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少年巴比倫(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獎得主路內成名之作,童偉格專文導讀)

少年巴比倫(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獎得主路內成名之作,童偉格專文導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0475
路內
聯經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07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0850475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路內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當代名家/路內作品集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如果美國有沙林傑與《麥田捕手》,日本有村上春樹與《挪威的森林》,

      中國20世紀有王小波的王二。現在,我們有路內的路小路!

      2016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獎得主,上海知名作家路內成名之作

      王聰威、甘耀明、伊格言、李儀婷、童偉格、劉梓潔 為了青春攜手強推!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少年巴比倫》入圍:

      •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

      •第2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提名:

      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香甜而腐爛的青春,成長經典之作。



      •那個看起來有點壞壞的,內心無比柔軟的路小路,那個說話爆粗口,卻有無盡詩意的小流氓路小路,這是我們熟悉的青春,有不可承受之重也有無可承受之輕的青春。



      知名作家路內的《少年巴比倫》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戴城,高中畢業後的路小路沒有考上大學,在父親的操作下到糖精廠工作。他在工作崗位上並沒有能夠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能,跟著一個叫「老牛逼」的師傅混日子。在機修班,除了拴螺絲之外什麼都不會,在電工班,就只會換燈泡。除此之外,還喜歡打架、追女人、惡作劇。



      一個偶然的機會,路小路遇到了白藍。白藍的清新脫俗瞬間吸引了他,然後在一系列陰差陽錯中他們相識並走到一起。白藍扮演了路小路生命中姐姐與啟蒙導師的角色,最後路小路在白藍的建議下報考了大學夜間部,白藍也到上海去讀研究所,至此,兩個人踏上了屬於各自的生命旅途。



      路內以幽默粗俗的語言、調侃不屑的語氣,在小說《少年巴比倫》裡敘述了路小路等一群生活在城市,賣命於工廠的底層人物的愛情、友情、事業。其城市書寫不歌頌小城的繁華經濟,不表現人在經濟發展以後的富足生活與飽滿的精神狀態,他將工廠與工人作為反映城市的一面鏡子,側重寫人在城市中圍困的日常生活以及人如何在城市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名家推薦



      •《智族GQ》2012年度作家、70後最好小說家之一,路內口碑最好的作品。



      •金宇澄、畢飛宇、施戰軍、周雲蓬、馮唐、走走、張悅然、柏邦妮等眾多文藝範喜歡的作家。



      當冷硬現實被緩視出溫度,被蛻出獨特理解,與對他者之存有的情感時,人生,可能也就被「悲觀者」自己,知解為一種本無期程的漫漶,直到時間「自然地」過盡。或者說,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你永遠無法定解的「過渡階段」。你不可能完成的已完成。這既是《少年巴比倫》所初始結成的路內識見,亦是在路內後續長篇小說中,不斷重複的一種感覺結構。這種奇特而執著的重複,我個人認為頗值得重視。簡單說來,一方面,路內小說反覆摹寫的,可能即是上述的「不可能完成的已完成」。另一方面,這可能亦是一種鄭重的繞路:當一切相對輕省的「融合」宣告,或現實斷言,始終被小說家截斷在小說結尾之外更遠處時,小說自身,獲贈了一種自足漫遊的可能;像始終不放棄地面向著,那另一種更讓人喜歡的生命形式。而這一切複視或繞路,就從《少年巴比倫》開始。──童偉格(小說家)



      《少年巴比倫》是現在式的,它的敘事速度像青春一樣富有生命的節律,同時還有一種青春般的透徹──憂傷,但不殘酷,更不絕望。當我們看著那些剛剛流逝的時代細節,一點點地在路內的小說中重現,並由此完成一個少年心靈的塑造,從中我們能讀出作者對時代和人性所懷有的那種痛惜之情。──謝有順(評論家,華語傳媒文學大獎秘書長)



      路內的文字有兩種力量:一種是貼近真實的力量,一種是智慧的力量。前一種使路內的小說具有內在的豐饒,它具有生活世界的那種本體親切和親和;後一種力量,使他的小說顯得好讀、耐讀,它時刻都會讓你發出會心的笑,那種透觀生活之後發見的笑謔的意味和反諷的美。路小路的戴城糖精廠,沒有英雄傳奇,沒有生死抉擇,它是麻木的,無所事事的,漠然的,然而,這些卻都只是外表,路內發掘了這波瀾不興的外表之下那湧動的暗流──渴求與放棄、死亡與新生、熱愛和憎恨、反抗和絕望、熱烈和冷漠的裂變。──葛紅兵(上海大學教授,作家)



