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04401
林志明
田園城市
2013年2月04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6204401
  • 叢書系列:攝影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0 cm / 普通級
    攝影


  •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理論











    ──「攝影」的意義是什麼?「它」從何而來?
    懸置在無盡擺盪之中,攝影讓人困惑卻又著迷的獨特複多性與張力特質


      邁向數位影像時代後,台灣本土第一本最具理論深度的跨領域影像論述;重量級影像藝術論述學者林志明跨越十年的文字集結


      攝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一般所熟知的「攝影」的起源,是以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其攝影技術的年代為開始;然而早在1927年涅普斯已經拍出了公認現存最早的一張照片。攝影發明者爭論並不僅存在於達蓋爾與涅普斯之間,英國攝影家塔伯發明卡羅版攝影術,不同於使用暗箱成像的達蓋爾版,成為第一個可以從事影像複製的攝影術。


      這些發明權爭奪,賦予了「攝影」這個媒材/技術複雜的身世,但也致使攝影自身產生了豐富的文化意含與解讀可能,這即是本書中所希望提出的「複多」概念──說明的即是在「攝影」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所含帶包括多重起源說法、定義的多樣性,以及它的系譜無可避免地橫跨在文化、社會、歷史等各種不同領域中、並且無法彼此化約的特殊豐富性。


      從「複多」作為起點開始,攝影究竟是一種對真實的複製技術,還是一種「由光產生描繪」的藝術形式?是作為一種文化實踐,還是一種社會史料?它是自然產生的魔術,還是超自然的幻象?在對攝影試圖進行定義時,也會因為其作用的不同而含帶多樣的問題焦點。內含在「攝影」自身的複雜性質,不僅讓攝影史的書寫脫離傳統的藝術史建構、也讓攝影與其所複製的「真實」之間構成既緊密又極具張力的關係。


      從「攝影」這種複多而又極具張力的特質作為提問核心,本書首先試圖從攝影史的書寫方法論探討進入,援引知名的傅柯考古學取徑、台灣攝影史的試探進入作為「輯一:攝影史研究」的主要篇章,然後透過討論「紀實攝影」、「攝影肖像」以及安迪華荷的名人肖像作品,討論「攝影」作品在意義上的擺盪;並且同時收錄作者援引佛洛依德〈詭異〉一文,以及布希亞的攝影觀,整合了全書的理論探問。


      本書為影像藝術學者林志明近十年的研究書寫集結,也是進入數位攝影時代,第一本由台灣學者撰寫、針對攝影影像專注著力的論述專著。


    作者簡介


    林志明


      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台大外文系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文學藝術語言體系研究博士。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台灣大學兼任教授,並曾三度受邀至法國第七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法國當代思潮。


      他是一位活躍的評論家,擔任了四屆台新獎觀察團委員及決選委員,也於2002年共同創立了台灣前衛文件展。策展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未來博物館」(2008年、2009年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思獎多媒體裝置銀牌獎)、國美館「數位之手」展覽(2010)、台北當代藝術館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謝春德個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台展。


      同時他也是許多重要歐洲當代思想家的翻譯者。其中包括了布希亞、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余蓮。


      曾參與多份新興刊物的編輯委員會,包括《文化研究》、《電影欣賞學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委員會召集人、《政大哲學學報》、《現代美術學報》、《中央人文學報》的編輯委員及法語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審稿委員。







    序:擺盪中的影像/林志明


    輯一 攝影史研究


    多重敘事之必要:攝影史書寫問題初探
    攝影史多重敘事問題的逐點展開
    紐霍爾《攝影史》之後的攝影史書寫
    結語:攝影多重敘事的其他可能議題


    晚近攝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義取徑
    Geoffrey Batchen 巴沁
    Mary Warner Marien 瑪莉安
    Francois Brunet 布余內
    結語


    高密度的影像世紀:
    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
    時常處在和世界相接壤的場域
    最早的臺灣照片和攝影教師
    日治時期全面發展
    留日的專業攝影師引領風潮
    三元的攝影流派
    由報導攝影到現狀的線索


    攝影:熟悉的陌生感
    在巴特與巴特茲之間
    佛洛依德詭異與熟悉的陌生感
    藉由攝影的角度閱讀佛洛依德〈詭異〉
    藉由詭異的概念來閱讀相片


    輯二 擺盪中的攝影影像


    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
    源自真實的張力:關於紀錄性的四條反思線索
    攝影的文件性質
    結語


    在指認與認同之間擺盪的攝影肖像
    雙重的提問
    圖像與標指
    由犯人照到身分照
    由標指到美學
    認同作用的多重意義
    巴特的肖像閱讀
    觀看中的瘋狂體驗
    結語


    安迪.華荷名人肖像系列:
    由名人文化現象解讀邁向當代英雄聖像
    三個系列及三個時期
    名人現象與華荷作品
    當代英雄聖像
    結語


    布希亞論攝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支柱
    布希亞攝影論的三個脈絡


    收錄文章出處
    參考書目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車輛形式圖
    2. 現代美術學報(半年刊)30-[2015.12]
    3. 微光行:謝春德[精裝]
    4. 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附光碟]
    5. 生態型海岸保護工法研究(4/4)
    6. 杏人路•行醫路上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