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3版)

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3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82421
秦夢群
五南
2017年7月25日
233.00  元
HK$ 221.35  






ISBN:9789571182421
  • 規格:平裝 / 56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教育類 > 教育 > 教育行政











      本書以探討教育行政領域主要理論與模式為主。首先從鉅觀的角度,依次敘述理性、自然、開放、非均衡四種模式之相關教育行政理論。其次,再以微觀的角度,分析教育組織之權力、衝突、動機、領導、溝通、決策、變革等相關理論與研究。本書體例完備,每章均附有個案研究,以供讀者在閱讀理論之餘,進行實務上的探討。教育行政理論汗牛充棟,作者在揀選歸納後,以符合華人國情的角度寫出。全書敘述生動,層次井然有序,具有極高之可讀性,其中對於新興發展之理論多有所蒐集分析。初學或進修者,均可依其需求而有所獲益,為教育行政研究領域別出機杼之學術著作。





    第1章--導論

    第2章--理性系統模式

    第3章--自然系統模式

    第4章--開放系統模式

    第5章--非均衡系統模式

    第6章--教育組織權力與衝突

    第7章--教育組織文化與氣候

    第8章--教育動機理論

    第9章--教育領導理論

    第10章--教育溝通理論

    第11章--教育決策理論

    第12章--教育變革理論



    ?





    代序



    青春作伴好還鄉




      車入科羅拉多州,落磯山脈就排山倒海般的撲來。蜿蜒山路的兩旁盡是野草閑花,眼前一下重巖疊嶂。一下水光粼粼。細雨過後,天空開始放晴,我們決定就地紮營。夕陽淡淡的射向湖心,倒映著成行成列的古木。微風過處,每棵樹都興奮的向上伸展,似乎想牽住天上的雲。



      沿湖走向高地,初秋的輕寒已讓遠方的霜林染上醉意。落葉在腳邊窣窣作響,黃白相間的小花如織錦般的展開。我們穿過一片古松,坐在傾頹的枯樹上仰望山巔的白雪;暮色四起。



      這風景是遙遠且陌生的。在這塊新大陸上,我的回憶仍在中西部的平原。在那兒,極目所及,盡是無邊無際的沃野。站在滿是玉米的田野中,空氣裡充滿了泥土的慷慨與豐腴。乾草堆的落日,雪地上的星星,把歲月織成曲折的流水。年少輕狂的日子,與好友共同約定遠遊的夢,彷彿這天地只屬於我們。



      沒想到,這個夢在十多年後才實現。畢業後,同學星散於北國;只有我,回到多雨的台灣。



      「台灣教育,有你回去,總好一點了吧?」一位朋友出其不意的問。



      貓頭鷹在遠處啼叫,隔著熊熊的營火,寂然中無言以對。該說什麼呢?我們都不再是在細雨中追逐的五陵年少,現實的鏡照早已戳破了虛情的浪漫。



      我是抱著樂觀心情回國的。這些年來,台灣教育表面上確實有了變化。各黨各派急呼教育鬆綁,民間團體創立另類小學,大學教授可以選舉校長,學生則走上街頭,要求學術中立;百家爭鳴中,似乎明天一切會更好。



      然而真是如此嗎?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但是文憑主義依舊屹立不搖,授課教師仍然迷信體罰;學生披星戴月的穿梭補習班,教授則假民主之名,呼天搶地的在校務會議上爭奪私利。改革的背後,台灣的教育依舊荒腔走板。



      問題出在哪?就在人民的短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忽視教育的基本精神。今後,如果我們不追求虔敬的求知態度,真正的改革仍是遙不可及。



      不禁想起所教的一門課,內容是要學生研讀歷來教育的經典之作。開學沒多久,學生就起了鬨:「教師,什麼時代了!讀這些老掉牙的東西有何用處?」



      面對這批升學主義下的新新人類,心中無奈難以名之。在講究聲光的電腦時代,充斥著視聽的直接刺激,學生早已失去思想創造的能力。他們的觀念是能提供立即效益的就是好的。



      殊不知,一個人若不放開了心胸,閱遍了經籍,就很難有創作的想像空間。讀大教育家的作品,並不僅停留在死板的文字,重要的是因之產生的思維。有了這個東西,才能在漆黑如夜的時代中,點化出柳暗花明的心境。



      這個道理看起來很抽象。舉例來說,二十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杜威與赫欽斯兩大教育家。前者主張由做中學,依學生的興趣設計課程;後者則持精粹主義的觀點,要求學校把歷來的經典之作列為教材。赫欽斯的想法是唯有透過經典的洗禮,才能刺激學生對現世的創見。否則少了源頭,一切只是空中樓閣而已。



      赫欽斯的堅持使芝加哥大學出類拔萃,但對一水之隔的台灣似乎使不上力。教書之初,還能與學生聊聊費里尼與張愛玲;到後來,連蔡元培是誰也要解釋個半天。學生的反應,有的瞠目結舌,有的呵欠連天,有的甚至閉目養神,準備課後打工賺錢去了。



      要知道,實利的作風做生意或許可以,但治學問是行不通的。太史公廣閱金匱石書,方成風雨名山之作;張大千窮研古今畫風,終為一代之宗。歷史不斷告訴我們,大學問大思想的成形,必須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任何偷巧走捷徑者,其學說不過空疏寡實、雕琢曼辭而已。



