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0352
許倬雲
聯經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05日
113.00  元
HK$ 96.05  






ISBN:9789570850352
  • 叢書系列:無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無叢書系列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許倬雲先生最新作品,介紹中國庶民社會的種種觀念,及其如何貫徹於日常生活。



      宇宙和人之間,彼此呼應。

      個人彼此之間,相應與互濟。

      個人得到群體的庇護,也有回報的義務。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志在介紹中國庶民社會的種種觀念,及其貫徹於日常生活。經過消化與吸收歷史上許多賢哲的提示,中國人的思考方式,是多元互動,注視變化,以觀察宇宙和人生。時間軸線是延續的,切不斷過去,對未來也應負起一定的責任。以上三個方向,毋寧是以「個人」為宇宙網絡的中心;宇宙、社會,都是個人互動的對象。個人不能脫離這大網絡而存在。個人一生是不斷提升,以超脫慾望的引誘,回復真誠的自我。內心的檢討,得之於儒、道、佛三家的融合及其實踐。個人持守一定的境界,在宇宙和社會網絡之中,才能安頓自己,以致安頓整個的人類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分成十章,從各個角度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在前言中,許倬嘗試從馮友蘭和費孝通二位先生的基礎上出發,希望能夠釐清一般中國人,從傳統延續到今天,他們對於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第一章著重闡述了中國人的生活,他們在天地自然這個大時空中的生活節律,及其與我們的文化、文學等各方面的關係。這構成了理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宏觀背景。第二章提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圍繞著作為「人」的觀念來展開的。第三章的「傳說」部分,與第二章也有相當的關係,討論到中國人的宇宙觀。第四章是討論互動秩序中,永遠在變動、由動趨衡的宇宙──本體就是過程,過程也就是本體,二者無法分割。第五章則以八卦、奇門、命相、風水等等,解讀中國人的行為──他們以這些類科學或是擬科學的思考,設法在人與自然之間,取得一些「人」的主動權。第六章的重點,是將生命看作許多個體生命,從父母生我開始,直至自己身故之後,延伸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那個死亡後的世界,其實還是這個現實世界的延續:這是線性時間軸的意義。第七章討論的是,今天中國人的社會──以作者所熟悉的臺灣社會作為例證,陳述常民藉由祭祀活動,對各種自然的現象的認知。第九章是從戰前中國的傳統社會切入,探討人們如何處理小區、社群中的種種事務,俾使能夠彼此互助、照應,救濟不足,以保持社群的長期穩定。第十章,則是從傳說和美學,延伸為對於小說的討論。後言是一方面總結本書各章所陳述的現象;同時提出:中國文化以人為主體的特性,以及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依附關係,也許可以當作它山之石。



    學者推薦



      作為一部學術專著,本書體現了現代客觀研究的極致。作者認定西方文化所主導的現代文明,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今天已深陷於危機之中;而中國文化則以人為主體,人與自然也融合互依。因此他希望中國文化的特色能發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這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余英時(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Kluge Prize〕。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漢學獎。)



      許倬雲先生是中國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戰國與漢代的社會史研究獨步天下,但影響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縱觀古今的通史研究。許先生的著作,氣象與格局都很大,這與他的內心擁有家國天下的大關懷有關。文化有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分,以往對中國文化的闡述,大都從儒道佛經典的大傳統層面檢討,然而許先生觀察中國文化的法眼,卻從小傳統進入,不是從精英的觀念,而是從一般普通民眾的態度,即他們的安身立命、處事做人的原則,來考察日常生活形態中的中國文化。──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推薦書 余英時

    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導讀 許紀霖

    解題 複雜的歷史變奏

    前言 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 時空中的生活美學

    第二章 天地人神的世界

    第三章 神鬼故事的傳說

    第四章 多元互動的秩序

    第五章 永遠變化的宇宙

    第六章 生命存在的意義

    第七章 守護人間的眾神

    第八章 世俗化的宗教

    第九章 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

    第十章 小說傳達的境界

    後言 中國文化的新生





    推薦書



      本書通論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既精到,又生動。作者強調他所採用的是「普通民眾的角度」,其實並不盡然。本書所呈現出來精神生活相當全面,上起文化菁英,下至普通民眾,無不包含在內。誠然,過去哲學家論中國文化精神多從菁英觀點發揮,以致不易為普通民眾所理解,如馮友蘭「貞元六書」或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即其顯例。今許先生新著特別推廣到普通民眾,自是一別開生面之創舉,因而也構成本書一大特色。但細讀本書各章,作者揭示中國精神生活各方面,不但遍引儒、釋、道經典以及古典文學等為論證的出發點,而且也往往先作哲學討論然後歸宿於民間的一般認識。所以「普通民眾的角度」云云,祇能看作是一種謙詞。



