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世界頂尖建築師工作現場:深入大師陣營,洞悉一流事務所的工作之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23325
江村英哲
桑田德
原點
2017年9月01日
133.00 元
HK$ 113.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523325
叢書系列:
On-master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On-master
分
類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同
類
書
推
薦
逆溯自己的原型象徵 : 劉克峰的維豐橡膠大樓建築故事
搞怪建築師進化中:林淵源的內心劇場爆炸公開
建築的無為:造屋、常民、謝英俊 Inaction of Architecture
庫哈斯談建築的危險:給年輕人的建築啟蒙課
【百位工程與建築大師套書】(二冊):《50位史上最偉大的工程師》、《50位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師》
內
容
簡
介
最珍貴且真實的工作方式曝光
看大師如何工作?
在贏得世界掌聲背後,他們掙扎和摸索的故事
精彩揭露:工作空間設計、職場環境、營業額、員工人數、市場行銷
目
錄
前言
──────1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 ──透過工坊模式,臻至 「成熟」
不是直接傳授,而是透過「創作的過程」培育人才
採訪|資深成員
包容力也是倫佐的天分|石田俊二|RPBW顧問
──────2
Pelli Clarke Pelli Architects
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築師事務所 ──作育英才,「傳承」 世代
共享專業意識,以優渥的待遇堅持組織單純性
採訪|創辦人
理想中的「學校」事務所
西薩•佩里|創辦人,弗雷德•克拉克|共同創辦人
採訪|資深成員
議價從不手軟
光井純|光井純建築師設計事務所負責人、PCPA日本區負責人
採訪|PCPA的工作方式
自由切換工作與生活|米山薰里|PCPA員工
──────3
Foster + Partners
佛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不間斷 「擴充」 建築的設計團隊
透過團隊合作與工作室型態的彈性,開拓新的設計領域
採訪|佛斯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方式
高度專業與大膽設計的充分整合
橫松宗彥|副合夥人
採訪|設計總監
放下過去的成功經驗|大衛•尼爾森|聯合設計總監
──────4
OMA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轉換」 常規乃是進步的力量
由「AMO」挖掘需求,由「OMA」發想成形。
採訪|OMA紐約辦公室的工作方式
從爭論中凝聚新的方向
艾莉莎•紫•賽茲吉伯、近藤洋介|OMA員工
──────5
Hopkins Architects
霍普金斯建築師事務所 ──透過創意與科技的 「融合」,開發綠環境設計
藉由最先進的綠建築做為行銷利器,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客戶
新專案介紹|新日比谷專案(東京)
發想自鹿鳴館的「舞蹈大廈」
──────6
MVRDV
MVRDV建築規劃事務所 ──由年少輕狂中 「成長蛻變」
以挑戰者的本能,透過制度的改變,壯大組織
採訪|離職員工
公司是個提供個人專業服務的場所|吉村靖孝|吉村靖孝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人
──────7
Gensler
甘斯勒建築師事務所 ──每一項專案都 「結集」 了5000人的個性
全面數位化內部的人才與資訊,有效運用在世界各地
採訪|甘斯勒事務所的工作方式
內部任何資訊只需點三下滑鼠即可獲得|石川肇|合夥人
報導|甘斯勒東京辦公室的工作方式
七成以上的客戶回頭率
後序
作者簡介、日經建築刊登期號?
攝影師與照片、資料提供者
?
序
前言
「隨手扔出一顆石子,都會打中一個建築師。」──這句義大利的俚語,說明了在義大利從事建築業的人口之多,簡直滿街都是。我們甚至還聽說過,那裡有些人整個家族都是建築業者。要言之,從事建築工作,在義大利是件非常司空見慣,一點也不足為奇的事。
不過話雖如此,真正能夠在這個牽涉廣泛的建築領域中嶄露頭角,成為知名建築師的,畢竟鳳毛麟角。所以也可以說,這是一個「進門容易,出頭難」的行業,人人做得來,但是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專業,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辦到的。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是個道道地地的義大利人,出生在熱那亞的一個被「建築」圍繞的家庭。祖父、父親、兄長全都從事建築業,他的童年幾乎是在父親工作的建築工地裡度過的。
工匠就得徒弟跟著師父,實地動腦動手,身體力行地學習。在義大利,這種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一脈相承的學習方式,義大利人稱之為「工坊」(bottega)。皮亞諾自然也深受這一傳統所影響,在他的建築事務所「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RPBW)這個名字裡,便隱含了義大利傳統工坊與團隊合作的精神與意涵。
建築師有別於藝術家,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的創作工作永遠和團隊的運作脫離不了干係。要想在自己的一生當中,完成幾項足以留名於世的大型專案,不論在業務處理的量上,抑或社會的觀感上,建築師都必須先擁有一間具有一定規模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否則恐怕很難博得公眾的信任。就連已然名滿天下,造就過眾多知名建築的皮亞諾也認為,建築絕非一個人所能成就。為此,打從獨立創業以來,直至今日,他始終堅持著「眾志成城」的基本理念。
日經建築的記者從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開始,一路走訪了四個國家,前後造訪了七家建築設計事務所,所完成的系列報導,最後結集,便成了這本書。我們將帶領讀者,透過這幾位事務所創辦人的建築哲學和經營理念,以及當地的文化和社經背景,乃至事務所目前的發展階段,一窺他們完全不同於一般公司企業的組織架構、營運策略和工作進行的方式。
以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為例,就皮亞諾所嚮往的傳統工坊精神而言,它儼然近乎完美,而就它擁有基金會,並且致力於世代教育的現況言,也顯然是個發展「成熟」的事務所。反觀荷蘭的建築團隊 MVRDV,則是由一群青年才俊所組成,本身仍在擴增、尋求改變,蓄積自身的能量和社會公信力,可以說正處於「成長蛻變」的階段。
翻閱本書,光是瀏覽建築師實際工作的辦公室,便是一種享受。當中我們也穿插了一些他們建築作品的特寫。相信讀者一定也會和我們有同樣的感覺,覺得這本書非常適於有志出國歷練的建築同業和年輕後進,甚至建築事務所的主事者和正在事務所工作的同仁展讀。
經由這本書,我們最想傳達給讀者的,其實是藏在建築師豐功偉業的背後,他們究竟經歷過怎麼樣的掙扎和摸索,才形成了今日的自信和理念,能夠帶領規模如此龐大的設計團隊。同時也期盼讀者認識到,在這些建築事務所工作的成員和團隊,是如何協助建築師,面對著不斷翻新的時代浪潮。當然我們也但願,對所有和建築沾得上一點邊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對大家別具意義的好書,而不僅止於它的生動有趣。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