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596268
於梨華
停雲出版社
2018年6月15日
260.00 元
HK$ 208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596268
叢書系列:
於梨華精選集
規格:平裝 / 52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於梨華精選集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同
類
書
推
薦
不羈的晚霞:忘情墨爾本
一夫一妻:曹明霞中短篇小說集
浮世百願:昔日心願(豪華特裝版)
聊齋本紀
疫情蔓漫徬徨時
內
容
簡
介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是於梨華的一部長篇小說,描述美國大學一群華人教授的生活。作為留學生文學鼻祖的於梨華,這部作品堪稱為她的校園經驗總結,也道出更多華人社會文化與民族性格的問題。故事發生在美國知名大學城,作者特意要呈現這些台灣留學生在進入美國社會就業之後,所遭遇的成長變化問題;她寫出了,今日講臺上的教授,就是當年的學生,當年懷抱著滿腔理想主義的學生。但作者提出了她的困惑:何以同一批青青子衿,意氣風發的校園精英,取得了博士學位、有了豐富的學術成果、擔任了教職後,卻有許多人開始步上人生的下坡,也步向人性的腐化?在小說中,知識分子或學者,都不如一般人能經得起考驗,也更加守不住自己的信念與原則;在異鄉打拼的艱困中,這群華人菁英份子非但不互相幫助,反而彼此勾心鬥角。這樣的故事一直在美國的第二故鄉上演,至今不斷。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中,於梨華以一向她所擅長的細膩文筆,塑造出一群這樣的人物。她旅居海外數十年,在西方校園裡生活,長期接觸她筆下的那些人物,與他們有相同的時代感情背景,最能了解他們,他們的限制,以及他們的悲哀。於梨華從這樣的基點上作出的詮釋,不但題材無人能出其右,描寫的深度與廣度更是比一般同類作品更為精闢。
本書特色
一九四七年錢鍾書的圍城出版,被譽為新版《儒林外史》,二??二年於梨華的《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則被譽為北美版《儒林外史》。從清代康雍乾到二十一世紀,五百年來,不同的是科舉不再,相同的是幾無改變的人性,尤其是人性的腐化醜惡出現在知識份子身上,總給讀者特別大的反差,也就有特別深的感慨;對敏感的作者而言,自是亦然,也或許更沉痛。於梨華說,此番撰寫新版自序,久久不能下筆,下筆卻又每每擱置未竟。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說的儒林百態發生在美國高等學府內,兩位華裔女性從友好、互助到決裂,期間交織著複雜的職場、家庭、愛情糾葛。離去時,繼之而來理應是道別,但這一眨眼的距離,竟有難以言喻的傷感。於梨華並未評論這些人物,也未曾分析他們種種偏差行為的心理原因,只如實敘述她久居北美學界身歷其境的種種限向,留待讀者冷暖自品。
於梨華是非常少數作家之一,以留學生繼而是海外學者身份,寫下國外求學、生活乃至成家立業故事;這部作品也象徵著她從留學生文學跨越到移民文學領域,一起為北美海外華文寫作「書寫本土」的文類扎根並開枝散葉。
各界推薦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博士——楊振寧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余英時
現代詩作家、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弦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推薦序】
我是一直很喜歡於梨華的文筆的。她對人的衣著、面貌、表情和心銳細緻的觀察。她善於塑造人物,而且善用長句短句描述極複雜的內心感。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余英時教授推薦序】
一從天際起雷霆,秋葉紛飛散八溟;譜出青河回夢曲,莫輕唱與世人聽。螺叢殼作利名場,蠻觸相爭亦可傷;淘盡浪花多少事,無言唯有嚇貞江。
目
錄
自序•不是序,是個說明�於梨華
推薦序•於梨華小說中的校園經驗──從留學生文學到《在離去與道別之間》�?弦
編輯室的話
在交往之前
在交往之後
在誤解之前
在誤解之後
在離去之前
附錄•於梨華作品年表
序
自序
《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這部小說,前後寫了將近三年,寫時特別辛苦,寫完後心情也沒有放鬆,因為從我一九五六年拿到碩士學位,即隨新婚的丈夫去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一九六八年開始在大學裡做個講師,到一九九八年退休為止,一直都在學界裡。雖沒有做教授,但做了這麼多年來從未放下過筆的作家。而我的作品的來源當然同學界有關。
?
《變》、《也是秋天》、《又見棕櫚》、《會場現形記》、《考驗》、《三人行》、《在離去與道別之間》等等,用的材料,多半來自學界,尤其是《考驗》、《又見棕櫚》與《在離去與道別之間》這三部書,都經過長期的思考,有時寫到整夜不眠。不是失眠,而是沉浸在小說中,不能自拔。如牟天磊最後的「回家」及「回美」的問題;如思羽在丈夫拿到永久聘書之後,決定去尋找自己的生活中心時的徬徨;與段次英在最終打了敗仗之後,心虛離開時如真對她的惋惜及無法表達的不捨。
家中大人孩子們都早已入睡,我卻來回的走,尤其是寫完《在離去與道別之間》放下筆時,無法放下書中的人物──段次英。
這本書從一開始就驚擾過我,因為它在我心裡已經歷了很多年了,因為這些年經常看到,或聽到,在大學裡教書的中國教授們的內鬥,尤其是在文史系的,一系如有兩三個教授,或助教,總會起衝突,鬧不合,結果離開或拿不到永久聘書的導致失業。被鬥或鬥人的學者,有的是很有成就,也出過被讚揚的著作的學人,為了一點小事,鬧得不可開交。這些我聽得多了,真是又氣惱又傷痛,而又無可奈何。寫這部書的動機,就是希望在學界的中國朋友們,不要為了一件小事斤斤較量,把好幾年辛苦得來的成果為了一些可以容忍的小事而鬥爭以致毀了自己的前途。(二○一八年四月九日)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