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0863
廖梅璇
寶瓶文化
2017年5月02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4060863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cm / 普通級
    Island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一切存在著的都傷害了我。

    我和你都是等待被虎撲的羊。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廖梅璇著

    推薦序一 後玻璃年代�陳?青 ?

    推薦序二 荊棘裡的哀謐花園�鍾文音 ?

    代自序 ?



    輯一 沿途荒涼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

    ●父親 ?

    ●黑眼珠的日子 ?

    ●精神病院皮下鉤沉 ?

    ●北遷的壁虎 ?



    輯二 慾望咬開所有

    ●恥骨 ?

    ●雙 ?

    ●女裝女肉 ?

    ●眾女神 ?

    ●當時你在做什麼? ?

    ●蕭條時代的愛情

    ?

    輯三 記憶迴路

    ●必然的起始 ?

    ●羞恥 ?

    ●直到世界末日 ?

    ●濱崎步時光 ?

    ●熊人

    ●補遺四帖 ?

    ■之一 孰非孤獨 ?

    ■之二 花事 ?

    ■之三 說話 ?

    ■之四 前兆不會是瘋狂 ?

    ●銀生命 ?

    ●後玻璃時代 ?

    ●櫃中幽明 ?

    ●笑的,漂亮的 ?



    輯四 女人標本

    ●胖女人 ?

    ●破女人

    ●瘦女人

    ●血女人



    輯五 異城人

    ●貓流

    ■之一 宛若貓步

    ■之二 面對面,眼對眼

    ■之三 生存游擊戰

    ■之四 傷毀

    ■之五 遍地無常

    ●三個人的戀愛? ?

    ●夏日幸福考? ?

    ●風中東埔?





    推薦序一



    後玻璃年代

    陳?青




      窗才是鏡子。多少次就著玻璃餘光撥自己的髮,那裡面的自己有一種模糊。臉頰顏線簡陋了不少,疏理起來很克難,卻感覺自己在偷。趁所有人不設防的時候,仍然得以把眼光緊緊鎖著自己,不打算留給外人一點破綻。



      很多年後我都記得這一刻,頭髮撥著撥著,那裡頭的自己,忽然走開了。



      或是鏡子終究是窗,只是自己的臉疊在另一頭某人身上。他終於走了。但留下一個乍明還暗的影像。會一直刻在我心上。



      成為一則鬼故事。



      廖梅璇所有的散文則是,鬼還留在那裡。



      散文是讀者的窗,我們經過書寫者的人生。廖梅璇的文章是通風良好格局方正的現代主義建築,很簡明,結語總在收束,吶喊的時候少,不過分延伸,只是將觀察作一番妥貼的收納,窗明几淨。她把自己訓練成思考機器,文章有邏輯性。理性昌明,也能引用傅柯,談規訓,講什麼都說得明明白白,彷彿光天化日下無任何驚詫之事。一切都可以攤開來檢視。



      這樣明亮透徹,筆尖探入卻是精神病患「四方樓梯以違反物理之姿擰扭相銜接」的封印結界。心智裡茫然四顧是被關冷凍庫一片霜白,生活卻移到瓦斯爐上,「失業」、「待業」一次又一次驚心打出藍燄煎著肉身皮囊。更別說還有性別愛欲的掙扎:「我和你都是等待被虎撲的羊」。有原生家庭裡與奉黨國如宗教神明的父母幾次寧靜革命……



      父喪。出國唸書夢碎。待業。失業。憂鬱症。出入精神病院。職場性騷擾。生活壓逼。感情上男男女女誰控制誰操縱誰混亂關係……



      廖梅璇的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裡頭不留一點活路。那不只是貼近自己,根本是逼了。她把自己逼到一種極限,不讓自己快活。也不讓讀者活,我們沒地方跑。她把一切都放出來,放得很開,卻又收的很好,因為再下去,就沒有了。



