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激發成就「更美好自己」的行動力
葉明桂
從小到大,我們讀過許多書籍;指導我們如何做人處事的原則,聽過許多教誨;啟發我們如何努力上進的方法,我們自己甚至也很會高談闊論一些人人稱是的大道理,但我們未必能身體力行,說到做到。為什麼這些原則、方法、道理,難以深化為真正的信念、成為落實行動的原動力,往往淪為記憶中的教條?我認為,人類,惟有明白原則背後的原因、方法運用的原理、道理之中的真義之後,它們才會進入腦海深處的潛意識,化為行為的動機以及價值觀,而不只是記憶中的教條。
而閱讀本書最大的益處就在:讓道理不再是教條,激發出我們成就「更美好自己」的行動力!本書作者艾瑞利擁有引人入勝,說故事的傑出能力,更特別的是提供科學性的實驗證明、明白易消化的案例說明,讓我們對每一項生活或工作上的行為與背後的人性,在充分了解後,產生強烈的共鳴。因此,本書的文字,能夠產生真正的影響力量,將內容帶進讀者心靈,化成真實信念,最後發展出持久堅定的價值觀。尤其透過介紹人類行為模式的過程,引發讀者自行察覺個人的偏見,未來能夠在做人處事上層次精進,讓個人在工作與生活上更加美好。
本書的結構,是一篇一個人類行為的介紹與洞察,就讓我來一篇一段地為您簡介。
第1章:給的愈多,得的愈少
經過作者精心設計的各種實驗證明:獎勵誘因太高反而降低生產力,因為人們太在乎時,表現卻往往失常,真正能將生產力提高到最高點的方法,反而是設法讓壓力減至零,於是人們可以純然的專注,極致發揮。這個現象對於愈依靠非勞力密集的智力工作者,更加明顯。製造壓力,施於別人,是人類排行前列的罪行。化解壓力,啟發人們的潛能是一種人類至高的智慧。
第2章:工作的意義
實驗證明:連老鼠都不愛白吃午餐,幸好人類也不例外。沒有人樂意不勞而獲,於是,寵溺孩子的爸媽,不會因為大量的採購與任意的贈予,就獲得子女正面的回報,甚至因此培養出一種複雜情緒的怨恨。在工作方面,運用分工授權來降低成本的方法,是二流的手段,創造使命感來提高生產力的能力,才是一流的方法。組裝樂高戰士的實驗中:那些在「有意義情境」中工作的人,即使酬勞減少一半,有65%依然願意繼續;但那些在「沒意義情境」下的工作者,只有20%願意。原來增加個人的使命感,才能真正大量降低成本,但,重點是,如果你不是那麼卓越的領導者,能夠激發出同仁擁有與個人利益相悖的使命感,最好務實地回到自己擅長的分工管理……
第3章:IKEA效應與第4章 :「非我族類」症候群
對於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感到驕傲,是人類本性,但,為何我們會認定某些東西是自己的傑作,某些東西卻不算?我們在一件事上要投入到何種程度,才算自己的傑作?速食麵不算,但快煮麵算。自幼分離的親生骨肉不算,但從小照顧長大的義子算。人類對自己親手做的,親自參與的工作會產生情感的依附,因此也會情不自禁高估它們的價值。兩個同樣精明能幹,辦事有力的部屬:一個完全獨立自主,我行我素,負責到底;一個適時報告,主動邀請老闆參與。請問將來,哪一位會當哪一位的老闆?
第5章:有仇必報
人類的天性,讓我們直覺想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信任,自然也會追求所謂的公平正義。相對的,我們會不惜付出代價來懲罰別人的背叛,當決定懲罰對方時,除了有助維持社會安定,甚至可以為我們帶來愉悅感,只是這種愉悅感,只存在於復仇計畫的過程中,而非在報復行動的當下。作者,顯然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報復方案:將自己對某汽車公司的復仇寫成一個案例,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這啟發了本人;我決定要寫一本言情小說。
第6章:適應力
人類為了生存,會將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一些不斷變化的事物上,特別是暗示威脅或機會的事物,而略過不重要的變化,或忽視不再變化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適應力。於是,一個中大樂透的人,一年之後的快樂指數和一年前未中樂透時的指數相同。一個發生重大車禍的人,一年後的痛苦指數和他一年前未發生車禍時相同。變化,是增加快樂的關鍵字。許多小驚喜的累積將大於一個超大喜悅的衝擊。相同道理可延伸至務實的商業行為:每月的折扣商品促銷的總成績將大於週年慶全面折扣的成果。變化,也是減少痛苦的關鍵字。當我們認為目前的貧苦,將有改善的機會,我們對長期的艱困會擁有強壯持久的適應力量。
第7章:醜男悲歌?與第8章:市場失靈時
建議你閱讀這兩個章節時,配聽趙傳的歌曲:「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
第9章:同理心與情緒
911事件的受難人不到3萬人,收到超過25億美元的捐款,然而非洲身受瘧疾之苦的人超過3億人,卻收不到10億的援助。為什麼全美會為一個掉在舊水井裡,暗黑中坐待58.5小時的一歲半小女孩緊張,卻不會因為盧安達80萬被屠殺的人群(其中包括許多小嬰兒)哭泣;為什麼一個人的死亡是個悲劇,但一百萬人的死亡卻只是統計數字?為什麼我們會強烈地回應一個人的需要,卻對多數人的痛苦無動於衷?為什麼我們會被一個身邊的故事所感動,但不會對無數遠處的新聞有所感覺?人類最終的行動還是由感性的情感來啟動。因為理性告訴我們自己,我們實在不確定事實的真相,永遠不知道訊息是否完整;未知數太多,變數太大,於是,通常我們只好根據一個簡單的事實形成了一種偏好,根據這個偏好,我們偏心的情感為我們做了最後的決定,展開行動。也就是說許多看來理性的選擇,其實,背後都是來自情感的指示。
第10章: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
人類是一種會自我因循的動物,我們總是以過去的行為做參考。我們因一時生氣做出決定並且進行的負面行為,不會因雨過天青而改變。因為自我因循的關係,我們不自覺地持續著不是自己原來真想要的行為,重複多次就轉變成一種新的習慣。並自然為這個不良習性給予一個較廣泛的定義,一個有偏見的新價值,從此一個錯誤的心態有了堅實的基礎。最終,蝴蝶效應發生了,人生故事因而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兩情相悅的情侶,結婚五年後,開始口角不斷,十年後開始不再交談,終於離婚。肝膽相照的知己,合夥五年後,開始明爭暗鬥,十年後爭鋒相對,終於拆夥。故事原型的開端,總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小小不愉快……「你為什麼沒問我就把東西拿去借朋友……」,於是太太決定將來也不需要徵詢先生的意見。「你為什麼本來說好要借我兩天,現在又不借了……」,於是夥伴決定將來各顧各的,互不照顧。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絕對不要在負面情緒的當下做任何決定。不是不要做決定,而是暫時不做決定。
人類的本性與進化的能力,本是人類的設計者給予人類永續生存的禮物。但如今,對大部分的人類而言,從前對人類有益的身體機制及天然本能卻對我們的健康有害。例如:人類的身體有一種天然的機制,在我們吃進足夠的食物和實際產生飽足感之間,有20分鐘的時間差,讓身體可以產生一些脂肪,以應付下回打獵萬一失敗。由小窺大,人類的許多本性,在面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有許多落差成為競爭上的弱點。藉由本書,我們了解人性,幫助自己在保有美好的人性的同時也意識到人性的弱點,經由自省,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真善美的人類。
(本文作者為奧美廣告副董事長暨奧美集團策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