      路內小說的文學價值不在於創新了某種敘述形式或者講述了某個特別的故事,而是作者用街頭語言和青春往事構築起了一道風景畫,再現了90年代初青少年的生存狀態,反映了那個年代局部的生存狀態與市井風貌。路內說:「很少有長篇小說去特地寫一群讀技校的少年,我覺得那是中國青少年中間無望、很閉塞的一群人。」街頭混混,工人子弟,小太妹,暴發戶……作者確實呈現出了技校學生這個未曾言說的、未曾被理解的群體的獨特本質,他們所度過的對他們而言比較快樂的、自然的、煩躁的、不那麼盡如人意的一段日子,是作者在自己的理性時代回頭講述的瘋狂。── 走走(《收穫》雜誌編輯,作家)



      《少年巴比倫》的主題:為共鳴者書寫過去的無聊。──《人民網》

    ?





    序�悲觀者的快樂�童偉格

    臺灣版序



    第一章 悲觀者無處可去

    第二章 水泵之王

    第三章 白衣飄飄

    第四章 三輪方舟上的愛人

    第五章 白藍

    第六章 換燈泡的堂吉訶德

    第七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八章 野花

    第九章 澡堂

    第十章 我的傷感的情人

    第十一章 去吧,SWEET HEARTS !



    尾 聲 巴比倫

    ?









    悲觀者的快樂

    童偉格




      我第一次聽聞路內和他的名作《少年巴比倫》(2008),是在幾年前,透過台灣青年學者黃健富的導介。當時,黃健富正從事中國七○後小說家的作品研究,而路內,正是他特別關注的作者。我尋書來讀,覺得果然好,之後,也陸續追讀了路內的其他作品─包括《追隨她的旅程》(2009)及《天使墜落在哪裡》(2014)等,與《少年巴比倫》合為「追隨三部曲」的長篇小說;直至近作《慈悲》(2016)。在對這些作品有了更多瞭解後,我對路內這十年來的探索充滿敬意,也對既標誌創作起點,又將日後許多可能方向完熟統攝其中的《少年巴比倫》一書,有著個人私心的喜愛。



      許多論述方法,都可幫助我們理解路內目前的寫作,或就歷史系譜定位,或以美學風格來歸類。但我猜想,一個最明快的切入點,還是動用敘事模式分析,大致上,將路內十年來的各部長篇小說,都假定為是「教育小說」,或「啟蒙小說」。在此,我們可審酌巴赫金(M. M.Bakhtin)對這類小說的基本描述,他認為這類小說,總是以小說主角個人對痛苦的忍受程度為量尺。也就是說,這類小說無一例外,總是在描述一個帶給主角痛苦的世界:小說主角,被與自己童年切割開來、被拋進一個特定時空範疇中進行試煉,最後,達成了個人情感與智識上,無可逆轉的改變;而憑藉這無可逆轉的改變,主角得以用成人之姿,重新融入現實世界。



      此即表面上,路內在《少年巴比倫》中,以整部小說為主角路小路所形構的標準程序:從上世紀九○年代初,路小路「被迫」留鄉、進工廠當學徒,從而也就進入個人試煉場追述起,直至在見證了種種生離或死逝之後,主角終爾也完成了恆定的改變,以自言的「悲觀者無處可去」之姿,轉進他無法不重新轉進的世界。



      理論上,路小路在那個人試煉場中,分享了一切這類小說主角的共同痛苦:在這離童年遠矣,但又遠遠尚未真的學會世故、學會不去期盼的「過渡階段」裡,他既像是個孩童,又像是成人。



      意思是:他想保有童稚,保有對事理對錯的直觀;但同時,他又必須轉化自己,以便能運用成人世界的邏輯─這或是為了自我保護,或為了被慾望對象給承認為可慾對象。原則上,這種拉扯,正是痛苦之源。



      然而,《少年巴比倫》卻以戀人白蘭的最終離場,以她所一併攜走的,那個曾經彼此承認的歷程,標誌了對留鄉者路小路而言,這個「過渡階段」的依舊「被迫」終結,也同時,為我們示現了一種獨特的路內詩學:說不定,我們這些讀者一開始就預設錯誤了;說不定,對被龐大現實給鎖定在原處的「被動者」如路小路而言,本質上,不是「啟蒙」可能深切在他身上發生作用,成就變化,而是,他必須目送「啟蒙」如一種罕見的贈物,某種不可再遇的偶然,像一場熱病,從他周遭襲捲而過後,再把一個冷硬人間還給他。也就是說:對路小路而言,最艱難的,恐怕根本不是「如何融入現實」,而毋寧是,如何可能使自己不時時意識到,自己已然「永遠身在現實之中」,不可能逃脫了。「悲觀者」,總是原初就理解這個基本事實。