      誰知道乾淨有一天可以作為一種恐怖,透徹則是一種殘酷。



      主題和敘述口吻相悖反。輕快與黏膩。極明亮,卻又暗影幢幢。廖梅璇是用一種臨窗的姿態在照鏡子。以經過的方式書寫自己。遂成為一種風格。



      但那還不足以成為廖梅璇。多看幾次,忽然發現文章裡有鬼。



      書中收錄同名篇章〈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裡,廖梅璇回憶和女友去看久病的阿公,她描述女友「遺傳了阿公的深刻人中和粗短手掌,祖孫兩人臉對著臉,有那麼一瞬,我錯覺阿公的枯敗面容貼覆在女友臉上。」



      女友的臉中還有臉。



      書中收錄〈父親〉一文全長一萬五千多字,佔全書六萬餘字的五分之一。幾乎當自傳在處理,裡頭的「我」和父親既攙扶又背對,其實是與父親背後黨國餘蔭拉出的長長陰影相抗拮,廖梅璇寫:「有一天洗臉,我望著鏡子,蒼白隆突的額頭,眼睛坑窪,底下青暈滲開來,我長得像父親,鏡裡驟見,彷彿與他狹路相逢,精神折磨對應著肉體的煎熬,無限交疊重複下去。」



      連我的臉中都有另一張臉。



      寫感情糾葛,〈雙〉裡頭既和男孩「阿遇」拗手把似彼此以身體和身世互憐互慰,相愛又傷害著,但仍對女孩不能忘情。她寫道父喪後:「望著冰櫃裡父親僵硬遺體,感覺阿遇和許多面目模糊的裸女身影圍繞在我們父女身旁,笑嘻嘻的……」



      臉又疊上來了。



      而另一篇寫精神病的篇章裡,去求職看著主管的臉是「我盯著他泛油浮粉的臉,與父親的枯槁臉容交疊……」



      或她寫搭公車時遇到持刀的女人,「殺……殺……殺了你……」,她卻只是凝視著這名持刀紅玫瑰,「我混亂的頭腦變得異常清晰……渾身肌肉鬆開來……」,為什麼自己不怕呢?書寫者說很久以後她才想起來,「儘管當時我還沒有病識感,我已經擁有精神病患的特徵,能感受其他精神病患心理的顫動頻率,不但不畏怯他們如影隨身的黑洞,反而激起我靈魂的共振……」



      一切都在疊印,臉中又有臉,關係還有另一段關係。前因後果,他者與自我,誰壓迫誰,誰和誰像,誰取代誰,理不開的。她帶我們去看。看得多清楚,這個清楚,其實是看透。透明不只是風格,更成為詛咒,連事物的背面都透穿了,一切都有關係,明明那麼清楚,可以畫出線條,卻又從哪裡開始不對勁,搭錯線了,當臉孔沿線接上另一張臉,開展出花朵橫切面無限相似又彼此相異的花瓣紋理,沒有盡頭了,那就是迷宮的誕生。



      在我之中,總是有他人。



      在他人之中,都有我。都有我的父親。



      總有另外一個人。



      而我將永遠被困在那裡面。



      那不是我。



      但那就是我。



      我,也許是自己的地獄。



      這是一座臉之迷宮。我不知道有什麼比這更恐怖。更令人燥狂欲死。



      分明是那麼剛截清晰的線條。明與暗。一條條,一畫畫。乍回頭,什麼時候,交纏迴旋成白紙上無數黑色圈圈。力可透紙背。明晰的錯亂。清明的瘋狂。這是廖梅璇的散文集《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所以她書中寫了什麼?



