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帶著尊嚴離開的臨終選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12530
宮本顯二
高品薰
啟示
2016年11月26日
113.00 元
HK$ 96.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312530
叢書系列:
Talent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Talent
分
類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終將離去:人生終點前的30個覺察,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希望,回到當下的自己
死亡可以教我們什麼:圓滿生命的五個邀請(二版)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暢銷新裝版)
從絕望到希望:一名醫生與罕病戰鬥及共存的長征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贏在終點線
實踐以人為中心的全人健康照護:如何協助失智症患者
正統葛森自癒全攻略:成功擊敗癌症及慢性病
再怎麼身體僵硬的人都可以唰ㄚ∼的劈腿,享受身心柔軟的神奇伸展法
內
容
簡
介
★引爆日本《讀賣新聞》臨終議題
★80%的人不願意接受無效延命醫療,為什麼臨終都不能如願?!
生命將盡時,沒有人想要「被活著」。
我們需要的,是能夠讓人安心終老的醫療。
本書是日本高齡醫學專家的善終建言,
一種沒有插管、灌食、洗腎與人工呼吸器的終老方式。
意識不清、不能言語,臥病在床、包著尿布、甚至被綁住手腳,僅能從口中的塑膠管灌入營養品。用這種模樣來做人生的謝幕,有誰願意?
日本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的創辦人,在多年考察後發現,歐美國家不像亞洲一樣,有許多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這讓他們反思國內醫療的觀念與現況。書中探討了阻礙安詳臨終的到底是什麼,身為家屬又該為親人選擇怎樣的臨終醫療,以及歐美國家如何做到大多數人都自然善終的理想。
◆先瞭解這些,才知道要如何選擇!
.連醫界人士都不想面臨的「反覆受苦的臨終醫療」
.解開急救室裡為何大多都是老人之謎
.歐美高齡醫療的重點在緩和痛苦與提高生活品質
.營養補給的重大誤解:一次點滴的營養只等於一罐果汁!
.能否充份發揮生前遺囑功能,全看主治醫師的手腕
.究竟是哪種人才需要插鼻胃管?
名人推薦
田麗珠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陳秀丹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陳炳仁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
黃 軒 台中市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副主任
孫 越 終身志工
──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
目
錄
序章 寧靜安詳的謝幕
.在談論這個議題之前
.我們接觸到高齡者臨終醫療的原因
第1章 臨終醫療的真實情況
.連醫界人士都不想面臨的「飽受折磨的臨終醫療」
.來自醫療現場的一封:強行續命只是「生財工具」?
.太空人與臥病在床的老人--名為臥床的折磨
.解開急救室裡為何大多是老人之謎
.無視本人及家屬意願,這樣真的好嗎?
.讓人無法自然迎接死亡的醫療系統
.不願為長輩延命而引發的家族內部糾紛
第2章 刻板化的臨終醫療
.高齡者進食量降低有其原因
.臨終期的高齡者不需要注重營養管理
.並非人人都能享有現今醫療帶來的奇蹟
.只有奧運選手才能成為健康的老人
.照顧得好好的,怎麼會遭到警方介入呢?
.歐美的高齡醫療注重的是緩和痛苦和生活品質
.醫療從業人員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
第3章 阻礙安寧善終的各種原因
.能指示臨終醫療方向的「醫療決定」未被善用
.強行使用延命措施的五大原因
.家屬為了領取老人年金而堅持延命的情況
.臨終醫療的內容和目的受到媒體曲解與誤傳
.過多的醫療反而成為平靜死亡的阻礙
.其他觀點:從醫師角度看腹部造口手術
第4章 大眾要的是「能平靜迎接死亡的醫療」
.重大誤解!關於臨終期水分及營養的人工補給
.一次點滴的營養,僅等同一罐果汁!?
.原本是為了避免吸入性肺炎而做胃造口,但……
.透過胃造口而獲得幸福生活的例子少之又少
.美國的內科教科書這樣教:「人將死就會不想吃」
.說實話,連一天五百毫升的點滴都不應該打
.安詳而終的人,都沒有做經腸道營養及點滴
.相關議題:「安樂死」與「尊嚴死」
第5章 歐美沒有長年臥床的老人
.為什麼在歐美沒有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
.以「人生就是為了享樂而存在」為生活指標──瑞典(斯德哥爾摩地區)
.由政府來主導臨終期醫療──澳洲(墨爾本地區)
.綁縛需要十分繁雜的申請手續──奧地利(維也納)
.絕大多數人都選擇「拒絕延命」──荷蘭(阿姆斯特丹)
.對醫療照護的效果存疑──西班牙(巴塞隆那)
.發展完善的安寧病房──美國(加州)
.歐美六大國的醫療現場見聞
.相關議題:法國、英國的臨終期醫療
第6章 為了能夠沒有遺憾地迎接臨終
.自近期全日本地區臨終醫療相關問卷結果中所見到的發展
.如何解決床位不足的問題──死亡人數的顯著高升
.不害怕計劃性臨終的高齡者
.在老人集居住宅渡過共餐生活直至臨終的生活形態
.能否充份發揮生前遺囑功能,全看主治醫師的手腕
.究竟是哪種人才需要插胃管
.「你所不願意的,我絕不強迫你」
座談會 阻礙「平靜死亡」的到底是什麼
結語
序
專文推薦
讓台灣成為真正病有所安、老有所終的美麗島 文�陳炳仁(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
試著想像,自己只有兩三年可以活,您想要怎麼被對待?如果即將告別人世的換成是您的親人,您又想要怎麼對待他�她?更甚者,如果這位親人已經不能行走、忘記自己是誰,您為親人的選擇,又會有什麼改變嗎?
