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為什麼開藥簡單,開心難?:精神科診間的人情絆

為什麼開藥簡單,開心難?:精神科診間的人情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388978
吳佳璇
天下生活
2017年1月11日
107.00  元
HK$ 85.6  






ISBN:9789570388978
  • 叢書系列:醫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醫學人文


  •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精神科

















      金鼎獎得獎作者

      《蘋果日報》人氣專欄作家

      資深精神科醫師領你身歷其境的診間奇談

      





    自序 推開精神科診間大門

    ?

    推薦序 

    書中的故事,社會的縮影�李伯璋

    瞭解,就多一些體諒、多一點同理�林奇宏

    感覺人生的美好,學到生命的豁達�洪惠風

    溫柔又叛逆的傾聽者:談醫者仁心吳佳璇�黃尚志

    寒風中的心靈雞湯�詹鼎正

    打開虛掩的那扇心門�劉奕成

    ?

    Part 1 失眠的理由

    失眠,是精神科診間最常聽見的抱怨,分析失眠的理由,便成了醫師的起手式。拿掉醫學框架,我在人間修羅場上,見證一個個比戲劇曲折、比小說幽微的故事。

    ?

    小三捲藥潛逃

    女兒賊

    越親近越難說

    失眠二十年之後

    強人所難

    失眠不講道理

    該被炒魷魚的人

    老婆需要開釋

    帶孫焦慮症

    兩個女人搶捐腎

    台商妻子的痛苦

    第一代大陸新娘

    一個月花兩萬買安眠藥

    窮得只剩安眠藥

    四癌篩檢

    ?

    Part 2 愛情修羅場

    阿修羅是印度古神之一,儘管本性善良,卻因內心潛藏嫉妒、憤怒與怨恨,易怒好鬥,終至墜入惡道,輪迴不止。精神科診間二十載,看情海浮沉,無分男女,人人宛若阿修羅。

    ?

    大喜之日變冤家

    被小三徹底打敗

    同病結親家診

    診療椅上的謊言

    別毀了兩個好女人

    可憐之友最傷人

    女人不能沒有錢

    正宮小三來比傻

    愛欲生死絆

    病房外地下情

    前妻幽魂不散

    當老公包二奶不想回台

    洗腎還能搞外遇

    被前男友堵到

    民航機長吃錯藥

    妻子再玩「非死不可」

    越南好女人

    怕先生回家圍爐

    ?

    Part 3 家庭競技場

    誰來定義家的核心價值?是血緣還是愛?面對瞬息多變的社會,唯有愛能凝聚彼此的能量,分享喜悅、包容差異,並走過傷痛。可惜世人會為了某些執念或一個偏見,讓愛的力量互相拉扯,把家變成非死即傷,鮮少全身而退的競技場……

    ?

    憂鬱熟女拚生小孩

    不樂之捐

    用肉身還親恩

    命賤的人捐腎

    飄洋過海來捐腎

    兒子陪女同學去旅館

    教養焦慮變親子暴力

    性向矯正門診

    他心裡住了一個女孩

    有些事還真說不出口

    憂鬱症女兒不單純

    拚高考是為了誰

    你懂我的憂鬱嗎

    整形前,來心理評估

    銷售女王心裡的痛

    教授兒子拒相親

    可憐天下父母心

    女兒是今世救星

    長男的鬱悶

    自私的父愛

    從鬱症變躁症

    單親母親自身難保

    不當媽寶想當兵

    ?

    Part 4 人生下半場

    面對史無前例的長壽社會,逆齡、無齡風潮當道。與其過度在意,執著於象徵生理年齡的數據和檢查報告,不如再度審視、重整身邊的人際關係,擁抱真正愛你、在意你的人,分享「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恬適心情。

    ?

    為何退休不快樂

    公道嬸的恐慌症

    家裡那個王八蛋

    妻子的最後通牒

    退休田園夢不太妙

    不是男性更年期的錯

    只顧自己的男人

    母女相欠債

    憂歡毛小孩

    細姨的晚年

    一樣成「公」兩樣情

    不求人

    天天叫點滴外送

    阿嬤,你在叨位

    今生唯一愛人

    憶太平榮家

    退而不樂的熟年族

    ?

    Part 5 失智大軍來襲

    人口老化,照護需求激增,如海嘯襲來。當失智大軍疊高這波浪頭,無人能置身事外,無人能獨自泅泳,但你能認出身邊哪些長輩需要伸出援手?哪些朋友已載浮載沉?

