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文化衝突:投資,還是投機?

文化衝突:投資,還是投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51949
約翰•柏格
黃嘉斌
寰宇
2017年7月07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869451949
  • 叢書系列:智慧投資
  • 規格:平裝 / 46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智慧投資


  • 商業理財 > 投資理財 > 投資學

















      基金之神John Bogle告訴你,如果股市是一場零和賭局

      為何「投機」行為終究成為一場穩輸的對局!



      「股神巴菲特2013年致股東信推薦閱讀書籍」

      史上第一位指數型基金發明人、基金之神約翰•柏格對短線投機文化的沉痛告白



      從事共同基金事業六十年的生涯中,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柏格目睹了投資文化隨著時代而巨大轉變——穩固的長期投資文化已經被具有侵略性及破壞性的短期投機文化所侵蝕。身為金融界最積極的投資參與者之一,柏格不僅觀察到此文化衝突的危險訊號,他更大聲疾呼投資人應立即回歸長期投資的重要原則。



      本書透過廣泛議題和理性分析,說明了對投資文化演變所遭遇的衝擊與解決之道:

      ◎ 短期投機文化如何凌駕於長期投資之上

      ◎ 大型企業經理人如何與機構互動,形成「巧妙的陰謀陷阱」

      ◎ 投機行為是否也入侵了我們的退休制度

      ◎ 專業金融機構為何不能有效履行守門員的職責

      ◎ 共同基金在這半世紀以來的演變與新問題

      ◎ ETF如何成為投資人炒短期投機的危險遊戲

      ◎ 長期投資的歷史標竿,威靈頓基金如何成為優良典範



    名家推薦



      投資人如果想瞭解那些不利於他們的力量,以及該如何追求最大投資報酬,《文化衝突》絕對是必讀的經典。讀者如果瞭解柏格與他的哲學,則對於本書最後的警語「堅持到底」想必不會覺得意外。——《富比士雜誌》(Forbes)



      《文化衝突》是本讀來令人愉悅的書,從書末所提供的10個投資法則,內容雖然簡單,卻值得一般投資人參考。本書總結了柏格在投資界60多年來的智慧,他描述親眼目睹的金融文化變遷,其中最重要者,莫過於短期投機排擠了長期投資。這種發展趨勢,雖然讓金融業者受益,但一般投資大眾卻因此付出代價。——CBS MoneyWatch



      身為指數投資之父,柏格的主張完全經得起時間考驗,只引用最簡單的數學概念,同時也強調一種不符常理、卻經常被忽略的現象:投資人如何被金融服務業嚴重剝削。很幸運地,他的智慧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柏格的最新著述《文化衝突》匯集了他的大部分主張與理念,對於個人投資者將助益良多。——路透社(Reuters)



      柏格的最新著作,看起來像是處理似是而非的議題區別。《文化衝突》很容易讓人想起世界戰爭或社會衝突。可是,他實際上是處理「投資」vs.「投機」。如同過去的著作一樣,柏格的思緒清晰,善於引經據典——從凱因斯與班傑明•葛拉漢的投資著作,到退休金顧問基斯•安柏格契爾,還有柏格已故的啟蒙導師的華特•摩根,乃至於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文化衝突》呼應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議題,非常值得一再探討,因為這些問題經常被忽略。投資人花太多精神追逐熱門產業與基金經理人,結果總是買高而賣低,還要承擔交易成本。套用柏格的話:「投資人除了必須瞭解長期複利報酬的神奇魔術,還有複利成本的嚴峻暴行。」美國退休基金產業特別不能理解這方面的長期基本面概念,很多退休計畫根據過去的表現,假設未來的報酬將保持7.5∼8%;可是,就目前的殖利率水準判斷,這種報酬水準非常不可能實現。另外,私有部門的許多企業員工都改採用確定提撥制度。可是,員工們的儲蓄顯然不足,而且投資組合的配置缺乏效率,負擔的成本太高。我們很難反駁柏格的結論:「退休保險制度面臨危急,就像一列即將出軌的列車。」可是,過去都沒有人聽他的,現在是否會有人會在乎?——《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序 ─ 亞瑟•李維特(Arthur Levitt) 004

    謝詞 007

    關於本書 009



    1 ─ 文化衝突 025

    2 ─ 雙重代理社會與巧妙陰謀 061

    3 ─ 基金的沈默 105

    4 ─ 「共同」基金文化:由管理事業而行銷事業 153

    5 ─ 基金經理人是否真是受託人? 199

    6 ─ 指數型基金 235

    7 ─ 美國退休制度 296

    8 ─ 威靈頓基金的興衰與中興 345

    9 ─ 投資人的10項簡單法則以及投機客的警告 399



    附錄

    I? ─ 主要共同基金經理人績效排序,2012年3月 433

    II ─ 普通股基金vs. S&P 500指數年度績效,1945?1975 436

    III ─ 指數型基金成長狀況—數量與資產,1976?2012年 438

    IV ─ 威靈頓基金紀錄,1929?2012年 440

    V ─ 威靈頓基金股票比率與曝險(Beta),1929?2012年 444

    VI ─ 威靈頓績效vs.一般平衡式基金,1929?2012年 446

    VII ─ 威靈頓基金費用比率,1966?2011年 449

    ?









