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376419
湯瑪斯?史丹利
凌瑋
久石文化
2017年3月08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376419
  • 叢書系列:Learning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Learning


  • 商業理財 > 成功法 > 致富

















    什麼人才是真正的有錢人,什麼人不是有錢人?

    為什麼住豪宅、開名車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

    運用大數據調查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原因

    財富是你累積了什麼,不是你消費了什麼





    推薦序一:研究投資理財,學習如何累積財富(綠角) 007

    推薦序二:再簡單不過了!富有之道沒想像中複雜(艾爾文) 015

    前言:亙古不變的財富知識 025

    自序:有錢人有不一樣的想法 029

    引言:有錢人的調查報告 035



    第一章 原來隔壁鄰居是個有錢人 041

    第二章 真正有錢人的致富之道 067

    第三章 花時間和精力做財務規劃 125

    第四章 那只是一輛車,不是你 175

    第五章 富二代的金錢觀念 217

    第六章 注意!不要養出啃老族 263

    第七章 找到利基讓自己邁向有錢之路 309

    第八章 慎選職業,輕鬆做有錢人 329



    致謝 335

    附錄 359

    附錄1:有錢人都在哪裡? 360

    附錄2:1996年汽車車款:估計每磅的價格 363

    附錄3:有錢人都做什麼工作? 368





    推薦序一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如何累積財富

    綠角,財經作家、「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本書作者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和威廉.丹柯(William D. Danko)在本書討論了一個主題——美國的百萬富翁是怎樣的人?他們有哪些共同特點?將相關資料整理起來,或許可以進一步回答,「如何成為有錢人?」這個問題。



      會花錢不等於有錢



      本書的內容是根據作者在過去二十年所做的研究與統計,源自跟超過500位百萬富翁的面談,以及與11,000名高所得或高資產人士所做的問卷調查。



      作者定義「富人」是擁有超過100萬美金淨資產的人。在美國,一億個家庭(Households)中只有3.5%,也就是350萬個家庭有達到這個標準。這些百萬富翁中的九成五,持有100萬到1000萬美金不等的淨資產。



      他們之中有八成是第一代富人;也就是說,他們的財產大多不是繼承而來,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己這一代成為有錢人。



      書中第一章談到,有錢人跟你想像中很不一樣,他們大多不會開進口車,不會穿高級西裝。他們看起來就像一般人,住在一般的社區(僅管他們的淨資產是鄰居的好幾倍)。



      書中舉了一個很有趣的對比。一家信託公司的經理是作者研究富人目標客群。這個經理穿高級西裝,開進口車;反觀他們面談的富翁,則是穿舊西裝、牛仔褲,開國產車。



      假如你問一般人,誰看起來像有錢人?



      大多人會選經理。



      但其實,有錢人是那些其貌不揚的人。



      這是社會的一個通病。我們沒有搞清楚有錢和很會花錢的差別。



      我們以為擁有很多值錢的東西,就是有錢的象徵。



      作者初期也犯過這個錯誤。他們剛開始要研究有錢人時,前往高級社區調查。結果卻發現,很多住在廣廈豪宅,開好車的人,其實口袋裡根本沒什麼錢,沒有多少淨資產。他們把錢花在消耗性產品上,卻未持有什麼具增值潛能的資產,譬如股票、債券、私人企業、油田或林業產權。



      這個現象跟媒體渲染的富豪形象有關。我們三不五時就會看到某個有錢人(企業大亨、體育明星,或是知名藝人)一擲千金,買下高昂物件的報導。



      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印象「有錢人都很會花錢」。然後再進一步把邏輯顛倒過來,就變成「很會花錢的就是有錢人」。



      媒體報導的是容易吸引人的內容,而不是整體真相。



      想想看,假如報紙或是電視報導一個富翁的節儉生活,那會有什麼賣點?



      於是,這樣的看法成為對富人的第一個誤解。



      但很多人的確活在這樣的迷思中。



      有的有錢人似乎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錢,所以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花大錢去買一些高單價的物件。



      現今房價高漲,擁有特定豪宅,剛好成為這些人試圖展示自己很有錢的途徑。



      想來可悲,他們很可能一點也沒有自己的品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居所,只為了「符合大眾期待」便買了高單價的豪宅。有了錢,卻仍是不自由。



      而對於這些人當中的某些人來說,有錢似乎是人生唯一且重要的目標。



      有錢最重要,可以用任何途徑達成,包括從事內線交易、販賣黑心食品等等。出賣自己的人格、企業的品格在所不惜,只要變有錢就好。



      想想這些人,假如把錢從他們身邊剝離,他們還會是誰?



