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學習手冊

教導自閉症幼兒社會溝通能力:家長學習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70466
布魯克•英格索爾
吳進欽,朱慶琳,江淑蓉
洪葉文化
2018年4月12日
83.00  元
HK$ 78.85  






ISBN:9789869570466
  • 叢書系列:心理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心理學叢書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心理 > 一般心理學

















      本手冊是為像您這樣—家中有自閉症類群障礙幼兒的家長而編寫,用來搭配 ImPACT 家長訓練方案使用。ImPACT 的意思是:讓家長成為孩子溝通訓練的老師。手冊裡介紹的技巧,有助於你在日常作息與活動中,教導孩子的社會溝通能力。這些技巧具有實徵證據基礎,已透過研究證實能有效幫忙自閉症類群障礙兒童學習。



      比起治療師和孩子的互動情況,您和孩子之間更為重要。一對一指導的單元療程中,會由您來擔任和孩子工作的主要角色,同時您也要在家中和孩子練習。本手冊的第二章開始,章節後面都附有回家作業單,您和治療師可一起決定最佳的練習方式和時間。


     





    關於本手冊



    第一部 簡介

    第一章? 方案綜論

    第二章? 布置有利成功的家庭環境



    第二部 互動類教學技巧

    第三章? 跟隨兒童引導

    第四章? 模仿兒童

    第五章? 誇張化

    第六章? 示範與擴展語言

    第七章? 遊戲性干擾

    第八章? 均衡輪流

    第九章? 誘發溝通

    第十章? 互動類教學技巧的回顧



    第三部 直接類教學技巧

    第十一章? 直接類教學技巧綜論

    第十二章? 教導表達性語言能力

    第十三章? 教導接受性語言能力

    第十四章? 教導社會模仿能力

    第十五章? 教導遊戲能力

    第十六章? 直接類教學技巧的回顧



    第四部 整合技巧與往前邁進

    第十七章? 整合技巧

    第十八章? 往前邁進(最後一次療程)



    延伸閱讀





    審閱序



    讓自閉兒的成長不受限




      當代自閉症的早期療育,從傳統以治療師或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亦即俗稱的傳統ABA模式,也就是區別嘗試訓練(discrete trial teaching),已逐漸走向強調自然教學(naturalistic teaching approach)的策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我團隊過去的文章,以及我為丹佛早療模式書籍撰寫的三篇推薦文)。這樣的走向,至少有以下幾個意涵︰第一、是基於當代科學實徵研究的發現,認為傳統的ABA模式對自閉症兒童帶來的助益,有其限制;而自然教學的模式,雖仍不盡如人意,但對自閉症兒童帶來的成長,不僅不輸傳統的ABA模式所強調的認知、語言能力的提升,更在自閉症症狀的降低、社會交流的能力增進上有其優勢之處。第二、自然教學帶來的情境及行為類化,有積極功能,可減少額外思考對自閉症兒童的類化課程。第三、從兒童人權的角度,這種強調自然情境的教學,其實是對特殊兒童成長中去隔離化理念予以積極回應,而有效實踐。既然自然教學模式有這樣的諸多好處,那麼國際上有哪些模式呢?以我所熟知的美國早療模式為例,我曾以L. Schreibman等教授在2015年的回顧文章中以自然且具發展性的行為介入法為題,列舉當代這類模式,包括了隨機教學法(Incidental Teaching, IT; Hart and Risley 1968, 1975; McGee et al., 1999)、核心反應訓練(Pivotal response training, PRT; Koegel & Koegel, 2006)、丹佛早療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 Dawson & Rogers et al., 2010)、強化式自然教學法(Enhanced milieu teaching, EMT; Kaiser & Hester, 1994)、共享式注意力與遊戲參與╱協調(Joint Attention Symbolic Play Engagement and Regulation , JASPER; Kasari, 2006, 2010)、社會溝通、情緒調節及人際支持(Social Communication/ Emotional Regulation/ Transactional Support, SCERTS; Wetherby & Prizant, 2006)、及早成長模式(Early Achievements, Landa et al., 2011)、相互模仿訓練(Reciprocal imitation training, RIT; Ingersoll, 2010)、以及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老師(Improving 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s, ImPACT, Ingersoll et al., 2013)等。這些模式的理念與看法,台灣醫療界與教育界已漸漸熟悉中,且能逐漸融入各領域的早期療育課程中。不過,由於目前有特殊服務的自閉症及發展障礙個案逐年提升,在台灣,醫療上要接受早期療育,不論城鄉,常需要排隊數週到數月不等,接受現行健保體系下,不同治療師有限的個別及團體治療(常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教育上要進公立的幼教融合班或特教班,也僧多粥少!由於台灣的健保收費低廉,這雖造福不少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但長期下來,也讓部分家長對早期療育過程中「家長參與」的認識不足,使得這個年代裡,自閉症或發展障礙孩子的早療變成治療師或教師的重責大任!這種現象實在讓人憂心,也讓我努力找尋更簡明精確,又有厚實實徵研究基礎的家長方案,在我推廣丹佛早療方案後,我也積極的思考開來。



