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慈悲為學佛之心要
鄭振煌(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
藏傳佛教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自他交換法(施受法),巧妙的結合慈悲心與觀呼吸二大法門,呼氣時把慈心祝福送給眾生,吸氣時以悲心把眾生的痛苦吸入自心消融,一來一往,可以斷我執證空性,入涅槃滅煩惱。
這個殊勝的法門,源自原始佛教,《長阿含經》卷一說:「以慈悲心故,為說四真諦;開演法句義,令眾奉至尊。」修行圓滿的佛,具有慈悲的特質,故開演苦集滅道四聖諦,令眾生離苦得樂。《七佛經》卷一則說:「常行慈悲心,成就三摩地,通達諸法相,具足大智慧。」稱讚佛的侍者阿難常懷慈悲心,故能成就定慧;慈悲不僅是佛的要素,也是成佛的方法。同樣記載見於《毘婆尸佛經》卷一:「悟老病死,入解脫門,行忍辱慈悲,求涅槃安樂,永別親愛,願作沙門,名出家人。」把慈悲當作出家的必要條件,出家如果只是厭離世間苦而無慈悲心,絕非真正的出家人。《中阿含經》卷三十更指出慈悲也是在家佛弟子的功課:「白衣聖弟子者,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一法。」慈悲是不殺生的發心,包括不殺生在內的五戒,就是佛弟子不管出家或在家都要遵守的基本戒律。
《雜阿含經》卷二十三說:「菩薩摩訶薩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所謂菩薩摩訶薩,指的是悉達多太子,他在菩提樹下禪修,得三明六通成佛前,遭到魔兵眾的騷擾,卻不起瞋心,仍以慈悲定力對待,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提到,佛告婆蹉:「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修習止觀二法,可以得四禪、慈悲喜捨、四空定、四道四果、漏盡涅槃。
到了部派佛教時期,在四念處正行之前有五停心觀,用以對治禪修的障礙,其中慈悲觀可以對治瞋心,因為瞋心是入定的最大障礙。此外,慈悲喜捨稱為四梵住,梵是指初禪,廣泛而言,梵涵蓋四禪八定(一切禪定),意謂唯有慈悲喜捨,才能令行者住於定中,沒有慈悲喜捨就不可能入定。《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三詳細說明慈悲喜捨的功德,如說:「住慈定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無災橫而致命終。」、「與慈俱修念等覺支,依止離,依止無欲,依止滅,迴向於捨。悲喜捨三說亦如是。」、「悲以無瞋善根為自性,大悲以無癡善根為自性。」、「拔濟大苦諸有情類,故名大悲。大苦者謂地獄傍生鬼界中苦。」、「拔濟沈溺三毒淤泥諸有情類,安置聖道及聖道果,故名大悲。」、「修慈究竟極至遍淨天,修悲究竟極至空無邊處,修喜究竟極至識無邊處,修捨究竟極至無所有處。」凡此都在強調慈悲喜捨是禪定的必要元素。
西元前一世紀,大乘佛教經典開始出現,慈悲從修定的方法,落實到菩薩行的日常生活,舉凡六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與慈悲有關。大乘菩薩道以發菩提心為始,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其目的是為了「下化眾生」,更強調以「下化眾生」來「上求佛道」。至此,慈悲儼然是修行成佛的最重要因素。
大乘佛教可分二大車軌:文殊菩薩的智慧甚深見、彌勒菩薩的慈悲廣大行。慈悲與智慧,其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不可分關係。「彌勒」音譯自梵文 Maitreya,意思是「慈氏」,他是慈悲的象徵,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人相信和修持之後,將來到人間,龍華三會,普度釋迦牟尼佛未度的眾生,他被稱為「當來下生佛」。中國佛寺一進門就是笑臉迎人的彌勒佛(布袋和尚是他的化身),相傳農曆元旦是他的生日,每家寺廟都要拜千佛,祈求新的一年快樂平安。中國四大名山代表悲智願行,此外就以浙江奉化縣的雪竇寺最有名,供奉的主尊是象徵慈心的彌勒菩薩,與供奉觀世音菩薩象徵悲心的普陀山互相輝映。
西藏佛教在第十世紀中葉遭遇「朗達磨王毀佛事件」之後,不絕如縷。阿底峽尊者(Ati?sa 982-1054)應藏王之請,於 1042 年從印度經尼泊爾至阿里,開始西藏佛教的復興運動,史稱「後弘期」。他的名著《菩提道燈論》,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和自他交換法,為生起菩提心的兩大教授。他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為菩提心,合稱七因果。中興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以《菩提道燈論》為底本,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奠定此後西藏佛教的修學基礎。
阿底峽尊者將修行口訣一對一傳受給他的學生撒哇拉大師,然後通過撒哇拉大師和幾個人之後,到切喀瓦耶喜多傑(Chekawa Yeshe Dorje)翻譯這些口訣成文字,名為《修心七要根本法本》,加以普傳,從此歷代大師各有注本,成為西藏佛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門。
謹以此短文代序,普願有緣的讀者珍惜難得的人身,勤修難遭難遇的佛法,共成佛道。
2017年8月22日於中華維鬘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