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理解資優生的心路歷程
讀者手中的這本書,我樂意推薦給所有的教師與家有資優生的家長。
這本書談了三個主要方向:資優生的情緒、資優生的情意特質,以及親師與資優生如何互動溝通。
但在繼續推薦之前,我想先談一下「資優」這兩個字。
「資優」(gifted))是一個有明確意義的學術專有名詞。但是在台灣,「資優」二字幾乎已經成為各說各話的解讀。不少師生、家長、一般大眾,甚至未接觸到相關理論的教育界人士及學界人士,都對「資優」一詞有相當的迷思。
我們看看底下幾個刻板印象。這些對話場景常常出現在家長之間、教師之間、同儕之間或媒體上:
1.「他是資優生啊,功課一定很好。」
2.「這小孩一直考前幾名,真是資優。」
3.「我讓兒子來補習,看看會不會變成資優。」
4.「連這個都不會,算什麼資優生?」
5.「反正資優生天生就會不是嗎?」
6.「他不是資優嗎?怎麼問題一大堆?」
但是以上幾句話都是錯的。資優生一定功課好嗎?錯。功課好一定是資優生嗎?錯。去補習可以變成資優生嗎?錯。資優生樣樣都會?錯。資優生天生就會,不需要努力?錯。資優生用不著別人操心?錯。
讓我用跑一百公尺來形容資優。有些人「天生」就是跑得比較快(不是嗎?!),這就是資優。但是,一百公尺跑很快不一定游泳就很行啊!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好好地栽培或好好地努力,就只能吃老本,最終浪費了天賦。波特(Usain Bolt)天生跑得很快是一回事,但如果沒有經過大量的科學訓練和自身努力,他哪有可能破一百、二百、四百的世界紀錄呢?(編按:牙買加短跑運動選手波特,是男子一百公尺、二百公尺及四百公尺接力賽的世界紀錄保持人。)
因此,如果我們手上有一個未經琢磨的天生短跑奇才,那要怎麼讓他發光發熱、發揮最大潛能,就是一個大學問了。
相信經過這樣的比喻,讀者應該可以體會資優教育是一個嚴肅的議題。因為「教育」比起已經夠困難、夠專業的短跑訓練,更是複雜了千百倍。
資優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學生最終能發揮他的天賦,不僅實現自我,更能對社會有貢獻。
我們必須要承認,推動社會或世界大改變或者大進步的,其實是少數人。因此,資優教育是一個龐大而專業的議題。幾個重要的面向中,包含了資優生的「情意」面向,這包括了資優生的心理、心路歷程、情緒、教養等等,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課題。
於是就回到讀者手上的這本書了。這本書聚焦討論情意面向上的幾個重要的點:情意特質、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 ?
雖然資優生形形色色,不能一概而論,但是,還是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不少資優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意識到自己「與眾不同」,這樣的心情有時是很希望有出口,希望有人可以了解的。 ?
本書藉由一些故事情境,引入每個子題,傳達想與親師分享的觀念,或者是情緒的特質,或者是互動的技巧等。全書對於資優學生的情意需求有詳細的介紹,對於資優生常常出現的情緒與心情亦有生動的描述。我相信家長在面對家有資優生的不知所措時,這本書會給家長一個好的指引方向與正加強。
但如同呵護植物的生長,除了在成長的過程中希望能順順利利沒有病蟲害,更重要的是,如何能提供環境和資源,使它能長得好。
資優生的教育亦然。本書未觸及的另一個資優教育的重要面向是「如何營造環境,讓資優學生盡情發展」。然而,這不只牽涉到資優生的認知需求與學習需求,更牽涉到整個教育現場,是另外一個龐大的專業議題,就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但無論如何,希望這本書可以破除一些關於資優的迷思,讓家長對資優教育的觀念更正確,也讓家長更關心真正的資優教育。因為,只有真正的資優教育,才能幫助到有天賦的孩子。
文◎游森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