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可穿戴設備行業自2012年由公歌眼鏡引爆之後,整個領域發展至今尚處於初級階段的探索期,無論是硬體本身、系統平臺、商業模式,還是生態圈。而縱觀整個行業,我們可以預見,相對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將最先出現在可穿戴醫療領域,其次應該是與大數據結合的廣告行業、旅遊業、遊戲行業等。而運動監測類產品除了Fitbit已經形成了大數據的獲利能力之外,其餘的商業模式都相對比較傳統,就是通過硬體本身的銷售獲取盈利。
可穿戴設備領域當前已經出現的商業模式,還是以直接的純硬體銷售為主、軟體平台為輔的模式,比如各類智慧手錶、手環、虛擬實境設備等。而在可穿戴醫療領域,已經出現了可穿戴設備與保險公司、醫療機構、資料分析公司合作的商業模式,這些也是目前整個智慧穿戴行業內比較典型的幾種商業模式。
而在廣告、旅遊、電子商務等其他行業領域,目前都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最根本的原因是當下可穿戴設備的整個生態圈還未搭建完善,尤其是資料的監測、分析、反饋等還遠未達到商業化應用的標準。但是,我們可以基於現今智慧技術以及行業發展趨勢上,對未來這些領域內的商業模式做一個前瞻性的預見,而這一部分將在本書占比較大的篇幅。
根據IDC的資料,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增長速度超過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的其他任何領域。2014年,可穿戴設備的銷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達到1.92億件;預計2019 年這個數字會達到12.6億,也就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有279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額。
此外,根據NPD Display Search可穿戴設備市場及預測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出貨量將達到1.53億台,其中中國大陸會成為這一領域未來最大的潛在市場。NPD Display Search指出,誠如目前許多消費性電子產品,中國大陸市場的龐大需求引導了許多廠商在設計、產品規格、成本與價格等方面承擔著引領全球的角色。同樣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中國也很可能憑藉龐大市場需求的刺激,率先產生具有特色且符合國情的商業模式。
這些預測報告其實都還只是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冰山一角,或者可以理解為基於智慧手錶、手環所做出的預測。其實,可穿戴設備,作為智能穿戴產業中的一個分支,只是其中圍繞人體的智慧化產品部分。通俗地理解,就是可以「穿」、「戴」在人體身上的智能化設備;從與人體的接觸層面進行劃分,可分為體表外與體表內,也就是穿戴在人體皮膚外的穿戴式產品和植入人體內的植入式穿戴設備。
體表外的可穿戴設備是我們目前比較熟悉的產品,主要是由谷歌眼鏡和蘋果手錶引領,加之國內的諸多創業者以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為產品形態切入的可穿戴設備領域,使其成為大眾最為熟知的一種產品形態。但智能手錶、手環類產品並不是可穿戴設備的全部,只是可穿戴設備在體表外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整個人體可穿戴設備產業層面來看,智能手表、手環儘管起步較早,但市場容量可以說是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中相對較小的一個模組,可以說還未發力的智能眼鏡、智能服裝、智能鞋子、智能飾品、智能內衣等體表外可穿戴設備中的任一產品形態,其市場空間都比智能手錶、手錶要大得多。
那麼我們就以IDC的這組資料為參考來對可穿戴設備產業做一個測算,我們假設智能眼鏡的市場容量與智能手環、手錶類產品一樣大;假設智能鞋子的市場是智能手錶、手環的3倍;假設智能服裝的市場也是智能手錶、手環的3倍;假設智能飾品的市場和智能手錶、手環一樣大,先不計算人體植入式的可穿戴設備,也不計醫療類的可穿戴設備,不計未來智能手機將成為可穿戴手機的市場,以及智能內衣等,就這樣簡單地做個估算,其市場容量是多大呢?按照IDC第2階段 1810萬台出貨量來計算,1810+1810+1810×3+1810×3+1810=16290萬台,然後還要乘以相應的係數,再乘以4個季度,此時所得到的資料才是相對靠譜的市場容量資料。而所得到的這個資料還不包括每年的增量係數,因此,可以說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容量遠超出我們當前的理解。
本書將結合可穿戴設備的全球發展趨勢,從宏觀、微觀、具體案例以及未來預測等視角,對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商業模式做一個系統的分析和探索,以幫助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傳統企業、創業者以及對該領域有興趣的人士更精準地切入這個行業,使投入的資本更有效地獲得回報。
本書由陳根著。陳道雙、陳道利、林恩許、陳小琴、陳銀開、盧德建、張五妹、林道?、李子慧、朱芋錠、周美麗等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水準及時間所限,書中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及專家批評指正。
?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