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51287
凌宗魁
遠足文化
2016年11月23日
133.00  元
HK$ 119.7  






ISBN:9789869351287
  • 叢書系列:藝臺灣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6.8 x 21.5 cm / 普通級
    藝臺灣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各式建築 > 古蹟建築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

    都是一片遺失的歷史拼圖。





    推薦序 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 黃舒楣

    作者序 無常世事的永恆掛念 凌宗魁

    繪者序 每一棟消失的建築,都是一片遺失的拼圖 鄭培哲

    ?

    第一章 住宅:安身立命的家園 

    1.從唐山過臺灣的漢人園邸

    新竹林宅潛園、臺中吳鸞旂公館

    ∣因都市擴張而消失的漢人宅邸

    臺北公館林永利古厝、新埔張宅外翰第

    2.日本時代的大和居住文化

    ∣高級社會階層的生活樣貌 

    嘉義梅川宅、臺北中村三八夫宅

    ∣官舍的普及與保存活化

    淡水警官宿舍

    3.文明想像的西洋風情

    ∣文化交流下和洋並置的格局

    臺中縣知事官邸、總督府土木局長官舍、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基隆顏宅陋園和館

    4.多元融合的臺灣特色

    鹿港黃宅金銀廳

    5.注入西洋元素的中國合院????????????????

    ∣東西混血的合院

    柳營陳貞法宅、斗六吳克明宅、員林曙橋張宅百忍堂、基隆許梓桑宅、斗六太平陳林氏寶宅涵碧樓、汐止周宅斯園、汐止蘇宅、大甲王宅順德居

    6.臺灣仕紳居住空間????

    ∣「成為日本人」

    大稻埕李春生宅、基隆顏宅、霧峰林階堂宅、新營劉宅、大林江宅省園

    ∣戰後建築風格與古宅保存問題

    ?

    第二章 餐飲空間:以食物跨越文化隔閡 ??????

    1.過程即饗宴:日本料亭????

    臺北紀州庵支店本館、臺南鶯料理

    2.飲食革命:西餐 

    臺灣鐵道飯店

    3.醬爆油香見證的歷史註記:中式酒樓????

    大稻埕江山樓、大稻埕蓬萊閣、臺南新松金樓

    ?

    第三章 戲院:呈現幻景的作夢場所 

    1.從家族娛樂到大眾場所????

    日本時代的娛樂活動

    從淡水戲館到臺灣新舞臺

    2.文化大城與反抗舞臺

    臺中樂舞臺、臺中座、臺中州市營娛樂館、天外天劇場

    3.城市的集體記憶

    臺北新世界館、臺灣第一劇場、宜蘭座、高雄鹽埕金?館、臺南善化戲院???

    4.不隨時移的娛樂形式

    臺南南都戲院、宜蘭頭城?漁之家大戲院、新竹新埔戲院、高雄大舞臺戲院、西螺戲院

    ?

    第四章 金融行社:經濟發展的穩固形象 

    1.巨柱與厚牆的信用象徵

    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大阪中立銀行、三十四銀行臺南支店

    2.殖產方略的官方表情 

    總督府殖產局檢糖所、三角湧農會署辦事處、北港信用組合 

    3.與政府緊密合作的三井財閥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4.稅收制度的具體形象 

    嘉義稅務出張所、桃園稅務出張所、高雄稅關

    5.航運時代的地標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基隆支店、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出張所、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

    第五章 商店百貨:資本流動的消費戰場 

    1.繽紛多變的商辦會社 

    花蓮賀田組、高雄州青果同業組合、嘉義衛生公館 

    2.臺北城內的店屋混血身世 

    ∣清代到日本時代的建築法規

    ∣臺北城市區改正計畫

    西尾商店、表町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臺北出張所

    ∣店屋空間的傳播與擴散

    太平町二丁目店屋、張東隆商行

    ∣戰後店屋秩序崩解

    新高旅館

    3.延續亭仔腳空間的街道風景 

    臺南州商工經濟會、林開郡洋樓、新竹日美堂靴鞄店

    4.歷史在此發生 

    臺日聯手打造的辰馬商會本町店鋪

    二二八傷痛記憶的所在

    新舊共構留下的歷史遺跡

    5.百貨公司的新潮消費空間

    引領潮流的菊元百貨

    臺北城內最高的民間建築

    遠眺高雄港的吉井百貨

    6.摩登消費時代的象徵 

    嘉義丸茂百貨店、花蓮吉村商店、基隆松元蒲鉾店、豐原呂內科診所

    ?