      本書最重要的貢獻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項:



      一、宏觀與微觀交互為用



      作者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因此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分別觀察它的表現。但作者並未循流忘源:局部的微觀不但沒有使他輕忽整體的宏觀,反而更凸顯出整體與局部之間以及各局部之間的內在聯繫與互動。所以我稱之為宏觀與微觀的交互為用。若用中國傳統的概念表達之,即是既致廣大又盡精微。



      二、雅俗共賞



      前面講菁英觀點與庶民觀點的兼收並蓄,已涉及雅俗共賞的範圍,但仍須作進一步的闡釋。現代西方學人論西方文化的雅俗之別(他們的名詞是「大傳統」相對於「小傳統」或「菁英文化」相對於「平民文化」)往往重視二者之間的歧異以至衝突。但在中國思想傳統中雅俗之間的互相印證卻比分歧更受重視。所以明、清之際的劉獻廷特別強調六經和民間占卜祭祀以至戲曲小說等活動是相通的。這似乎也是本書作者的基本立場,貫穿在全書各章。最使我驚異的是:劉氏曾指出,「世之小人未有不信占卜祀鬼神者,此性天中之《易》與《禮》也。」而本書第五章論宇宙變化,從《易經》開講,步步延伸到民俗的各個方面,簡直便可以視為劉氏此語的全面展開。



      三、古今一貫



      最後更應指出,作者為史學家,其揭示中國精神生活的種種特色,取捨之間始終考慮到時間的因素,尤其注意到自古及今的一貫性。他的論證往往上起最新考古發掘的創獲,繼之以經史文本的記載與後世傳述,最後歸結到他自己的親見親聞。所以本書所呈現的文化精神是今天仍可證驗的真實存有,而不是無生命的紙上虛構。作者記述親見親聞的文化現象,取捨之間也同樣有分寸,以印證古今一貫的真實性。所以他詳記早年在無錫和少年到中年在臺灣的許多見聞(如第三、第七、第八各章),但他對於短期居住甚至偶爾旅遊所過的海外華人社群也省察入微,不過著墨不多,以示謹慎,如香港新界的「義門」(第九章)和馬來西亞馬六甲的「祭祖」(第六章)便是顯例。



      總而言之,許先生好學深思,遍涉人文—社會諸學科。寫此書時,他將廣博的知識加以融會貫通,而納入一種由深思熟慮得來的分析系統之中。不但如此,他也廣泛參考了現代學人的相關論著,除書中一再提及的馮友蘭、費孝通之外,其他流行的看法也往往見於討論之中。所以本書並非一人閉門造車,而是遍檢眾說、去蕪存菁的結晶。本書所揭示的種種文化特色,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都不會發生認同的困難。但作者的終極判斷卻非從折衷他人之見而來,而是建立在上述三重論證之上,這是本書超越前人之所在。



      作為一部學術專著,本書體現了現代客觀研究的極致。但作者用心尚有更深於此者。他認定西方文化所主導的現代文明,由於「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今天已深陷於危機之中;而中國文化則以人為主體,人與自然也融合互依。因此他希望中國文化的特色能發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本書的〈後言:中國文化的新生〉便有力地表達了一位當代仁者悲天憫人的呼聲。



      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


    余英時




    其 他 著 作
    1. 西周史(聯經50週年經典書衣限定版)
    2. 求古編(二版)
    3.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二版)
    4. 西周史(增訂新版)
    5. 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
    6. 品味經典套書(共十二冊)
    7. 世界、華夏、臺灣:平行、交纏和分合的過程(增訂二版)
    8. 唐宋時期的名分秩序
    9. 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
    10. 現代文明的批判:剖析人類未來的困境
    11. 中國史新論:生活與文化分冊
    12. 萬古江河
    13. 萬古江河
    14. 從歷史看管理
    15. 許倬雲作品集:江心現明月(一)/(二)
    16. 江渚侯潮汐(一、二)
    17. 倚杖聽江聲(全二冊)
    18. 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 (重印本)
    19. 叫太陽起床的人
    20.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21. 求古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