      她處理了性別。回首家庭。凝視精神疾病。那是一個吾�無父的城邦。爸爸媽媽投射出的影子裡有黨國的幽魂附體仍在、在感情世界裡則和異性戀男孩既引誘又互相傷害,在此世難存,「一切存在著的都傷害著我」,想逃,想離開故鄉,想去台北,想出國,想貼近女孩的懷中,但下一站不過是又一站,一切只是中途。旅程是這樣開始的。流放是在回頭後才驚覺已經踏出第一步。於是各篇散文中時而是面對吾父的城邦那巨大的銅像壓面,時而是乍然闖入無父的城邦,一時舒展羽毛卻不知道可以就此放鬆飛去,受驚動物似瞬間遲疑、驚詫回過頭,天寬地闊,卻在那個「�」斜線之間游移。好看在這裡,好像可以輕易的歸納,但又不是這麼簡單。好看在,當他是一本散文集的時候,單篇是切面,但多篇連著讀,事件連結,感情起伏,就成了故事。你知道她有女友了,你知道她們在一起十數年了,你知道她跟男孩交往過。你知道她曾經生病。你知道她在最艱困的時候,應該放棄了,但沒有。有個人陪著她……這樣一點一點組織起來,臉中還有臉,篇章之外連著篇章,這也是一種疊印,而記憶是這樣構成的。認識一個人也是。這就是所謂的厚度吧。這是用生命在寫的書啊。廖梅璇幾乎把人生攤開給你看了。無比裸露,這時,不是透了,而是一種近。你不只是靠近她,而是靠近自己。



      (也許,那裡頭,有我的臉。)



      (我懂,我真的懂。)



      (真想親吻她,跟她說。你辛苦了。)



      (像是親吻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父親〉一文寫到離世父親的最後時光,寫鄰近死亡的側臉,寫那個患病的氣味,排泄物比愛的耳語還要直接且原封不動通過身體,同樣的場景與內容,廖梅璇曾經以小說處理過,〈咕咕〉獲得第三十四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該篇小說最後,父親死後的排遺幻化成一隻隻鴿子,它們輕盈而秩序的振翅飛走了。而在散文裡,鴿子退回魔術師的帽沿裡,你逃不掉的,高溫讓玻璃近乎液態與固態之間,生活裡沒有放鬆的一刻,連此刻經過的你都會被凝結下來。就算只是觀看。但廖梅璇卻堅決要去看,她要直面對決。就是這個直,毫不移開眼睛。散文之所以成散文。



      讀這本書便像是火車迎面,讓平裝像精裝厚皮那樣高速砸向你。



      我很少這樣痛過。



      但廖梅璇挺過來了。



      現在,她要帶我們翻過去。翻開下一頁,接下來這些,是為了未來書寫的。



      祝福她。



    推薦序二



    荊棘裡的哀謐花園

    鍾文音




      <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環繞著女女感情書寫,將個體滲透進家族的地層,然後試圖撼動地表,抵達深處。作者以參加死亡儀式來揭露感情的「異質」身分,在同質化的喪禮儀式裡,「我」靜靜地成為喪禮上的某個如羅蘭巴特在攝影觀點上提出的「刺點」,感情的刺點,最後成為身分的認同。儀式的哀歡,親族往來的種種,描寫得深邃,且動感十足,尤具視覺畫面的催化效果。文字靈動,帶出阿公雖然不懂女女感情,但亡者阿公卻是最能全盤接納他們的對象。而這個住安養院的阿公,形象更是具體,「他像一袋骨骼,裝在皮囊裡晃動。」,又辛辣又心酸,「像一把老薑」,以「按呢好」作結,漂亮的弧度。一路寫來自然,在自然裡隱隱地淌著血與淚。如此的感情書寫,超越身上的血緣,超越歲月的扭曲變形,表面雖寫纏繞的血緣枝葉,卻將色身風景如刺繡般勾針而出。深刻寫出屬於自己感情的樂園與色身的墓園,雙重性的調度書寫,穿梭過去與未來,將女女的感情板塊重新寫一回,既定錨於家族譜系,又解離自家族的位階,航向堅定而廣闊的路徑,讓我們跟著走進這獨特「執子之手」的靜謐花園。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