    ?

    都是魔神仔的錯

    可是小姐

    家中晚輩見鬼

    永遠開不成的同學會

    一群鳥仔哮啾啾

    讓他們平安回家

    當親愛的記性變差

    老媽偷竊又被抓

    此一時彼一時

    年輕女傭的清白

    資深惡女失智後

    失智見真情

    母娘義女的哀愁

    ?

    Part 6 多麼痛的領悟

    「感謝老天讓我生病!」不少治癒或與病共存的病友,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但不可否認,疾病,終究是不受歡迎的禮物;感謝背後,不知是多少淚水與痛苦換得的領悟。當然,無法感謝疾病,只想平靜度過餘生,又有何不可?

    ?

    別被正向思考綁架

    得乳癌後,她看清婚姻

    喊停的化療

    懷孕中發現罹癌

    醫師妻子著了魔

    水貨買來的腎

    圍爐夜,淚話

    用小孩心肝救自己

    養女的願望

    真的苦夠了

    無緣就是無緣

    把屎把尿被當賊

    ?

    Part 7 精神科診間的暗門

    每個精神科診間都有暗門。有形的門備而不用,為了躲避偶然發生的暴力攻擊;無形的門開開關關,有時直通病人幽微內心,有時瞥見社會千變萬化。



    精神科診間的暗門

    枕邊人偷下藥

    成乩之路

    每次都幻想男生強暴她

    利用缺陷做好事

    假醫師假爸爸

    政要的祕密情人

    欲望橫流的病床

    被拒絕掛號的熟女

    海外華僑求醫焦慮

    殘友投票部隊

    住越久賺越多

    怪異職場霸凌事件

    那個服藥輕生的印傭

    吸安的一百種理由

    紅眼班機紅眼門診

    醫師們戒不了的癮

    病人的禮數

    不曾謀面的善意

    傳說中的掛號黃牛

    誰能陪你健康到老





    自序?? ?

      

    推開精神科診間大門 




      「自己熟悉的就是最好的題材。」──張愛玲

      

      推開精神科診間大門,會是什麼光景?

      

      除了打算就診的患者,不少人對門裡可能發生的事,充滿各種想像與期待。其實,在沒有貴妃椅、催眠道具,更沒有陣陣薰香的尋常診間,醫師的任務是透過談話,協助患者爬梳、整理眼前與過往種種經歷與情緒,必要時適度用藥降低症狀衝擊,重新理解自己,進而發現生命意義,重寫生命故事。

      

      只不過,實證醫學的訓練洗禮,讓醫師越來越重視事實(fact),精神科也不例外。當病人問,「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得到的回應是某種疾病盛行率;因伴侶不斷出軌厭世的病人泣訴,「吃抗鬱藥有用嗎?」也要給個藥物試驗研究數據,且不這麼說,似乎不夠客觀,更沒有學問。然而,病人要的不是精確數據,是對治療者的信賴,還有自己受苦的意義何在。

      

      當醫療不斷往客觀靠攏,企業卻反向而行,《說故事的力量》作者安奈特•西蒙斯認為,人們要的不是更多的資訊,資訊隨時可以取得,他們要的是信賴;人們需要瞭解資訊的意義,需要一個故事解釋其中的意義,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歸屬。

      

      為了回應「有沒有人像我這樣」,「我會不會好起來」,也為了不敢前來求助,甚或只是好奇診間裡發生什麼事的朋友,還為了交差──曾任職的醫院苦心為菜鳥主治醫師投稿打知名度,我開始將診間故事形諸文字,除了力甩醫療保健文的藥水味,更服膺張愛玲所言,在文字的溝通上,小說(故事)是兩點間最短的距離。

      

      這一路寫寫停停,直到二○一三年,台灣《蘋果日報》寄來一封電郵,素昧平生的蔡碧月主編希望我開專欄說故事。我問主編,更問自己,「七五○字篇幅能說故事嗎?」幾經斟酌,《人情絆》終於問世,每週一篇,連寫三年,也成為本書的濫觴。

      

      這終究不是虛構的短篇小說選集,每個故事主人翁,都能在我二十一年精神科執業生涯裡找到原型。當我改寫他們的故事,除了更動可資辨識的特徵與應受保護的醫療資訊細節,身為醫者與作者的內心震動,不僅不因時光流逝稍減,反而隨著記憶沉澱、結晶,曖曖含光。

      

      同行好友曾問,為何一寫再寫?我想了想,應該還為了這些懷著各種期待,從人世間不同角落走進診間的患者,無論是否得到滿意的答覆,離去時在我心裡留下大小不等的衝擊。我用故事表達對主人翁或多或少的認同,也期待讀者懷著走進心靈深夜食堂的情緒,咀嚼文字,如演員般沉浸在某個角色裡,成為自身的一次經驗,離開時心情暖暖,腳步緩緩。

      

    推薦一?? ?