    第六章 公會堂:市民社會的活動場域

    1.公會堂的時代任務 

    基隆公會堂、淡水公會堂、新竹公會堂、臺中公會堂、嘉義公會堂、中壢公會堂 

    2.裝飾藝術的珠寶盒????

    虎尾公會堂、鹽水公會堂、佳里公會堂、善化街公會堂

    ?

    第七章 郵局:傳情達意的收發基地

    1.臨時機動的野戰郵便局????

    打狗野戰郵便局 

    2.郵遞事業的改制與格局????

    ∣融入市街的木造洋風小局

    金瓜石郵局、宜蘭蘇澳郵局、花蓮玉里郵局、苗栗大湖郵局、淡水郵局、基隆波止場郵局、 臺中郵局、嘉義郵局、新竹郵局、屏東郵局、彰化郵局

    ∣大城的磚造局舍

    ∣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堅固郵局

    花蓮港郵局、臺北郵局、新臺中郵局

    ?

    第八章 車站:風馳電掣的起點

    1.西部城市的大門 

    臺北車站、基隆車站

    2.地方風情的木造小站

    屏東車站、新店車站、雙連車站、臺北後車站、新北投車站、三義車站

    3.東洋和風式車站

    萬華車站、宜蘭車站、桃園車站、新營車站

    4.駛向未來的現代主義車站

    花蓮車站、東花蓮港站、樺山車站、淡水車站、東勢車站

      

    附錄:專有名詞解釋、經典建築位置對照、索引

    ?





    推薦序



    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




      拿到稿子剛開始讀,不由得想到近幾年文化資產保存制度實踐最喜歡說的「影像保存」,彷彿什麼都可詳細記錄後就放心拆除。當然,本書作者,是慘劇已然搶救不及,努力在空氣中捕風捉影,無數夜晚的資料蒐集與描繪過程毋寧是最無奈深情的再現。仔細讀完,似乎更能體會細緻圖像背後的深意。自建築成為專業以來,絕大多數的專業雜誌報導都以新作為主,呈現啟用前最接近藍圖的空間狀態,此後如何使用變化,往往不是鎂光燈關注之事。城市設計亦然。另外,從一九七○、八○年代後文化資產保存逐漸被當成一特殊專業來看,都是過去(過時)的建築物,或者稱之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築。



      然而區隔領域的同時,我們往往忘記了每棟建築物付諸成形之前,有多少反映著時代政經潮流變化與個人力求表現的計較用心,都有著特定時刻的「設計」,而每一棟被拆除取代的建築物被貼上過期標籤,這過程也充滿著意識形態與美學的角力,不論結果,都可能是極富教育意義的一刻。然而,至今我們不太去談去反省近代化過程的種種獲得與失去,也不太願意去看「保存」相關有多少形式之外的歷史認識與文化流動,一度為建築物錨定,但凡遭遇劇烈破壞或拆除,包括異地重建,都可能鬆動了文化交匯的空間表現。



