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

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0765
日本實業出版社
邱心柔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3月08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570850765
  • 叢書系列:圖解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圖解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其他

















      「只要考上頂尖大學就能一輩子安穩」的時代已經過去!

      未來世代所需的人才,必需具備「跨領域知識」和「非典型智力」。

      從人文社科到自然科學到藝術文化,圖解36大學門的源流發展及關鑑人物。




      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是古時候對一個知識分子的期望。



      然而,如今各科學門越分越細,讀文史的不懂理工,讀經濟的不了解藝術。



      有沒有可能有一本書,簡單地介紹所有這些學問,讓讀者能在短時間之內,就夠掌握各種知識的梗概?



      《學問全圖解:未來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用簡短的概述,以及清晰易懂的圖解,讓讀者們知道學院裡的所有學問,是在講些什麼?起源是什麼?有哪些重要學者?分支與流派又有哪些?



      本書包括:

      人文科學:哲學、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神話學、民俗學、考古學等。 

      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教育學、統計學、企業管理學等。

      自然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數學、醫學、工程學、資訊工程學、航空太空工程學、地理學等。

      文化藝術:文學、建築、音樂、美術、電影、攝影等。



      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而遨遊在「知識的世界」當中,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與「智力」,藉此面對現代社會的競爭。



    名家誠心推薦



      李貞慧(知名英文繪本閱讀推手)

      陳慕天(「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共同創辦人)

      戴逸群(英文繪本教學的掌舵者)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按姓名筆劃排列順序)


     





    人文科學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文化藝術









      現代人需要哪些「基本能力」?



      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已經產生劇烈的變化,是從前所無法比擬的。



      由於網路發達、智慧型手機普及,人們可以立刻獲得想要的資訊,也能在第一時間取得國外的動態。只要使用Google學術搜尋,任何人都能閱覽專家發表的論文。講得極端一點,就連小學生也能接觸到最新的學術資料。



      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人究竟需要哪些「基本能力」呢?



      首先是「語言能力」。日文自不用說,而英文也是必要的。因為全球頂尖的「知識」是使用英文來交流,若想獲得這些知識,英文能力便是不可或缺的。



      接著是「數學」。這裡所說的數學,並非是指解出複雜算式的能力。而是指具備數學的邏輯與嚴密的思考能力,能夠理解身為現代文明基礎的資訊科技與計算機概論。



      再來則是「對網路的知識與感性」。網際網路將全世界不特定多數人連結到了一起,資訊在網路上流通、過濾與累積,而這份能力則是能夠理解網路的結構與理論並加以實踐。同時也要具備「分析資訊的能力」。理解資訊是如何產生、修改與流通的,能夠用正確的方式看待資訊。不會將自己獲得的資訊照單全收,對於網路特有的負面文字與錯誤資訊,能夠用冷靜的態度進行判斷。



      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能力也是人們需要具備的,例如:「能夠理解多元的價值觀」、「待人公正」、「不過度相信自己,常保懷疑的態度」、「能夠訂定一個公正的工作守則」。



      如你所見,一旦將現代人需要的「基本能力」一一列舉出來,數量將會十分龐大。同時,你也會明白,由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與紙筆測驗所衡量出的「知識水平」,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總而言之,現在這個時代要求的能力就是「整合能力」和「人的基本素養」。



      跨領域的重要



      這是為什麼呢?理由在於,像現在這種變化相當劇烈的時代,無法預測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如果只學習特定領域的事物,有可能一下子就會跟不上時代、派不上用場了。若想適應環境的變化,反而需要採取看似繞遠路的方式,從基礎一步步建立起「基本能力」,並且從日常生活中就去接觸那些「真材實料的事物」,培養出看清事物本質的眼光。而這就是所謂「通識」教育的主張。



      當我們用這個角度看了之後,就會強烈體認到,「學習」應該要跨領域進行才對。舉個例子,日本的大學分成「文科」和「理科」,但全世界會這樣二分的只有日本而已。文科的人就不會運用數字和邏輯,理科的人就不會明白自己作的研究在社會上的定位──這種想法實在太荒謬了。倘若不打破文科、理科的界限,採取跨領域、科際整合的方式來學習,那就沒有意義了。



      順帶一提,我從東大理學院畢業後,進入東大法學院的大學部就讀。我剛進大學的時候,一心只想要探究科學,不過,當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各種事情之後,我認為科學研究者其實一樣也得擁有社交能力。



      我是一個腦神經科學家。若想要從根本上了解大腦,需要接觸的領域非常廣,物理、數學當然是一定要學的,除此之外,也要學習生物學、腦生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資訊工程學,甚至還得學習經濟學與社會學。要是不這麼做,就沒辦法探究到其中的「根本」。



      每天都會有新的資訊和研究結果出來,因此,要是不持續精進自己,就無法站在第一線。這一點,不管是哪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是一樣的。



      「只要拿到知名大學的畢業證書,就能一輩子安穩了。」這樣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光憑大學所學是不夠的,還得自行培養廣泛的基本能力才行。在現今這個時代下,必須跨領域學習才有辦法跟現實接軌。



