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憂鬱症、癌症和愛滋病是二十一世紀人類三大疑難雜症,更是新世紀醫療要面對的三大議題及挑戰。這三大病症為何能夠置人類於困境,並在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仍束手無策?因為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自己攻擊自己。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會使人類終究毫無自體免疫能力而死亡;癌症又名惡性(malignant)腫瘤,指的是自體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導致死亡;憂鬱症(depression)又名憂鬱性情緒失調(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自體大腦中化學物質的不平衡,是一種憂愁、悲傷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會讓自體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絕望或罪惡,想要自殺或死亡的念頭,幾乎集所有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徵於一身。更有甚者,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預言二Ο二Ο年造成人類失能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症。因此,將來會癱瘓人類的,極可能是人類自己!
對於疾病的概念,我們一直都相信來自外來細菌或病毒的攻擊,於是我們會找出如何防禦的有效治療方法,但如果這攻擊來自人的內在本身,那就變得棘手困難。如果地球的生命有功課要做,那麼二十一世紀要做的功課,卻是跟自己攻擊自己有關,這令醫學上束手無策的自體攻擊,也將人類帶進了一個探索內在的心靈旅程。在這一段旅程裡,人類將希望放在科技文明上,然而,科技文明似乎也正以難以想像的方式侵蝕人類。如此跌跌撞撞中,自我意識與心靈療癒成為這個時代主旋律,人類似乎找到了生存的關鍵,那便是「自我療癒」。
在全球憂鬱症人口愈來愈多的這個時代,相信一場空前的自體內在歷險不可避免。無怪乎剛剛進入二十一世紀時,全世界暢銷書如《EQ》、《腦內革命》、《西藏生死書》及《前世今生》等有關人類內在與心靈的書籍備受注目。而根據世界各國近期的暢銷書排行的分析,心理療癒的書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可見人們心靈的渴望與需求。這其中,我想和大家分享兩本與「自我療癒」相關密切的書。第一本書,就是重新詮釋心理學者阿德勒(Adler)學說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不僅在日本與韓國狂銷,至今兩年依然高居台灣各通路銷售冠軍。阿德勒學派相信如果自己能有勇氣不在意別人的認同,即使讓別人討厭,那麼一個人的內在將獲得自由。因此稱呼阿德勒為自我啟發之父頗為貼切。另一本書則是榮格(Jung)的《紅書》。這兩本書的特別,在於它們重提了將近一百年前上世紀的心理大師榮格與阿德勒的心理學說。佛洛伊德(Freud)與阿德勒、榮格並列三大心理學家。按理推演,所有的學說應該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精確,但有趣的是,當人類文明越來越進步之際,能讓人活得更好,竟然是向一百年前的大師討教。原因為何?因為這正符合二十一世紀心理學界興起的「正向心理學」風潮,人們不再追求佛洛伊德等人偏好的人性病態探討,而看重阿德勒與榮格強調的「自我」正向潛能,而他們也都是身為心理學大師,自己努力在惡劣環境下,自我療癒而重生的典範。
在阿德勒一篇自傳式的短文中曾提到,小時候佝僂病及偶發性的呼吸困難曾令他痛苦不已,這使他無法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因為這樣,母親也就格外照顧他;但隨著弟弟的誕生,他察覺到自己失寵了,認為媽媽討厭他。這兩件事使他小時候就覺得自己是令人討厭的人,而有很深的自卑,也成為他人生的基調,影響著他後來所建構的理論。但有件事,可能是他人生的轉機,意外成就了他「超越自卑」。原本他是一個平凡的學生,數學尤其差,老師對他的評價很低,還建議他爸爸讓阿德勒去當鞋匠。這使阿德勒擔心害怕,尚好,父親支持阿德勒,有一天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道數學題,請會解的學生上台,似乎沒有人會,阿德勒勇敢上台解題成功。這個經驗讓他有了無比勇氣,成績終於名列前茅;並且參加許多體育活動,補償身體上的缺陷;努力克服自卑感,要求自己加入同伴的遊戲。阿德勒找到了方法,當他面對被討厭的勇氣,他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阿德勒來自低下階層,在他努力成為醫生後,對於社會大眾的病苦他能感同身受,致力於社會醫療。阿德勒會公開教導父母親育兒實務。不論演講或寫作,他都以簡單、不帶學術性的言語演說,使大眾能瞭解與應用他的心理學原理。這樣的親民與親切的學說與智慧,當然能成為自我療癒的好書。
