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彷彿看見
不知不覺,從《易觀》走到了《彷彿》。
原來,一直是想用另外一種語境來寫這本書,書名叫《易觀》。雖然同樣是故事,但會更多地思考和評論,希望通過自己經歷的許多事,來記錄走過來的坑坑窪窪。《易觀》這個名字,起得比較契合我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易」指的是事物的本質,「觀」指的是反復地觀看。可惜在快速的現代生活中,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總是不能真正地落地,沒有辦法真正靜下心來慢慢地分享所見、所思、所行。那就真實一點過日子吧!就像我們所經歷的所有事情一樣,其實一樣美好,即使沒有按照我們本來的意願發生,但我們彷彿都曾共同在那個時間裡看見。
這個世界上有三種知識,第一種是可以外化的,通過一定的學習和方法可以掌握的;第二種是不可外化的,但又在所有的存在當中必然存在的存在;第三種是既外化又不外化的,彷彿我們看懂了短暫的外在,又能體會到永恆
的內在。三種知識不同的途徑均可到達。第三種比較難一點,因為掌握它的方法只有悟,又必須兼具學習和實踐,沒人可以教你,但又好像人人都在教你,學了之後好像又是最沒有實際效果的。
我比較不幸,學不會前兩種,等若干年後發現自己一直在循著第三種知識這條「絕路「走的時候,已經沒辦法回頭了,因為我的思考方式和行事風格既定,彷彿改不了了。後來一狠心,那就一路走到黑吧!看看這個彷彿不存在的狀態究竟是長什麼樣的。
機緣卻又是如此。當你狠下心來和命運打算過幾招的時候,他又笑嘻嘻地站在你前面說:「我是你爸爸,我給你請了個家庭教師。」「來來來,好好學,好好幹,我今天擁有的以後都是你的。」突然,又有了指引的書,有了指引的人。
我記得我師父經常跟我念叨一句話:「我只是引你入門的師父,以後修行深了之後,你會看到你真正的師父。」此時我的內心獨白很多,但顧不上這些,我還是盲目地向命運出手了。
記不清楚走了多少路,也記不清楚心境有多少次的轉變,只是一直緊緊地抓住形神合一的一種方法論往前衝。彷彿真的得到了加持,所有曾經無法翻越的絆腳石都成了遠得看不到的小黑點,更重要的是對這種知識的悟開始了。這種悟的開始,就像春天裡登高望遠,如沐春風,一目了然,生機勃勃,言出法隨。不斷地登上一座座山的時候,這種知識又像一場場春雨,滋養著自己的身體,讓更深的理解了然於心。此時,腦子裡冒出一個大逆不道的想法,這麼難的一條路,要不帶大家都來走走看?這樣我就不孤獨了,儘管我自己已經逆風在前面走了一大段路了。
這本書裡所有的故事都是我講的,文字可能很無趣,故事也很簡陋。閱讀這本書前,你得用這篇序作為引子來啟動,之後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配對,慢慢地你可能就會感覺到那麼一點點味道。當然,如果你感覺不到任何味道也是正常的,那時我要恭喜你,因為你走在了一條康莊大道上,不用像我一樣有那麼多迷茫和困惑。如果你看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有點不爽或者說不出哪裡總有點不對勁兒,我會覺得很開心,哈哈,終於有人來陪我了。最可怕的是,你看了這本書後突然有了想法,並且還想看我的下一本書──呀!我會覺得很害怕,因為有人要超過我了。
彷彿人的命運是註定的,彷彿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彷彿人改變命運也是註定的。祝你好運!
韋杰
2017年5月20日,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