      

    書中的故事,社會的縮影 

    李伯璋(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


      

      吳佳璇醫師是國內知名的人氣專欄作家,平常就在報章雜誌拜讀過她的大作,非常榮幸的是,《康健雜誌》出版部寄來吳醫師的新書初稿,讓我得以先睹為快。

      

      果然,吳醫師以其精神科的專業,透過簡潔洗練的文字,敘述每一個上門求診的故事,透過病患在診間訴苦、抱怨、嘆息、哭泣等情緒釋放過程中,讓病患打開內心深處緊閉的暗門,直探人性幽微。

      

      尤其,吳醫師善長抽絲剝繭,透過與病人交談,剖析患者失眠、憂鬱或眼神渙散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病因,這些活生生的生命故事,透過醫病之間的對話,時而令人感嘆再三,時而讓人莞爾一笑,相信許多讀者會忍不住繼續看下去,窺見人際間的悲歡離合與愛恨情仇。

      

      在本書眾多的個案故事中,一篇「女兒賊」的文章特別吸引我。吳醫師敘述一對母女同樣有失眠的困擾,但女兒卻偷吃媽媽的安眠藥,害母親只能重複就診,殊不知被列入「鎮靜安眠藥關懷個案名單」中,經過吳醫師開導,讓這名本身從事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女兒主動求醫。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統計,國人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飽受失眠的困擾,但為避免安眠藥遭到濫用以致成癮,健保署在二○○九年起,針對保險對象領取Nimetazepam、Flunitrazepam、Zolpidem等三種成分的安眠鎮靜藥物,如果在最近半年領用超過一定數量,本署就會把這些「用藥大戶」提供給醫療院所,避免重複開藥。這項措施實施以來,二○一五年領用Zolpidem的藥量比起二○一一年減少高達一萬七千顆,這都要感謝許多身處第一線的醫師,協助健保署指導病人用藥,才有如此成效。

      

      吳醫師的夫婿是台大醫院泌尿科負責腎臟移植的醫師,所以她對器官捐贈及移植有深入的認知,書中有一些篇幅探討器捐的精神科評估過程,尤讓我心有戚戚焉。個人從事腎臟移植逾三十七年,經手的移植病例不下千例,但由於早年器官捐贈風氣未開,以致等候移植的名單一長串。

      

      另從患者的存活率來看,活體移植其實要比腦死大愛器捐高出許多,只是要從家族中尋找器捐者並非易事,甚至牽扯出如吳醫師筆下的「不樂之捐」,亦或傳言中有所謂的暗盤交易或仲介買賣,這都有賴精神科醫師和移植外科醫師好好把關了。

      

      值得一提的是,個人身兼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過去四年來以「捨得」的概念積極向民眾推廣器捐之觀念外,為防範有人捲入器官買賣,個人積極與衛福部長官合作推動修改「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終在二○一五年七月完成修法,增訂「仲介器官移植或器官之提供、取得,違反第十二條規定者,處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三十萬元以上、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從而杜絕檯面下的不法勾當。

      

      吳醫師以其逾二十載豐富的精神科診療經驗,解除無數患者的「心病」,如今她以在診間聆聽病人內心深處的生命故事,結集成書,他們的故事有如社會的縮影,祈望本書的出版,能為社會大眾帶來一些省思與啟發。

      

    推薦二?? ?

