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記錄我的旅行與我的藝術創作過程,來建構以創作為基礎的研究方向。在英國中英格蘭大學伯明罕藝術設計學院階段(BIAD,UCE,1995-1997),我將對於環境的觀察與感知進行轉譯化為藝術形式,涉及抽象的理念和外在形構的發展;使用混合素材與層層布料堆疊,作品呈現沉重的厚度與半浮雕效果。之後的作品發展裡,我從裝置藝術的實踐中探索了物體與空間 的關係,使用紗、線與布料來傳遞個人敘述地方文化與對場所的記憶。進而,2003年「穿越造形」個展與「浮遊映象」個展同時間分別展覽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創作論壇)與新濱碼頭藝廊,藉此提出一個材質、物件與地方側影的再現與其之間相互的對話。在相似的脈絡下,我的博士研究從英國溫徹斯特藝術學院(WSA,2003-2005)的創作演練開始;並且在倫敦藝術大學(2005-2009)延續了這種創作方法。
以創作為基礎的研究過程,建議了一種材質語彙對應於個人環境感知的發現之旅。我帶著上述對於材質演練的實踐與感動投入我的教學,從1998年起任職於樹德科技大學(1998- 2011)與實踐大學(1997-2001兼任),2011年起轉任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同時間積極舉辦個展與聯展,主題主要涉及人與人之間抽象關係的圖像式轉化,以及與環境之間的連結;織品在此作為再現這些關係之主要媒材。
1993-2003
我從輔大織品服裝學系畢業之後,在研究所擔任專案助理(1993-1995)。工作內容涉及設計中,心織品圖案設計,連結研究所與紡織公司之間的產學合作。目的為開發學生的設計作品參與國際織品圖案與產品之展覽;為國內的設計新秀開闢一個新的設計空間。
我從英國中英格蘭大學織品服裝與面料設計學系MA畢業時,榮獲‘Pass With? Distinction’的殊榮(1997, 1, 31)。同時間,作品在倫敦聯合發表展出。此階段的創作,將對於城市的印象轉化到材質形式的表達,記錄了個人對於「伯明罕的想像」與城市觀察、環境的感知;帶進了個人創作思考,試圖賦予舊的織物以新的面貌。
回國後任職於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現台灣紡織綜合研究所〕擔任染整部印花組副工程師(1997),以電腦輔助設計為業者開發系列家飾圖案。有感於台灣紡織業界正處於轉型期,意識到大量生產的企業定位應轉向小量多樣、以創意設計為主的趨勢,企盼有更多的人才投入設計工作,共同開創一個蓬勃、充滿新機的產業未來,為原本以代工為主的產業注入一股新的氣息。於是我便選擇了教職,開始投入設計教育工作。也利用課餘時間帶領學生積極投入與社區的創意互動,諸如:參與紋化遠百集體創作裝置藝術(1999),與學生共同體驗新舊世紀交替,為舊的建築、舊的經驗、堆陳的歷史畫上新的註腳與感動。另外,參與台南市居民集體的被單彩繪創作與亞伯巷街景彩繪…等(2000),共同體驗並創造地方社區環境的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