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寫這本書是個偶然,也是個必然。
偶然是它不在我預期的寫作計畫中,必然是它終究要被完成。早在我寫《穿過一樹的夜光》(2007) ,就覺得欠家鄉一本書,先前雖然也曾陸續寫過彰化市,乃至小西巷的素材,但不是主題式的書寫,即便在前述這本書裡,有較多篇幅處理到自己成長的城市和經驗,並不那麼完整。
我18歲到台北讀大學,大一認識瑞騰,大學畢業一年後結婚,25歲當了母親。三十幾歲進入聯合報副刊工作,正逢台灣報業從巔峰開始下滑的時候,其後20年,我在競爭激烈且步調緊湊的城市裡工作與生活,在報社、研究所和家庭數頭奔忙,加上亟思在寫作上有所進展,視野都是聚焦在前端,無暇也無心回首我成長的家鄉,再加上下面的因素:其一,那裡隱藏了我內心深沉的悲傷,過往我們大家庭三十幾個人共同生活,相互之間情感融洽,但接連的親人死亡,大家庭分崩離析,幾十個人一起生活過的房子,已廢墟般地在巷弄間兀自迎著日出日落多年;其二,在小西巷成長的日子,家裡過的是開風氣之先的摩登生活,父執輩結交的友朋不乏名流或精采的人物,相較於後來生活的環境,我覺得這些都是過去式了,幾乎不再提起。
就在我寫博士論文《呂碧城文學與思想》時,面對這個生於晚清的一代詞家、中國第一位女編輯、女大學校長、社會名媛、出色的新女性、聞名西方的護生運動者及佛教女居士,不免會掩卷感嘆,自認是獨立現代女性的自己,雖晚她七十幾年出生,但不論在視野的開闊、生活的摩登、學識的淵博、修為的底蘊,都遠不及她,也是以同樣的這般心情,我寫下了《小西巷》,用意在記錄半世紀前彰化市曾經有過的繁華一時,雖然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對我個人而言,書寫完成,債清了。
2
彰化市位於台灣山線和海線鐵道的交會點,從十七世紀以降漢人陸續移民來台之後,就一直蓬勃發展,既是中部物資集散地,更是文風鼎盛,出過不少著名的文人。
早在清雍正元年(1723),清朝於此建設築城,並以「彰顯皇化」之意,命名「彰化」。因位居要衢,彰化市街曾數度因戰亂,遭到焚毀,尤其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林爽文事件中,受到嚴重的破壞。
嘉慶年間,以磚塊重建了彰化城,並設置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附近都設有一座保佑地方安全的福德祠,如今北門、西門等各福德祠仍香火鼎盛。而城內的商業區則集中在大西門街(今中華路中段)、南街(今民族路至華山路)、新店街(今華山路92巷、成功路20巷)、北門街(今和平路1巷與陳稜路194巷)。
小西巷就是舊時的北門街,我離開家鄉之前,家裡的地址都是和平里小西巷,後來才改為陳稜路194巷。過往從長安街或陳稜路兩端的巷口望入,它是一條「不見天」的巷子,但裡面至少三、四十家被服廠,充滿了繁榮的商機,是全省著名的成衣批發中心,每天來自各地的衣販進進出出,也帶動了相關的產業。
早在彰化建縣之際,我家開山先祖楊景福(生於1729雍正己酉年),就從唐山移居台灣,第二代楊泰山曾在布政司當過官員,並於彰化市的城隍廟留有題名匾額,小西巷27號便是他的別館,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出生時,大家庭由祖父楊接當家,祖父生了七個兒子,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因為不敷居住,所以百坪房地,後面仍是三合院,保持廳堂和兩廂,前半段則起造成中有採光天井、磨石子地的時髦樓房。
就這樣,一個在彰化市鬧區生活超過百年的大家庭,見證了晚清以降一個城市的滄桑變化。
本書的內容既重探小巷,也穿行一個時代,無法「一眼望穿」正是小西巷的特色與魅力,也是生長在其中的我所想要挖深織廣的文學價值。輯一「集散」,從曾為商業集散地的巷內空間寫起,每個商家都是我的鄰居,承載各自家族的故事,卻隨歲月集而後散。輯二「布衣」,指的是成衣批發的風景,更是布衣庶民,從空間而人,我回望記憶中小巷裡形象鮮明的人物、親人鄰人、摩登年代的群像。最後一輯「望穿」,放大視界看巷外周邊的人文風景。望穿,秋水,從巷裡走來,走成生命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