      我們不能怪學生的膚淺。看看這個社會,教師只注重考試會考的,學生紛紛擠向利多的醫學院,家長迫不及待的把子女送進才藝班,教授則以學而優則仕的遁辭,掩飾自我的苟安。所以,我們的大學以實用為號召,以培養有「錢」途的學生為傲,所求的盡是立竿見影之效。影響所及,人才不是出走,就是被壓死,他們呼吸不到一絲知識的芬芳。



      不是嗎?走過海報看板,社團活動多是慶生晚會,連個像樣的學術演講也難尋。即使辦了,會場內也是門可羅雀。藝術電影展小貓兩三隻,歌星演唱會卻萬人空巷。不是說世俗流行的東西不好,只是分工愈細的社會,愈迫切需求涵渾百家、另闢蹊徑的領袖人才。我們在知識的堆積上已小有斬獲,但要從中迸出智慧的火花,卻非雕章琢句可成。不提倡發憤忘食的好奇求知精神,所培育的人才只會隨時代浮沉,而不能別出機杼。到頭來,炎黃子孫唯有在異邦才能榮獲諾貝爾獎。我們只有乾瞪眼錦上添花的份!



      這工程是龐大的,絕非一蹴可幾,然而總要有個開始。再黑的夜,只要出現一點火光,總令人興起希望。



      看看近在香港的中文大學,1977年就成立「新亞學術講座」;以專款設立,每年邀請中外傑出學人做公開演講,為期兩週至一個月,年復一年,賡續無斷。首次邀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講堂華采,聽眾為之傾倒。其後,分別邀請李約瑟、小川環樹、朱光潛等一時碩彥,與師生促膝長談,辯論義理,反應之熱烈極一時之盛。



      如此講座,在漫長學術活動中不過滄海一粟,然其功能卻不可輕忽。大師一言,如醍醐灌頂,莘莘學子經此刺激,可生點石成金之效。講座代表一種對學問的好奇,對知識的尊重,其效益又豈能以金錢衡量之!



      小時候讀《人間詞話》,印象最深的是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再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者層次井然,環環相扣。少年求學貴乎立志,獨望天涯而勇往也。其後遁入學海,非有執著之心不能持久,所謂衣帶即使漸寬而終不悔。然而,求知的境界並不止於此。學海中浮沈多年,尋尋覓覓後終成一家之言。驀然回首,此種頓悟令人豁然驚喜,但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獨上高樓的雄心、衣帶漸寬的努力不難做到;然而在驀然回首的頓悟上,台灣教育實略遜一籌,而這必須靠面壁十年的決心與統合諸家的智慧。你看看,牛頓是物理學巨擘,但其宇宙觀對組織理論的影響卻不可小覷;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說,對文學藝術的衝擊可能更大。如果學校只短視追求有賺頭的知識,管中窺月又何能擁抱宇宙!



      尋找生命中的另一片風景,是當年負笈來美的夢想。桃李春風,梧桐夜雨,年復一年,我們瞻望著故鄉的星雲,一步一趨在書本與工作中打轉;有時悽愴,有時粲然。時空永遠是青春的掠奪者,生命的轉折將我們相隔於千山萬水,如今再聚,已是春夢無痕。



      我說:「留下一些心情,以備來年回憶吧!」



      沉吟許久,一位朋友淡淡的說:「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旁邊的人接著連道:「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輪到最後一位,只見他神色凝重,一字一句的朗出:「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然而真能如此嗎?在美國,我的朋友每日在鬧鐘的喧囂中甦醒,在地下鐵的人潮中迷失;然後打卡,教非我族類的學生,再趕回來看製作粗劣的華語電視。他們守著透天的大房子,聽雨看雪,種山東大白菜,最後在寂寥的鄉愁中了卻一生。



      這失落是無奈且無解的。在台灣,儘管學術依舊荒蕪,我仍有機會播下種子;儘管學生刻意懈怠,我仍有立場施與關愛,因為我是學長、教師,並且流著同樣血脈。飛越中國大陸,看長江黃河滾滾東馳,那感覺正如在星空下,穿過廣袤嘉南平原時的悸動。青春作伴好還鄉,是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讓我回歸故里,是月是故鄉明的眷戀令我執情不悔。回首前塵,不禁想起那一群群笑得燦爛的大學新鮮人。



      離去時,天邊一抹殘霞,淡得像幅潑墨寫意。飛機緩緩滑入跑道,遠處塔台的燈火,在寒冽空氣中泛出青色的光。突然想起,那正是初抵美國的情景。當時在芝加哥入境,孑然一身,有的只是滿袋的青春。閉上眼睛,我可以感到當時的落寞與不安。山水無恙,這些年來,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錯過了這麼多,失去了那麼多;但仍不顧一切去擁抱僅存的夢想,為的就是一份不甘與期盼。正如那塔台燈火的指引,冥冥中,這就是我的人生路。從今以後,我不再懼怕,不再遲疑;縱然命運如千軍萬馬般襲來,我也將無悔的奮力游去。


    丁丑年、台北

    元宵節、萬燈齊放




    其 他 著 作
    1. 教育家的智慧(二):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教育學講座選集續編
    2. 圖解教育行政理論(2版)
    3. 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四版)
    4. 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4版)
    5. 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
    6. 圖解教育行政實務
    7. 學校特色發展與創新
    8. 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3版)
    9. 圖解教育行政理論
    10. 教育機會均等(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