這些問題,曾身為失智病人家屬的我,一直到自己因此出國進修、罹病爺爺過世後,我才逐漸有所領悟,那是二○一○年的夏天,台灣在前一年通過非癌症病人可以接受健保的安寧緩和療護服務,但即使我有相關著專業訓練背景、也熟悉許多服務資源,在親身經歷自己爺爺生命末期照顧的過程裡,彼時台灣的醫療現場仍沒有充足的失智症安寧照護服務。
在我每天的醫院臨床工作中,偶爾會看到「一個病房,兩個世界」,一席圍簾的兩側,同樣是重度失智且大部分時間臥床坐輪椅的病人因急性問題住院,但兩人的表情愉悅與肢體緊繃程度天壤之別,其中一邊有親人在講話給病人聽的同時由口慢慢地餵食,病人邊微笑邊捏握著掌中手工製的布球,另一邊則是由戴著耳機聽著音樂的看護熟練地用鼻胃管灌食,病人手上卻套著網球拍狀的保護套約束著,只為了防範病人不注意自拔灌食管。
每當回想參訪英國、丹麥、荷蘭、澳洲的醫療與長照機構時的經驗,正如本書兩位日本夫妻檔醫師所描述的,那種同樣活在地球、卻身處「兩個世界」的感受更為強烈。本書討論甚多高齡者、失智患者在嚴重失能、認知退化至生活無法自理、甚至臥床時,是否要施予人工營養水分(包括插鼻胃管、腹部腸胃造廔管灌食、打點滴)?感染時是否一定要住院不斷使用更後線的抗生素治療?在歐美與亞洲族群的想法、社會氛圍、醫療服務制度的設計,有著巨大的落差。
回國後致力於推廣宣導失智症與衰弱老人的緩和醫療照護知能的我,看到這本書將日本近十幾年高齡者失能失智至臨終的醫療照護過程所面對的困境與省思整理出來,並蒐集歐美澳等國的對照,便有種共感同在、巧逢知音的強烈激動,希望可以讓更多讀者知曉這些現況並帶來轉變的契機。
二戰之後世界許多國家在法律、行政制度中服膺著生命絕對保護原則,台灣與日本醫療現場大部分承襲著這種延命至上的信念,加上醫病關係偏向醫療專業人員父權主義(paternalism)、華人文化中以家族倫理而非個人意志為重的傳統,至今醫療人員與家屬時常還是主導醫療照護決策的角色。然而,過去我們習以為常各種延命醫療介入後,所換來生命長度的增長,卻可能沒有看重其中病人自主意願、主體的感受與生活品質的評估,更甚者,如作者所言,現代醫療難道可以不尊重高齡者的自主性,以及在漫長人生中構築累積而成的生死觀,取而代之替他們改變生命暮年時的軌跡與面貌嗎?
反觀歐美澳國家,民眾個人不會單純陷入「長壽」的年歲迷思,重點擺在追求擁有豐富且有自主尊嚴的健康餘命,而不是失能臥床的苟延殘喘,整個社會氣氛、醫療照護服務、法規制度更設法用積極的作為與措施,承受一定的風險(跌倒、走失、生命自然縮短)來實現人身基本的自由與尊嚴。而且說到底,最長壽的日本民族平均壽命,並沒有比上述歐洲先進國家高多少。
我們不應該以年歲已高而有治療歧視,也就是不能剝奪生活活動、器官機能都還很好的高齡者奮力一搏的機會,但也不該對高齡者有著如同一般成年人罹病的相同期待、甚至讓一知半解或只顧生理數據卻忘了整體功能的思考,蒙蔽了符合倫理的醫療決策。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領悟,「死亡並非醫師的最大敵人,活著並非病人必然的最佳利益」,與其拚盡全力避免死亡的到來,不如把握機會思考自己怎樣才算真正「活著」!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逼近日本,面對高齡社會醫療照護的挑戰中,我國相較日本在法制面與醫療服務面仍有幾處領先,首先,台灣在二○○○年通過亞洲首部自然死法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末期病人有拒絕心肺復甦術與維生醫療的權利,日本因為沒有相同性質的法律,醫師因此害怕法律糾紛,更不敢根據倫理判斷進行不予或撤除維生醫療措施,而沿用防禦性醫療。再者,日本醫療保險中的安寧緩和療護沒有涵蓋癌症與愛滋病之外的非癌疾病病人,所以醫療人員對失智症、器官衰竭或衰弱老人的生命軌跡、末期存活預估與安寧療護提供的時機與服務操作較不熟悉,反觀台灣健保從二○○九年通過非癌症病人之安寧療護服務給付後,各醫療院所執行的知能亦逐漸成長。
二○一六年初公布、三年後實施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更是亞洲另一項創舉,讓醫療照護體系提供病人預前醫療照護諮詢有了法定的規範,並讓病人的預立醫療決定在末期之外的極重度失智、不可逆的昏迷、植物人等狀況得以生效以拒絕維生醫療,並留有中央主管機關未來將更多疾病狀態入法的空間,未來推廣與執行若逐步落實,可以讓國人的生命在失智失能後的軌跡與面貌,更有品質與尊嚴。
日本在生命晚期醫療照護的困境及醫院醫療支出透支導致系統崩壞而轉向社區在宅醫療照護連攜的殷鑑不遠,小英政府的長照二.○計畫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更應強化高齡者的生命教育、活力老化,鼓勵其預立醫療決定,並著墨於醫療與照護的整合與接軌,以社區化、連續性的健康促進與醫療照護,打造台灣成為真正病有所安、老有所終的美麗島。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