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背水的人

背水的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910640
張日郡
遠景
2018年8月10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573910640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台灣文學叢書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臺灣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文學最受矚目的一顆新星──張日郡

      以詩句反思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傾斜程度




      親愛的,如何讓你跟我一同睡去

      我願意用一千個好夢

      換你從透徹的水裡醒來



      你怎麼念這本詩集的第一個字,一聲還是四聲?



      《背水的人》的創作起源於2015那年臺灣陷入缺水危機,遲來的梅雨季、不得不的階段限水、水庫水位持續下探,讓詩人開始去思考水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



      「我一直納悶於人的雙重性。……我們既互相珍惜卻又同時相互傷害,我們背起彼此往前走的同時又同時背離了對方,那是什麼樣的人性呢?」



      本詩集收錄56首詩作,有時傷感,偶爾激昂,相同的是飽含水性。張日郡邊走、邊寫、邊拍,他實地踏查台灣從北到南二十條溪流,寫下對臺灣自然環境的觀察與感受,記錄在溪邊生活的人物群像,搭配一張張黑白攝影。



      今夜,我要開採所有閃耀的金黃

      打造成火,放進另一個

      徬徨旅人的心中

      使他們相信

      彼岸的水嚐起來像酒──〈我要到水嚐起來像酒的地方〉



      所以,你會怎麼念這本詩集的第一個字,一聲還是四聲?



    本書特色



      ★附詩人實地踏查二十條臺灣河流之〈步行日誌〉(QRcode)。

      ★本書獲選國藝會創作補助。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充滿水性的詩集,每首詩都是一場文明與自然的辯證,無聲控訴日益傾斜的人與自然關係。──吳晟(國民作家、土地詩人)



    ?


     





    推薦序 生活佇溪邊的人�吳晟

    自序 你怎麼念這本詩集的第一個字?



    第一輯:背水的人在路上

    思源在蘭陽溪源頭

    雙溪核能

    基隆河畔的老麵攤

    淡水河神是豐足的

    景美溪畔單人騎行

    林口溪遇火力發電廠

    大豹溪的豹子

    南崁溪流不走的那些

    三光溪遇大紫蛺蝶

    頭前溪巧遇鯉魚王

    女詩人在西湖溪畔

    小王子在大安與大甲溪之間

    諸多小溪變臭水溝的自白

    加走寮溪遇大雨

    日月潭是天空的家

    水庫在曾文溪上游命題

    高屏溪堤岸的琵琶鼠魚

    枋寮到林邊溪

    知本溪畔的溫泉勝地

    拉庫拉庫溪



    第二輯:把誰的名字寫在水上

    無法閃身的時代

    水底的神明

    水底的城邦

    水底的祖先

    附身

    徵收之春

    失溫之夏

    路殺之秋

    罪惡之冬

    麻鷹,在他方

    籠中鳥

    籠中哲學家

    孤獨學者的現代絕句



    第三輯:溪畔生活的人們啊

    生活佇溪邊

    溪仔尾的哪吒們

    乾溪仔的女人們

    我們是那麼樣的深愛著她

    父子看河

    封鎖的古厝

    小學長出煙囪

    橋下的男子

    水中央



    水的五金

    羊水到溪水



    第四輯:我要到水嚐起來像酒的地方

    我是如此地不安

    在海上

    僵持

    絕望與希望

    該流往何處

    動身

    我決定

    我別無選擇

    好時光

    幸運草之歌

    我要到水嚐起來像酒的地方



    後記

    附錄 攝影資訊表 台灣溪流大事紀



    ?





    推薦序 



    生活佇溪邊的人



    吳晟




      我和年輕詩人張日郡,只在文學活動場合匆匆見過二次面,並不熟識,但對他的詩作甚為熟悉,更充滿期待。



      我們的「詩緣」來自文學獎。這些年來,我偶有機會擔任某些文學獎評審,發現具有潛力的年輕寫作者,總會多加留意。



      張日郡最早吸引我的,應該是始於2011年第七屆雲林文學獎得獎作〈觀蝶四帖〉,這一系列以蝴蝶為主題,擴及生態、自然環境的觀察、省思、記錄的作品,多次在我評審的文學獎「脫穎而出」,印象至深。



      張日郡的創作力正旺盛,顯然是採取「計畫性」創作策略。蝶之系列,《離蝶最近的遠方》詩集出版之後,隨即展開河域書寫。



      2015年雲林文學獎,我又和張日郡「相遇」,他的得獎作是「水底的祖先」,得獎感言已透露:「這是我籌備中的詩集《背水的人》的第二首詩,我嘗試走進先民所經歷過的苦痛,我嘗試理解我們上一輩、上上一輩們的生活,彷彿唯有如此,我才會書寫、我才存在。」