      本書所選作品諸多見證了近代化的發生,所謂「近代化」(modernization),或者說「現代化」,是怎麼一回事?從二十世紀至今持續是研究上論辯不休的題目。透過本書,尤其能看見其過程相關的財富集中積累、知識的跨界交換與學習、新生活方式的摸索,移動方式與速度認知的改變等等,同時,也有沉重成本代價才成就亮麗成就。基於台灣特殊的多重殖民經歷,見證台灣的近代化建築物,還一一見證外來政權帶來的進步展演。可是「時尚」在二十世紀乃至於數位時代是如此瞬息萬變,這些建築很快地落入了進退不得的處境,不僅因改朝換代而政治表現不正確,往往因為「不夠舊又不夠新」,好似不足以成為被制度保障的文化資產,要持續作為進步形式又已過時。推土機蠢蠢欲動之下,書中一一收錄的這些作品就在時代巨輪轟然掃蕩中一一倒下。



      來到二十一世紀,我們身處的世界真得如此進步嗎?其實透過這本書仔細梳理近代建築的身世,不難發現其中相關的空間概念或文化旨趣,往往都還沒有「過去」。一如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名言:「過去還沒有死盡。過去甚至還沒有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本書中所提及的「雨淋板」這種外牆工法,今日人們逐漸認知其為日式宿舍特色,殊不知此工法自歐洲旅行至美國,又從美國經過日本帶來了台灣,曾經是時尚,如今成為殖民留下的傳統。若能超越形式,理解每個時刻對於進步表達的渴望和不安,才有機會對於當前各種打著進步大旗的嶄新計畫做更深刻的理解和反省,儘管其夾帶形式語彙可能推陳出新(或者新中有舊)令人眼花撩亂,而不是一味的擁抱必然過氣的時尚。以福克納的道理來說,過去其實還沒有過去,進步的主張繞了一圈也回到過去。



      此外,這集子不僅僅是重新在紙上築起一棟棟見證時代文化流動的精采建築,也藉由爬梳每次拆除宛如城市脈絡突然斷裂,如同索引導人認識「發展」的型態,或者更主觀地說,暴力在特定時刻的空間表現。像是市區改正時期為服務新理想城市而劃開的潛園、因親王曾待過而被異地重建於新竹神社的爽吟閣,後續又因戰後轉用、近年風災而陸續破壞、終究拆除。每個事件何不是這建築與城市的多次時代對話,對話若劇烈些,效果也特強烈。



      今日,在不同地域間的交流抄襲或追趕,非但未曾停過,只有密度越來越高,洋流方向越來越複雜詭辯。同時,拆除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君不見完成十餘年的建成圓環可能馬上就要拆除。這時刻特別感謝有兩位作者協力呈現的精采圖文,儘管悲傷,卻能優美地召回那些重要的時空交匯,讓讀者有機會去看見發展容積效率以外的文化密度,去接近那些珍貴的時刻宛如凝固的音樂。這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意義之一,也可能是調和文化資產與城市設計的重要一步。透過紙上重現,我輩才能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拿到稿子剛開始讀,不由得想到近幾年文化資產保存制度實踐最喜歡說的「影像保存」,彷彿什麼都可詳細記錄後就放心拆除。當然,本書作者,是慘劇已然搶救不及,努力在空氣中捕風捉影,無數夜晚的資料蒐集與描繪過程毋寧是最無奈深情的再現。仔細讀完,似乎更能體會細緻圖像背後的深意。自建築成為專業以來,絕大多數的專業雜誌報導都以新作為主,呈現啟用前最接近藍圖的空間狀態,此後如何使用變化,往往不是鎂光燈關注之事。城市設計亦然。另外,從一九七○、八○年代後文化資產保存逐漸被當成一特殊專業來看,都是過去(過時)的建築物,或者稱之為古物或文物,彷彿已然不在是�世建築。



      然而區隔領域的同時,我們往往忘記了每棟建築物付諸成形之前,有多少反映著時代政經潮流變化與個人力求表現的計較用心,都有著特定時刻的「設計」,而每一棟被拆除取代的建築物被貼上過期標籤,這過程也充滿著意識形態與美學的角力,不論結果,都可能是極富教育意義的一刻。然而,至今我們不太去談去反省近代化過程的種種獲得與失去,也不太願意去看「保存」相關有多少形式之外的歷史認識與文化流動,一度為建築物錨定,但凡遭遇劇烈破壞或拆除,包括異地重建,都可能鬆動了文化交匯的空間表現。