      這個時代是由「非典型的智力」所創造的



      21世紀毫無疑問是由「智力」──亦即intelligence──來引領世界的時代。運用智力避開風險、賺取金錢,推動經濟的發展。



      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這裡所說的「智力」是一種「非典型的智力」,跟IQ測驗所測出的「典型的智力」恰恰相反。在全球激烈競爭之下,典型的智力不斷趨向同質化,逐漸失去其價值。



      舉個例子,第一位當上MIT(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所長的日本人伊藤穰一,曾經兩度在就讀大學時退學。他的學歷是高中畢業。但是,他擁有極為廣博的知識,不斷創造出嶄新的點子,還擔任紐約時報和SONY的董事。他是一位道道地地具備「非典型智力」的人。史蒂芬•賈伯斯和創立Google的賴瑞•佩吉(Larry Page)與賽吉•布林(Sergey Brin)也屬於這類型的人。



      擁有某種程度的專業知識,同時又具備廣泛的基本能力,這才是現代所需的智力。現在這個時代,引領革新、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就會是這類的人才。



      人類的大腦在學習上沒有極限



      順帶一提,智力並不是生下來就決定好的。IQ是其中一種衡量智力的方法,研究指出IQ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比重在50%,其餘則是受後天的環境與學習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智力可以藉由學習而提升。而且,人類的腦在學習上是沒有極限的,學得越多就越能開發智力。



      當人因為做了某件事而感到喜悅的時候,腦中便會釋放出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物質。而當時參與運作的那些神經細胞的連結會因此受到強化。這種情況稱為「強化學習」。



      我很幸運的是,從小到大的生活中一直感受得到「學習的喜悅」。「學習」這項行為受到強化學習的影響後,又會想要「再學更多」,不斷進行強化學習的循環,於是就不斷鍛鍊了我的大腦。強化學習的循環運作越多次就會越強化。



      這個循環是沒有極限的,人類可以進行無止境的學習。比方說,當一個人「看歷史的書」?「分泌多巴胺」,就會強化「看歷史的書」這項行為。當這項行為受到強化之後,便會「再看更多歷史的書」?「分泌多巴胺」,越來越強化「看歷史的書」這項行為。



      反過來說,「歷史不好」的人並不是沒辦法讀懂歷史,只不過是強化學習的循環尚未運作罷了。



      各位都會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不過,擅長、不擅長並不是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強化學習的循環尚未運作的緣故。



      挑戰性稍微高一點,較能獲得強化



     關於大腦的學習方面,還有一點也相當有意思。



      當人們拼盡自己的全力,才好不容易跨越難關的時候,便會分泌出最佳的多巴胺。



      舉例來說,數學題目如果稍微難一點的話,人們在解出題目的時候,就會分泌出優質的多巴胺,也會得到更大的喜悅與成就感。太簡單或太困難的題目,都無法使人分泌多巴胺。太簡單的題目沒辦法刺激腦部,太困難的題目則可能會讓人感到無力,但是,偶爾挑戰一些「強人所難的工作」,對大腦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刺激。



      只要處理一些對現在的你而言很棘手的難題,偶爾再克服一些「強人所難的工作」,從中獲得大大的成就感,就會產生強化學習的良性循環。



      讓自己不斷進步



      我對學習的態度從小到大始終如一。



      「自己的工作品質自己掌控。由自己來要求自己。」我小時候很熱衷採集昆蟲,曾經有一段時間在研究蝴蝶,還加入過「日本鱗翅學會」。而當我國小時看了愛因斯坦的傳記後,對他產生一股深深的崇拜,於是決定:「我要當科學家!」



      為了要當科學家,我從小看了許多關於科學的書,但除此之外,任何類型的書我也都會看,像是文學、社會學、經濟等。



      我在國小的時候甚至還看了父親書架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雖然自己也隱約意識到「這不是給小朋友看的書」,但我還是刻意給自己稍微高一點的要求。或許正是因為我這麼做,而促進了強化學習也說不定。



      我至今仍未改變這種態度。為了讓自己當個第一線的研究者,我一直讓自己不斷進步。



      對大腦而言,「學習」是一件最開心的事。當你看了一本書深受感動,或是對某件事抱有興趣,而不斷累積知識時,這些知識就會像腐葉土般發酵,在腦中孕育出優質的土壤。比如說,某個領域最廣為流傳的名著,就最適合幫助你了解這個領域的脈絡,裡面往往充滿著令任何人都讚嘆不已的洞見。



      *



      本書《學問全圖解》拆下了所謂文科、理科的框架,讓各位能夠俯瞰「學問」的世界為本書的編輯目標。某門學問在人類所有「知識」當中的定位為何、從這門學問的發展過程到歷史、留下這些劃時代成果的各個科學家的足跡等,本書將會用易懂且精簡的方式進行解說。橫跨不同領域、接觸形形色色的學問,有時確實也會令人產生前所未有的觀點或新的組合方式。



      期盼各位能透過本書而遨遊在「知識的世界」當中,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與「智力」,藉此面對現代社會的競爭。




    其 他 著 作
    1. 畫說真空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