      

    瞭解,就多一些體諒、多一點同理

    林奇宏(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


      

      人常因不瞭解而恐懼,在生活環境碰到疑似精神異常的人時,遠離退避是一般人的反應。如果罹患精神疾病的是自己的家人,頓時可能無法接受,擔心自己無法處理突如其來的變動,對外也害怕異樣的眼光。其實,以今日的精神治療水準,罹患精神病的人只要透過適當的治療、復健,並獲得家人與社會的支持,仍可能回復到自己和家人滿意的生活品質。

      

      吳醫師以她敏銳的觀察力,累積二十年的看診經驗集結成書,對當前台灣社會的種種面向做出深刻的剖析,又不時流露出對這片土地人物蘊藏的關懷之情,就像帶領讀者身歷其境走進精神科診間,著實能打動讀者。

      

      書中故事從普遍困擾民眾的失眠問題,到家庭、情感困擾、典型的思覺失調精神疾病問題,還有高齡化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失智課題,更有時下各方關注的性別認同、性向矯正議題,連寵物善終問題,都能一窺論述。

      

      家人是精神病人最佳的照護者,透過支持與鼓勵,能協助病人穩定就醫及規則服藥,成為順利復歸社會的基石,本書以精神科醫師問診實例與民眾分享,增加家屬對病人發病徵兆的察覺,並減輕照護的身心負擔,也有助於病人罹病後的心情調適、自我照顧。

      

      這本書的編排,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閱讀一篇篇短篇故事的同時,不免暫時跳出案例的框架,反問自己,「如果是我碰到了,該怎麼辦?能怎麼辦?」期待本書的出版,幫助讀者度過陪伴精神疾病親友的徬徨歲月,當看到社會或社區中有精神疾病困擾的民眾時,能多一些體諒,多一點同理。

      

    推薦三?? ?

      

    感覺人生的美好,學到生命的豁達

    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精神科醫師的視野跟其他人就是不一樣,閱讀這一本書,像是透過佳璇醫師的眼睛,偷窺了人生,看到人生百態,媽寶、小三、婚姻、失眠、憂鬱、退休、失智、換腎、魔神仔、祕密情人、家庭衝突……闔上了書本,我感覺到人生的美好,學到的是生命的豁達。

      

      精神科的醫師總是帶著一絲淡淡的微笑,睿智的眼神穿透心靈,兩眼永遠平視著對方,不卑不亢,溫和親切,不慍不火,但總也有些莫測高深,有點像貓。

      

      佳璇醫師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但是這隻貓,更多了一些人情通透,洞悉人生。在拜讀了她的新作之後,才了解這些表象,原來都是因為她見過了太多的人生故事,聽過了太多的悲歡離合,走過了太多的地方,閱讀了太多典籍的結晶。

      

      印象中第一次見到佳璇醫師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這個浪人醫師流浪到了新光,在醫院餐廳中我們併桌用餐,短暫的交談,卻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記得她已經著作等身,後來她離開了新光,我在書店中見到她一本又一本的著作,見到了她浪跡天涯的生活,還蠻羨慕她這麼灑脫不羈的人生。

      

      作品需要養分源源不絕的供應,才能變成大樹。佳璇醫師這些流浪的人生旅程,跟她持續的閱讀習慣,成了她這一本書中的養分來源。

      

      我喜歡這一本書,相信您也一定會跟我一樣。

      

    推薦四?? ?

      

    溫柔又叛逆的傾聽者:談醫者仁心吳佳璇

    黃尚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因為領域與地緣的相異,在過去的歲月中,根本沒有機會認識吳佳璇醫師,初識這位才女還是透過臉書上的文章,細膩的內容、筆觸及傳達的意念,總能讓人細讀與反思。二○一六年三月本院【白袍背後】醫學人文系列講座邀請佳璇醫師到院演講,我有幸擔任主持人,才與佳璇醫師正式交集。

      

      收到書稿後靜心閱讀,越讀越有滋味,書內描述的臨床場景讓我這三十年資歷的腎臟科醫師,難掩記憶的翻湧與內心的迴盪。內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相似,都是長期與慢性病病人維持信任且穩定的醫病關係,這也是資深醫師生涯上的一大成就。

      

      書中所描述每位病人疾病背後的人生悲苦、遺憾、固執與妥協,或是每次回診時的醫病拉鋸戰,不論是藥物的遵從、洗腎與不洗腎的決定、家人的支持與衝突,到親屬腎臟捐贈抉擇等影響家庭的關鍵性決定,都是白色巨塔裡小小診間開門、關門片刻中真實的人間劇場,從這些實例中更能體會,身為醫者非只在醫治病痛,更求療癒人心。

      

      我非常榮幸能擔任佳璇醫師新書的推薦人,對於普羅大眾、新進醫師、甚至如我般的資深醫師,讀來肯定有所感觸,是對疾病認識,也是對人生的領悟。

      

    推薦五?? ?