      這種對「啟蒙小說」之邏輯的內部爆破,說明了《少年巴比倫》最為人稱道的一種內在豐饒:一種反語技術;一種既幽默又銳利的「魯蛇」識見。如小說裡,當白蘭要求路小路別當「叛逆青年」,好好讀書時,路小路立即反駁道:「我不是叛逆青年。我做工人就是這個樣子,遲到早退,翻牆罵人,諸如此類的壞事,每個工人都可以去幹。假如我去寫詩,那我才是工人之中的叛逆青年。」路小路式的邏輯讓我們明瞭:他像是早就預知自己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去親身容受一種必然的「失敗」,或切身知解一切如同宿命之事理的雙重性─如路小路明白,「成為工人」這事,同時既是父親無情的禁制,亦是父親深情的保護。



      當冷硬現實被緩視出溫度,被蛻出獨特理解,與對他者之存有的情感時,人生,可能也就被「悲觀者」自己,知解為一種本無期程的漫漶,直到時間「自然地」過盡。或者說,整個人生就是一個你永遠無法定解的「過渡階段」。你不可能完成的已完成。這既是《少年巴比倫》所初始結成的路內識見,亦是在路內後續長篇小說中,不斷重複的一種感覺結構。這種奇特而執著的重複,我個人認為頗值得重視。簡單說來,一方面,路內小說反覆摹寫的,可能即是上述的「不可能完成的已完成」。另一方面,這可能亦是一種鄭重的繞路:當一切相對輕省的「融合」宣告,或現實斷言,始終被小說家截斷在小說結尾之外更遠處時,小說自身,獲贈了一種自足漫遊的可能;像始終不放棄地面向著,那另一種更讓人喜歡的生命形式。而這一切複視或繞路,就從《少年巴比倫》開始。



      由此,祝福十年後,此書在台灣的出版,也祝福十年後的小說家路內。



    臺灣版序



      《少年巴比倫》是2006年完成的小說,2008年出版。此後在2014年修訂再版,同年改編拍攝為電影,由大陸的青年演員董子健、李夢主演。2015年由美國亞馬遜公司出版了英文版。以上是這本書的大致情況。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三十三歲,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我像是一個心情不好的年輕人,然而三十三歲也不年輕了,不知道應該做什麼。在我二十多歲時曾經寫過一些短篇小說,發表在刊物上,認識了很多文學青年,然而也已經過去了十年。那十年裡我沒有寫過小說,沒有和文學界交往過,大概我覺得此生會終老於某一家公司,也沒必要多說什麼。



      2006年秋天我開始寫這部小說,到年底初稿完成。我寫到了一家國營化工廠,寫到了1990年代初的小城市,有一部分也寫到了自己。此後那些年,我被問起「這到底是不是真的」,也被人以「路小路」這個名字稱呼,但其實我和主人公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至於那要命的「真實感」,我想更多地是由於小說介於荒誕和現實之間造成的困惑吧,我曾經誇口說這些都是真事,也曾經說這些都是我胡編的。所幸,又一個十年過去了,現在沒人再問我真和假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大家認同了我的小說家身分(不再是「那個路小路學會了寫小說」),也可能是因為小說中的時代過去得更久了,沒什麼人再關心這件事。



      文學領域有兩個謊言性質的事實。其一是文學改變命運,其二是經典長存。在我看來,它就像「買彩票會中獎」一樣,對寫作者而言,無疑是誘惑,但也僅僅是誘惑。至於小說究竟在講述什麼,可能只是買彩票那一瞬間的心情,事後的描述未必是可靠的。初版十年之後,《少年巴比倫》還能夠在華語世界的另一個區域再版,顯得它還沒有過時,實在是我的榮幸。寫下這篇序言讓我覺得它更像一本歷史書,而不再是小說了。這又是一個奇怪的錯覺。



      謹在此感謝我所有的編輯們。

    ?




    其 他 著 作
    1. 十七歲的輕騎兵
    2. 雲中人
    3. 花街往事
    4.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