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山裡居,接地活
這本書是記述2011至2016年間,我在陽明山竹子湖某個隱蔽山崁裡的獨居生活。當2018年即將成書之際,把應該作為前導的序文,留在最後一刻執筆,此時,正是台灣北部櫻花再次盛開之時(元宵過後第二回合)。開車行駛在陽金公路上,沿路風景是迷花叢林,在追光追速中,燦花隙露,移璗心海,似乎,我又穿越了季節與季節之間的夾縫,植物展芽甦醒與百花清甜欲滴的蜜味,在那個通道裡,香氣是光是火,淋漓。
離開竹子湖五年多的雜野林生活之後,移居至兩個地方,大半工作時候在市區,非工作時則在郊區(金山與陽明山交界的小山區),剛入住新山區時,是春夏,庭園草坪上布滿了植被植物;茜草科的繖花龍吐珠、莎草科的碎米莎草、脣形科的塔、光風輪......必須整個頭身匍匐在草地上,才能細看清楚這些僅有1、2毫米大小的花穗容貌,心想,每移居一處,都有駐地長年,等在那裡列隊歡迎著我的花草植物;最後一朵白茶花重力垂落在草皮上的花瓣、槭樹春天的芽花、結花纍纍的含笑樹、雞冠刺桐開成的紅色尖花蕊心指天......在即將翻展新的生活頁面之際,發覺我並無需用力策劃接下來該如何過活,植物自然迤開了一面又一面,而我總像早已準備好了,等著接應之。
住在竹子湖山區的年歲,並無預期要留下什麼,太常身在其中而耽溺其中,忘語,也忘了要多作紀錄動作,現在看得到的照片,是非常不到位的殘影捕捉。而寫作對我,從來都是一種單獨且沉潛的相伴,有個可供自己反覆思索的介面,很多篇章是離開山林之後寫的,純屬後設的憶想,能說的其實太少,無法即存的美麗感知則太多太多。在此不由得感謝起我的主編們林美慧與胡文青催生稿子的能力,他們看得見我慵懶本性的背後,似乎有些幻化世間物為脫俗美感的小才華。
一直想著,我對自然植物的愛好根植於哪裡?除了對畫家梁至青長年實種植物與藝術感知齊併的耳濡目染,每回走進大小山裡,特別是有著天然氣息脈動的森林地,身體裡積存的記憶,便湧蹦而出,而氣味總是第一個觸點。遙念,父親每日傍晚,從家對面的原生植物園散步回來時,手裡總是握著一兩朵鷹爪花,放在每個小孩房間的桌面上,淡淡的黃花,靜置房內,顧自綻香。植物,如一把奇幻的鑰匙,越過山脈,越過地表與人間,牽連著尚不可知的源地,那裡,似乎是探索不盡之處,深深吸引我至今。
2018.3春,在陽明山
曾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