      

    寒風中的心靈雞湯

    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


      

      認識佳璇學姐超過二十年,我們在醫學院有一個共同的導師,台大心臟科的曾春典教授;學姐的老公也是常相聚的好兄弟,因此一定要寫序道賀學姐出書。

      

      學姐著作等身曾獲金鼎獎殊榮,文筆洗鍊、風趣,一直是中生代醫師作家的大師級人物。我一開始想不通,為什麼要找一個只出過三本書的學弟來推薦呢?看完這本書後發現,我所學的老年醫學,與學姐的精神科專業,實有相應之處。

      

      全書七個章節,一一九個生活故事,完全歷歷在目,更有不少令人心酸及發人深省的例子,將醫病間的互動細膩地描述出來。從失眠、情感、家庭、退休,到失智、癌症等重大疾病引起的身心問題中,有大半對象是老年人。老人科醫師也常遇到上述問題,但我們所受的訓練,真的沒有辦法像佳璇學姐一樣,走入病人的內心,了解問題的前因後果、從根本來解決問題,而非只用藥物。

      

      「台灣二○一六年代表字大選」選出的代表字「苦」,如同這本書道盡了人生百態、人情冷暖,讀來讓人感到活著是非常辛苦的事,但我相信,有學姐這樣的醫師,發揮同理心,可以讓病人得到非常大的療癒效果,誠心為你送上這本「寒風中的心靈雞湯」。

      

    推薦六?? ?

      

    打開虛掩的那扇心門

    劉奕成(中國信託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


      

      我最喜歡聽故事。故事,根源於過去發生的事,其中值得記值得念的,便成了故事。而故事,多半都是人的事。

      

      我和吳醫師相識於讀書的場合,那時我們一起為《開卷》選書,一整個下午,我們幾個人圍著圓桌,逐書瀏?,要選出當月最值得推薦給讀者的中文書,其中有財經書、歷史書、遊記、小說,內容駁雜,不一而足。

      

      有時倦了、乏了,我們便無所謂且無所畏地清談起來,分享自己熟悉的故事。

      

      一桌子都很會說故事,但是故事總有窮盡的時日,只有吳醫師是夢幻般的故事點唱機,永不停止地吐出千百個故事,她的故事不像我原本貪愛的小說,有許多形容的糖衣,以及刻意千迴百轉的曲折。她的故事就是故事,一路迤邐不停歇似《一千零一夜》,簡短明快如《笑林廣記》,即使有些我彷彿在吳醫師的專欄淺嚐過,聽她娓娓道來,才是最清爽宜人。

      

      那時候只要聽她開口說:「我有一位病人失眠。為什麼失眠?」就知道故事要開始了。最有趣的是,故事常以失眠起,結局卻天南地北,怎麼也猜不到,就像童年時把紙捲起來玩選擇道路的遊戲,同一個點出發,結果卻大相逕庭。

      

      為什麼要找我寫序,應該是當年我全神貫注地聽她說故事的時候的表情,讓她覺得印象深刻,我會一直投幣到故事點唱機,膜拜意想不到的真實故事。對我來說,她說的每一個故事,都好像真人真事,卻又如此不真實。或許不假修飾的真實,才讓人料想不到。

      

      剛開始聽故事只是好奇,拿來滿足我對故事永不饜足的胃口,後來發現,生活原來就是無數正常與不正常經緯識出的錦繡。因為聽多了吳醫師信手拈來的故事,有些聽來似曾相似,有些後來自己遇到了,或是朋友前來求助,我就可以順著未曾眼見,卻曾聽過的足跡,順藤摸瓜或順理成章。

      

      在不同場域領域認識的朋友,常常聽聞不同的問題,才赫然發現:跟著吳醫生走過一道又一道虛掩的門、敞開的門或是鎖緊的門,對我們都有幫助。

      

      像是失眠,常常有人睡不著覺,而在工作場域無法專心,甚至暴怒;像是許多人面臨照護家人的壓力,不知道該如何自處;或是面對再升學與現有工作的思考拔河;新工作與老東家的人情羈絆,甚至是自身工作正要起飛,該不該增添家庭新成員等。

      

      有時,我們說要打開心內的窗扇,那也只是讓我們看得出去,陽光照得到心事一隅,如果跟著吳醫師打開心門,就可以走得出去,才真正沐浴在陽光下春風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