然而相對於阿德勒,另外一本被評為天書的《紅書》,竟也能出乎意外的成為暢銷書,就令人驚訝連連了。一本厚重,不容易看懂、價值將近二百美金的紅書,竟然在二ΟΟ九年出版時,意外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這本書也是來自與阿德勒同時期的心理學大師榮格。阿德勒小時候感覺到自己是被討厭的人,因此自卑。不同於阿德勒,榮格卻感到很深的孤單。阿德勒有八個兄弟姊妹,榮格卻只有一位小他九歲無法玩在一起的妹妹。這種很深的孤單,也很貼近現代人的心事。
榮格度過了一個相當寂寞的童年,母親長期的精神狀態不穩定,導致榮格無法與母親產生安全依附關係。父親是一位牧師,然而榮格卻覺得父親的脾氣暴躁是一種無能,尤其與母親之間的爭吵,也讓榮格感到失望與寂寞。童年當中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孤單獨自在閣樓裡與木偶對話。榮格說他自己的一生充滿著幻象與預知,這些是別人無法理解的靈異事件。其實榮格對於神靈事件的興趣來自於母系家庭都具有類似的通靈體質。
一九一三年,榮格三十八歲時,發生了一段生命裡最嚴重的神經質時期,這也正好是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決裂時期。兩人決裂後,榮格可能得了精神分裂症的謠言,以及他的學說遭到嚴厲的批判的連串打擊,使他陷入了數年的精神危機中,甚至無法書寫與工作。然而榮格的堅毅異於常人,為了讓自己從精神危機中走出來,榮格辭去蘇黎世大學的教師和醫師職務,直接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潛意識。此後的十六年裡,他每一天都將夢境裡的意象記錄整理成《黑書》,後來還天馬行空地畫成曼陀羅圖稿。同時將幻象內容編輯寫作,形成私密之作《紅書》。榮格在自傳中提到此書是將「積極想像」(active imagination)方法用在自己身上的實驗記錄,使他學會了進入內心深處,將情緒轉為圖像。也是榮格日後寫作的主要靈感,由此發展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學理論。
我想榮格的《紅書》如此吸引人,除了它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我相信來自於讀者想瞭解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心理學家,是怎樣的走出生命幽谷,並能長期、如實的記錄如此多彩豐富的內心探險歷程。尤其好奇書中神秘的「有意識的作夢」。因為這種有意識的作夢的意象,似乎就是讓榮格能進入內心的深處,將情緒轉為圖像,恢復內在平衡和秩序,發現自我,最終戰勝心魔的過程。榮格回頭審視自己,他深深體悟,一次次進入無意識狀態,甚至出現幻象等精神病症狀,但作為心理學家,這反而有利於他的學術探索,榮格在書中提到:「要像對待光明一樣崇拜黑暗,那樣你就會照亮黑暗。」所以,榮格終究走出了一條明白內心黑暗的光明道路。
這種類似夢境,卻是在清醒狀態引發的異象,不同一般的夢境。我們無法與夢中的情境對話,夢所展開的劇情,似乎是由無意識並隨機的帶著我們開展跳躍式的劇情。但是榮格書中所呈現,是著名治療技術「積極想像」的示範。一般對「積極想像」都僅限於理念的論述,卻很難想像完整的案例說明,《紅書》讓我們能一窺真相。榮格說的積極想像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進到內在如夢境般的劇情當中,好像自己是劇情中的演員。當他指導病人時,他會說:「不要強迫圖像出現,你只要看進去。現在當你看到圖像後,要維持住,待在劇情裡面,並隨著它們帶你去何處。你要試著自己進入畫面,成為其中一個演員。」榮格也分享自己:「當我剛開始時,我看到風景。然後我學習如何把自己放入風景,人物會跟我說話,我會回答」榮格認為所有人都有這種跟自己對話的能力。因此積極想像是一種內在對話,一種如夢境般劇情化的思考運作。為了證明這些概念是可行的,榮格試圖指出書中所描述的過程並不是獨特的,而從中所發展的概念也適用於其他人。所以他蒐集與研究病人的創作,他鼓勵病人繪畫,也請病人用一本精緻的筆記,鉅細靡遺的描述內在開展的劇情。
一直以來,榮格這種類似「通靈」的經驗,很多人會誤以為是許多靈媒用來與靈界溝通的方法,其實榮格並沒有幫病人指出內在劇情,只是幫助引導清醒時產生內在意象。不過這類事蹟很難讓人親身體驗,於是往往被心理學家認為荒謬而無稽。但榮格卻能以開放的態度研究與記錄,不陷於通靈或前世之說,並提出了集體潛意識理論與心理治療技術。
如果你看不懂榮格的《紅書》,那請先閱讀這本《心書》。書中提及的當事人,都是躺在沙發上,戴上眼罩,聽著我輕輕的帶領:「請觀想您坐在時光使者的背上,時光使者會帶你穿越時光隧道。當你們穿過時光隧道的洞口,告訴我,現在看見什麼?」當事人的意識很清醒,並不是催眠,這是心理諮商。我們的潛意識,都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圖像,隨著圖像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相故事。讓自己親自看到一直深藏在深海般的內在世界,那個自己以為沒有機會或沒有能力探索的潛意識,就像榮格一樣。
這本《心書》,有著「時光的力量」,當你面對它,你就會懂榮格書裡提及的內在開展的夢境劇情。這本書歷經好幾百個諮商當事人,寫作時間兩年,以每個人在不受強勢腦區邏輯支配的認知中,由內在的認知運作,出現一幕幕的圖畫,藉著圖畫串起的故事,由時光使者帶引你親自看見的內相故事。而您閱讀此書,您會從中體會每個人內在的時光故事,是如何讓人能認識自己,並產生「自我療癒」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