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選擇寬恕,重獲自由〉
嚴震生
?
《我的名字叫伊瑪奇蕾──種族滅絕倖存者的真實告白》的新版即將問世,我在第一版的中文譯本在台灣問世時,有幸能為該書寫序,這次出版社再度邀約,我也同作者在新版中加上後記一般,想將這些年在臺大及政大政治系擔任非洲政治課程的一些心得,以及對作者伊瑪奇蕾.伊莉芭吉札一路走來將愛傳播的感染力,做出回應,並介紹給讀者。
幾乎所有上過我非洲政治課的學生,都有機會觀看《盧安達飯店》這部記載盧安達種族滅絕悲劇的好萊塢電影。這是因為我的教科書中有一章是討論非洲的認同及族群問題,而盧安達的胡圖(Hutu)與圖西(Tutsi)族間的矛盾與衝突,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案例研究。或許是因為想要忘記這段悲劇,或許是想要將此陰影完全從民眾的心目中抹去,盧安達在種族滅絕十週年時,將族群(ethnicity)從教科書中刪除,胡圖與圖西都不再被使用,全國都是盧安達人。這是因為執政者相信如果人民對族群的認知來自於學習,那也可以透過學習將這個族群的概念除去。真的嗎?這會不會是一種鴕鳥心態,沒有真實地面對問題,因為長期以來就存在的標籤,不是能靠政府的政策宣示及學校教育就可以改變的。
伊瑪奇蕾在她的書中,不僅敘述她如何在種族滅絕的屠殺行動中倖存,也一再強調因為她篤信上帝在主禱文中所說:「赦免我們的罪,如同我們免了人的罪」,讓她選擇饒恕那些讓她失去家人的加害者。這本書曾經榮獲暢銷書的第一名,也被許多教會學校挑中,成為必讀的課外讀物。由於故事感人,伊瑪奇蕾也被邀請到學校演講,分享她從父母的愛中所得到愛人的力量,及如何在虔誠的信仰中認識到什麼是饒恕。雖然她的母語是法語,但上帝讓她在躲避大屠殺的三個月期間,學習到英語,也因為有英語的表達能力,伊瑪奇蕾成為一個勵志演講者(motivational speaker),讓上帝使用她幫助無數過去活在仇恨、無法饒恕的人,走出他們的困境。
我在本書第一版中提到二二八事件六十年的一些感觸,如今七十年已經過去了,但該事件所造成的傷痕似乎還無法完全消除。我們社會當中並非沒有饒恕加害者的案例,上個世紀九○年代初期在「台北神話KTV」縱火案中喪失弟弟的杜花明,選擇原諒加害者湯銘雄,還帶領他相信上帝,讓他在走上死刑前能夠坦然面對自己的罪,這個故事還拍成紀錄片「回家」,感動不少受刑人及受害人家屬。或許因為杜花明並不是一個勵志演講者,或許這僅是一個刑事案件,因此饒恕的力量還沒有在台灣社會生根。
個人祈禱,希望過去白色恐怖受害者,或是二二八受害者的家屬,特別是有知名度的公眾人物,願意做出像伊瑪奇蕾一樣的選擇,協助我們弭平過去的傷痕。伊瑪奇蕾在新版的後記中,提到她如何重建家園,並在落成時邀請對她遠房親戚加害的胡圖族人與會,然後宣布這個充滿愛及饒恕的地方,是屬於該村落的,當地的圖西族及胡圖族則是共同在上帝面前祈求和平、寬恕與祝福,這是一幅多美的圖畫,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伊瑪奇蕾拋棄報復,選擇饒恕,因為她對加害者的態度,有如《聖經》〈路加福音〉耶穌向上帝的禱告一般:「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如果我們選擇仇恨,就可能永遠活在想要報復的轄制中,但若能選擇寬恕,或許能夠脫離枷鎖,重新獲得自由。
?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