      本書所選作品諸多見證了近代化的發生,所謂「近代化」(modernization),或者說「現代化」,是怎麼一回事?從二十世紀至今持續是研究上論辯不休的題目。透過本書,尤其能看見其過程相關的財富集中積累、知識的跨界交換與學習、新生活方式的摸索,移動方式與速度認知的改變等等,同時,也有沉重成本代價才成就亮麗成就。基於台灣特殊的多重殖民經歷,見證台灣的近代化建築物,還一一見證外來政權帶來的進步展演。可是「時尚」在二十世紀乃至於數位時代是如此瞬息萬變,這些建築很快地落入了進退不得的處境,不僅因改朝換代而政治表現不正確,往往因為「不夠舊又不夠新」,好似不足以成為被制度保障的文化資產,要持續作為進步形式又已過時。推土機蠢蠢欲動之下,書中一一收錄的這些作品就在時代巨輪轟然掃蕩中一一倒下。



      來到二十一世紀,我們身處的世界真得如此進步嗎?其實透過這本書仔細梳理近代建築的身世,不難發現其中相關的空間概念或文化旨趣,往往都還沒有「過去」。一如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名言:「過去還沒有死盡。過去甚至還沒有過去。」(The past is never dead. Its not even past.)本書中所提及的「雨淋板」這種外牆工法,今日人們逐漸認知其為日式宿舍特色,殊不知此工法自歐洲旅行至美國,又從美國經過日本帶來了台灣,曾經是時尚,如今成為殖民留下的傳統。若能超越形式,理解每個時刻對於進步表達的渴望和不安,才有機會對於當前各種打著進步大旗的嶄新計畫做更深刻的理解和反省,儘管其夾帶形式語彙可能推陳出新(或者新中有舊)令人眼花撩亂,而不是一味的擁抱必然過氣的時尚。以福克納的道理來說,過去其實還沒有過去,進步的主張繞了一圈也回到過去。



      此外,這集子不僅僅是重新在紙上築起一棟棟見證時代文化流動的精采建築,也藉由爬梳每次拆除宛如城市脈絡突然斷裂,如同索引導人認識「發展」的型態,或者更主觀地說,暴力在特定時刻的空間表現。像是市區改正時期為服務新理想城市而劃開的潛園、因親王曾待過而被異地重建於新竹神社的爽吟閣,後續又因戰後轉用、近年風災而陸續破壞、終究拆除。每個事件何不是這建築與城市的多次時代對話,對話若劇烈些,效果也特強烈。



      今日,在不同地域間的交流抄襲或追趕,非但未曾停過,只有密度越來越高,洋流方向越來越複雜詭辯。同時,拆除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君不見完成十餘年的建成圓環可能馬上就要拆除。這時刻特別感謝有兩位作者協力呈現的精采圖文,儘管悲傷,卻能優美地召回那些重要的時空交匯,讓讀者有機會去看見發展容積效率以外的文化密度,去接近那些珍貴的時刻宛如凝固的音樂。這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意義之一,也可能是調和文化資產與城市設計的重要一步。透過紙上重現,我輩才能重新看見時間流動中的茫茫視而不見。

    ?
    黃舒楣(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圖說台灣史套書:用影像和文字記錄台灣的過去與現在(共五冊,隨書附贈「日治時期寫真館明信片」一組七張)
    2. 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專書(二版)[軟精裝]
    3. 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專書
    4.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5.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6. 高雄驛:紙藝立體模型+布旗+專冊
    7.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古蹟修復再利用第:期工程工作報告書(含附錄)
    8. 二次元代言人:CCC創作集7號
    9. 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
    10. 紙上明治村(二冊套書)
    11.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12.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簽名版)
    13. 圖解台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模擬現場全方位深度導覽圖解書,看見台灣近代經典建築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