      你會發現,他們會變成誰都不是。這些人假如沒有錢的話,什麼都不是。



      這些人以金錢為人生首要目標,不擇手段達成之後,深怕外界不知,於是選擇全國知名豪宅為居所。結果這個地方的住戶,接連「出事」。這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



      而有些人,他就算沒錢,他仍然是Somebody,一個令社會大眾敬重、佩服的人。



      譬如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物。對於這個人,金錢根本不是衡量他成就的標準。不管有錢沒錢,他都是個偉大人物。



      這,才是人生的真正成就。以自己的工作與生命,為社會、為他所服務的族群帶來價值。



      在這個真正成就之前,所有進口汽車、豪華房屋的廣告,宣稱擁有這些東西就有「領袖風範」,就是「至尊王者」的畫面,都變得膚淺而可笑。



      金錢本是獎勵一個人做好工作的獎品。做得好,同時收入不錯,變有錢人,那是天經地義。



      但假如倒行逆施,為了金錢做出傷害社會,罔顧他人之事,這個人就是除了錢之外,什麼都不是的人。東窗事發之後,更會成為被社會唾棄的人。



      做得好,而得財富,人生快樂。



      為了財富,賤招出盡,沒有人格,那就真的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令人佩服的富人



      對一個年收入300萬的人來說,擁有200萬的淨資產其實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年收入40萬的人而言,200萬的資產已是個小成就。



      不同的收入層級,所能達到的資產層級自然不同。如何估算自己在所屬的層級中,是否有存到該累積下來的資產呢?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簡單的估算法。



      算式是:年齡×稅前總收入�10



      譬如40歲,年收入80萬的人,他至少應該有40×80/10=320萬的資產。



      假如是一個很會存錢的人,其累積的資產至少該是預期資產的兩倍以上。延續上面的例子,他至少要有640萬的資產。書中把這類人稱作超優理財族(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lth, PAW)。



      假如資產不到預期的一半,延用上述的例子,就是資產連160萬都不到,那他就是個很不會存錢的人。這些人是超遜理財族(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 UAW)。



      依據這個算式,可以讓讀者很快的評估自己落在什麼層級。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作者以實例說明財富是怎麼累積出來的。重點是,高收入不一定可以累積出高額財富。假如過著過度消費的生活,弄到入不敷出都有可能。中低收入者的財富也不一定會輸給收入較高者,假如他們很會存錢,那也可以累積可觀財富。



      真正有效的財富累積,來自於「攻守兼具」的方法。攻,指的是擴大收入;守,指的是控制支出,也就是存錢。在這方面,很多美國富有家庭採分工的方式,由先生主攻,負責帶來家庭的主要收入;太太主守,詳細規劃與控制家庭支出。兩者搭配起來,有相當好的成效。



      真正存很多錢的家庭,常是夫妻兩人都很願意存錢的人。只要其中有一人很會花錢,在財富累積上就會比較辛苦。



      攻守兼具是家庭理財很重要的概念。有些人講理財,僅一直講如何存錢,完全把重點放在這上面。其實再怎麼會存都有上限,上限就是收入總額。要攻,拉高收入,才能增進財富累積的速度。這點,在《 膽小存錢,不如勇敢賺錢》書中,作者也有提到。



      總結來說,這本書戳破了「會花錢就是有錢」的假象,讓讀者看清,其實大多數富翁之所以「有錢」,正是因為他沒「花錢」,沒把錢送出去。



      這本書也讓非美國裔的讀者看到,美國當地與「印象中」不同的富有階層。



      很多外國人看美國,都覺得這是一個過度消費、鋪張的國家。它有這個問題沒錯,但仍有不少美國人有著勤奮、儉樸的個性,他們生性低調,媒體上看不到,但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巴菲特先生本身就有這種性格,他富有,但生活非常節約。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也是,過著質樸的生活。雖貴為資產管理公司總裁,當初出差至紐約,仍不惜顏面跟旅館櫃檯討價還價,要便宜的房間住;舊衣一穿再穿,搞到小孩看不下去幫忙買新衣。但在慈善或公益方面,這兩人都貢獻了大筆資產。



      他們都是美國這類富人的典型。錢可以存就存下來,從不花在過度的物質享受上;但在做慈善或是回饋母校方面,則是一擲千金,毫不手軟。



      這是真正令人欽佩的富人,因為他們表現出身而為人所能達到的更高價值,一個克制、奉獻、服務的精神。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財富累積之道,也學習財富之上的更高價值。


    綠角,財經作家、「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格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