧牲才換來的。當然,管碧玲立委及其團隊的許陽明先生、陳林頌先生,以及目前位居文化部長之位的鄭麗君在立委時期的努力,都是功不可沒。

      

      這本書在此時出版,是為了記錄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的文資困境與荒謬。希望新版文資法上路後,這些文資保存的笑話能夠不再發生。

      

      最後,還是感謝前衛出版社能勇敢出版這本書,謝謝林君亭先生在編輯上的協助,美編蘇品銓的設計,讓本書能完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感謝助理郭承鑫在編輯過程中的校對協助,馮維義在地圖繪製上的幫忙,以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在航照圖資上的幫忙。至於文章中,多次引用好友林小昇與凌宗魁的文字,在此特別感謝。

      

      此外,這本書的封面相當特別,當然要感謝百忙中幫本書畫插畫的蘇拉圖先生。這位政壇前官員與電視名嘴,我們因荒謬的「榮華富貴」站名爭議而認識,沒想到他還有這麼令人不為所知的才華。他能幫這本書畫封面插圖,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然,也感謝三位好友幫這本書寫序,謝謝知名音樂評論家、作家焦元溥以英國的案例回應了台灣文資保存的問題,原來韓德爾的《彌賽亞》背後,有著這樣的故事,有著這樣的文資保存精神與意義。我們因舊市議會用地是否交給北市交議題而認識,從原本被好事者拉來對抗的兩方,卻因看到了開發本質的黑暗而站在同一邊。同樣的,也是在文資保存議題上,北市府一心想要把北廠搞成奧賽美術館開發,拉攏藝術界與鐵道文化界對抗,但當時擔任國內最大藝術團體視盟理事長的吳介祥老師,代表了藝術界站出來給了我們最大的支持,也戳破了那些市府以藝術包裝,以美術館為幌子要支解北廠開發的陰謀。吳老師告訴我們美學絕對不是見仁見智,也行動上讓我們認識了什麼是「文化暴動份子」。至於幫本書取名的建築史研究者謝明達,是我們常常出草的基本班底,有他的解說,建物吐白都可以變成一番道理,甚至連王大閎的台大地質系館建築都能用鍋貼皮加以比喻。他替本書取的書名,一定是個可以流傳後世的絕妙佳言。

      

      最後的最後,我想還是要感謝所有一路走來一起努力過的文資保存朋友們。不管你是否已經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線抗爭,這本書記錄下二十一世紀初台灣文資保存的荒謬,與我們無能為力搶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與城市歷史。

      

      對於顢頇的執政者與文化官員,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是我們在惡劣文資保存環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們看到書中自己當時的那些言論與作為時,能有一絲絲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麼事。

      

      期許台灣在文資法於2016年大修後,書中寫到的種種荒謬文資慘案與蠢事不要再發生。天佑台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