    亞瑟•李維特(Arthur Levitt)




      「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造成差異。」這是約翰•柏格(Jack Bogle) 經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也適用於本書)。雖然是藉由這句話讚美與推崇某位相對無權力者的貢獻,但這個座右銘也非常適合套用在約翰•柏格身上。



      這個人對於美國金融界的貢獻,不只是一種可以有效執行的概念—─指數型基金─—而且也是可以有效執行的投資和人生哲學。這種哲學具有雙重效益:單純,而且已經證明可以成功。



      認識柏格已經好幾十年,我深深體會他對於投資人講話所具備的獨特能力,他採用的語言,清楚易懂,熱情奔放,而且令人精神振奮。他明確指出,我們金融市場目前存在的利益衝突,最主要是投資人和許多金融專業人士之間的衝突。



      對於共同基金的相關討論,他提出一些嚴厲的批判。很多投資人誤認為,共同基金是一種安全而功能相對單純的投資工具,可以提供低成本的分散風險效益。事實上,如同柏格在此處與其他場合詳細舉證的,共同基金有著強烈的動機,試圖造就本身產業的經濟效益,而不是照顧投資人的長期財富。所以,我們看到某些共同基金不僅收取高額的費用,而且所引用的投資組合管理策略,讓投資人實現的報酬,往往落後股價指數,而且在某股票、類股或策略方面,也明顯存在曝險過度嚴重的問題。



      這幾十年以來,柏格持續對抗這類的產業慣例,凡是認識他的人,對於他的這種行為,應該不覺得意外。他是個具備非凡勇氣與智慧的人,而且異常坦率。關於對抗傳統智慧,他從來沒有喪失熱忱和能力,尤其是在獨力作戰的關鍵時刻。柏格絕頂聰明,而且深具說服力;對於金融市場最複雜的議題,他總是能夠直指問題核心。



      他熱愛投資,也熱愛投資所能夠辦到的一切。對於企業之業主與經理人排除萬難而共同追求的股東長期報酬,這方面創造出來的奇蹟,總是讓他覺得訝異。他是自由市場最了不起的朋友:最忠實的盟友。可是,當他看到金融投資活動,演變為貪婪的投機遊戲,柏格也沒有保持沈默。他清楚其中涉及的利害關係。



      《文化衝突》(The Clash of Cultures)具有定調的意義,而且不論投資人的年齡如何,這本著作也可以做為哲學與學術方面的根本基礎。整個過程裡,他採用的語言有著令人釋懷的坦率感。由於對於投資人的尊重,他避開花言巧語與過份簡化。柏格界定了承擔風險和魯莽草率之間的心態差別。他讓成本和報酬之間產生關聯。他解釋指數型產品為何可行,以及積極管理方法為何不可行的理由。他追蹤目前金融市場的根源,回溯到企業代理人的興起,以及隨後的投資經理人--兩者都形成昂貴而刀槍不入的「雙重代理」結構(double-agency),使得真正的投資人/所有人不能實際控制其資產。



      華爾街專業人士雖然未必會同意此處所寫的每個字--或甚至其中的某部分內容--但我希望他們會閱讀這本書。集體思維是對於金融市場的最大威脅之一。如果主管當局、市場專業人士、投資人與政策擬定者,都採納共同的假設,來自於相同交易場合,彼此認同對方的基本論述,期待相同的結果,結局將完全可預測,而且也會是一場災難。約翰•柏格破壞傳統束縛的作為,將有助於克制集體思維。我們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人。



      本書涉及許多壞人:審核人員、監管當局、政客、信評機構、證管會(我也是其成員之一)、聯準會、賣方分析師,乃至於媒體。這些人集體(以及個別)造成的罪惡,都有共同的受害者:投資人。



      他的見解沒錯。有關金融市場的任何改善措施,重心都應該是投資人。不論是法規改革、市場慣例,或新的金融產品,如果投資人的利益沒有獲得最優先考量,我們就應該質疑這一切的目的何在。有人認為,應該立法揭露更多的資訊。如此並不會讓投資人掌握更靈通的資訊,實際情況剛好相反。藉由法律術語與繁文縟節而揭露的更多資訊,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這些東西猶如不存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透明化:讓投資人擁有更充分的管道取得資訊、瞭解資訊,讓他們得以更明智評估其投資選項所蘊含的潛在風險與機會。



      任何有效的市場規範,「透明」都是其核心所在,因為這可以讓投資人享有更多權力。很遺憾地,增進透明程度的努力,主動權大多來自於資金充裕的共同基金遊說團體,及其相關盟友。美國證管會最近的一項提議,就是典型的例子,該提議希望貨幣市場基金能夠每天按照市場價格重新計算價值。這項改革不僅可以讓投資人更清楚自己持有資產的價值,也讓共同基金經理人可以更精準領會其持有的流動性。可是,共同基金產業想必會阻擾這項提議。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