      這本手冊是「讓家長成為孩子的老師」(Improving 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s, ImPACT)」方案創始人Brooke Ingersoll教授和她同事的著作,她本身是位兒童臨床心理學博士,目前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書。受教於L. Schreibman教授門下,在接受核心反應訓練的完整訓練後,結合語言治療師A. Dvortcsak的理念,一同用五年的時間,在2010年發展完成了專業人員手冊及家長手冊。我記得當時從網路買到此書後,就曾細讀過這兩本書,對Ingersoll教授著重對自閉症幼兒在社會溝通能力裡的四大領域(亦即社會參與、語言、社會模仿及遊戲)進行介入的理念及作法,且附上教學DVD,用影像來輔助說明,印象深刻。對Ingersoll教授的認識,最初是在她從2006年開始,以相互模仿訓練為題,教導自閉症幼兒學習各種模仿能力,而在不同自閉症重要學術期刊中發表其成果,讓我興味盎然!主要理由是模仿缺損的理論,長期以來是自閉症心理病理學中一項重要的理論論述,以教學介入的方式來挑戰這個模仿障礙,其企圖心相當大,難度也不小,但她的研究團隊,以嚴謹的研究法,逐漸說明相互模仿訓練,不僅能帶來諸多模仿能力的增進,也能促進共享式注意力、語言及遊戲能力等等。但相互模仿訓練畢竟只是針對單一目標的訓練法,從ImPACT這兩本手冊出版後,2013年,Ingersoll教授開始有系統的發表ImPACT的療效研究,一系列的研究報告,顯示這項以訓練家長成為孩子的老師的方案,不僅可用於個別訓練,也可以透過網路教學的方式,讓家長獲得助益。簡單來說,ImPACT方案認為,在掌握了四大教學領域後,若能靈活的加以運用,讓自閉症幼兒(2-6歲之間)可以經由治療師或家長積極參與介入的方式,除了以個別方式或家長團體方式進行,甚至可以安排手足訓練,讓孩子的成長不至受限。我想,在台灣各醫療、教育、社福等專業領域裡,要發展有良好科學基礎的自閉症早療方案,ImPACT會是另一個選項。當然,如我一向所說,台灣在不斷引進西方各項早療方案的過程中,相關的學術研究,必須同步紮實的進行,透過學術的細密程序,才能較完整的消化吸收為本土的經驗,從而提出客觀的數據,來與西方的學界及實務界對話。



      這本家長手冊的翻譯工作,是邀請我過去在中正大學任教時的研究生們協助完成的,兩位研究生陸續取得博士學位後,目前在學界都已獨當一面!吳進欽教授,目前在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擔任系主任;朱慶琳教授,是位兼具表達藝術治療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也在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任教。而江淑蓉臨床心理師,畢業後曾在亞東醫院做過臨床心理師,之後成為全職媽媽,目前在協力推動國內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工作,讓我常感到振奮與驕傲。在取得翻譯版權前,吳進欽教授已經帶領他在高醫心理系的研究生有過初譯,因此,這次翻譯過程中,我們也對初譯稿件有過瀏覽。這次的翻譯稿件,在達到專有譯詞的共識後,就交由三位譯者自行決定先前初譯的參考價值。我在過程中,雖忝為審閱角色,但文字的潤飾,在淑蓉的大力協助下,讓我省去不少時間,在此要謝謝她!我們也在此預告,接下來會繼續翻譯ImPACT專業人員手冊,期待在今年年底完成。


    姜忠信

    於台北指南山下的政大心理學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