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意雲教授序言
生命的意義
? ?
1942年9月,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連同他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納粹逮捕並押送至集中營。三年後,他從集中營被解救出來,而他的妻子、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
1946年,他用9天時間寫下了他在集中營中的經歷並出版,這本書名為《活出意義來》。
他總結了人在生死之間的差異,就在「生命的意義」。
他發現即使在最可怕的生存環境下,只要一旦找到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生存適應力,就會大大提高。
他說:「人最寶貴的生命,次至任何物品,都可以被輕易的奪走。而人能被保留人性中最後一點自由,就是在任何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決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他又說:「每一個個體正是通過自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將每個生存意義同創造性的工作和人性的愛聯繫起來。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這世界中無可取代時,他自然就會意識到自己對人類世界及自身處的時代的責任。他也就會把這份責任發揚光大。而當一個人意識到,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
他還說:「在現代文化中,我們只樂於追求個體的幸福。」他說:「這是美國文化的特徵,每個人被不斷的催促去追求幸福。但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且得到幸福,必須有一個變得幸福的理由……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會阻撓幸福的降臨。而阻礙幸福的感受就是太自我了……那不追求生命的意義,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這種心理通常只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人就會被各種欲望和需求引誘,而不斷為慾望與需求的滿足努力,人心就自然不會有幸福的感受與喜悅……」
這些話我想親愛的聽眾朋友,一定會耳熟能詳,而且同意肯定。這不就是論語中的人生哲理嗎?不過由一位現代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從學理上、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上證實了屬於人的這份至理。可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最共同的生命依據了。
我們回看二十世紀,太多的殺戮了,但願人類未來,二十一世紀會向前跨進一步,能有真正的生命覺醒。
真高興在二十一世紀能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曾董事長、許執行長及IC同仁共同為這一世紀的「愛」、「和平」,覺醒而努力。
辛意雲寫於人學齋
四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