      歷經三年左右持續而專注的旅行、攝影,親身貼近每一條河域,不斷探溯自然生命史,這一系列環繞水域的詩作,成果豐碩,即將結集成冊出版,我很高興約略抒發閱讀心得。



      接到遠景出版社寄來的《背水的人》清樣,一頁一頁翻閱,不斷出現與我一起生長的那條溪流。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草而居,群聚於水邊生活,形成聚落。水滋養土地、土地生長樹木,作物餵養眾生;人、土地、水源三者緊密相連。



      張日郡的家鄉雲林縣林內鄉(很巧合,也是我母親的娘家,增添親切之感),緊鄰濁水溪下游南岸;而我的家鄉緊鄰濁水溪下游北岸,得名「溪州」,沿著堤岸由東而西,二者相距約二十多公里。



      我們家族代代依靠這條大溪從事農耕,晟養一家人;我已在此地定居了七十多年,這塊土地和水餵養了我和我的一家人,赤腳踩在田地的觸感、炎炎驕陽灑在背上的灼熱、縱身躍入清涼的圳溝、風拂過翠綠樹林的沙沙聲、澄黃稻浪搖曳的景致,至今仍是我心中最美好的風景。



      然而,從2010年的反國光石化抗爭運動、2011年面對中科四期搶奪農民灌溉用水、2013年已逝的空拍攝影師齊柏林推出耗時十年拍成的《看見台灣》紀錄片,當大家坐在戲院,看見土地傷痕累累的畫面被投射在巨大的螢幕上,備受震撼之時,這畫面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撼動大眾的這些傷口,其實早就存在於這塊土地已久。



      2001年─2002年,我擔任南投縣駐縣作家,為寫作《濁水溪筆記》,和妻子走訪濁水溪源頭及流域,近距離觀看文明如何「徵收」自然,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經過十多年,這關係似乎每況愈下。



      延續《離蝶最近的遠方》,《背水的人》仍聚焦於環境生態的探索,收錄五十六首詩,共分為四輯。



      這是一本充滿水性的詩集,詩人實地踏查台灣從北到南二十條溪流,寫下對台灣自然環境的觀察與感受,記錄在溪邊生活的人物群像,他不只用腳走、用手寫,也動手拍,搭配一張張黑白攝影,每首詩都是一場文明與自然的辯證,無聲控訴日益傾斜的人與自然關係。



      本書中一首詩的標題〈生活佇溪邊〉,詩寫著:「生命就佇水邊�聽著溪仔日夜攏咧念歌詩�時代按怎進步,土地攏恬恬佇這�看著咱的青春親像流水、看著花謝花開�你的感情、你的記持敢若天頂的眾星�按怎攏流袂去」,這位年輕詩人也是成長於溪邊,從「巡水路」、「做大水」到「垃圾水」,寫進一條溪的深情與敗亡;又或者〈我們是那麼樣的深愛著她〉裡的「海洋般的身體已乾涸成�一條散發酸臭與疾病的小溪……是誰使我們愛著她又推離她……恰如我們用一把鋸子�拉住墜樓之人那樣」,那是生育我們的母親,還是養育眾生的溪(羊)水?眼看一切只有更糟,看與不看我們都無法閃身:「我們的家並不在森林裡……你可以更加輕易的�從島嶼各處像一枚子彈似的�直達她的心臟,再子彈似的離開�再另一邊的城市裡,過另一種美好的生活�但,或許我們就再也不曉得�別的生命是如何成為一枚金幣的。甚至更多」(〈無法閃身的時代〉),看到了,知道了,就沒辦法假裝沒看見,沒辦法假裝不知道。



      張日郡顯然不是激昂的社會運動抗議型詩人,只是徐緩敘述,但在徐緩敘述中,經常會出奇不意閃現忍抑不住的批判式「警句」:「阻塞時才想清淤�悲苦時才呼喚上帝」(嘉義曾文溪水庫大埔步行);「在這個閃著黃燈節奏�靜謐的鄉村�每天總是輸一點�輸一點點,直到�全部輸給了�只剩紅燈的睡眠」(賭徒);「久久,依傍村莊的溪仔�未曾留過悲傷的淚�倒像一道過深的摺皺�留在村裡每個人的臉龐」(村莊老了)……。



      毋須華美,不必激昂,只是素樸安靜的訴說,卻有力地敲擊讀者深沉的思索;他眼中看見的風景,一再提醒我們重新省思生命與土地,人與自然環境的意義。



      張日郡上一冊詩集《離蝶最近的遠方》,他的詩學老師丁威仁教授即高度肯定「自然寫作」的成就。我們泛稱的自然寫作散文名家、小說家,確實很容易呼出其名其作;但據我閱讀經驗,繼劉克襄之後,張日郡也許不是唯一,但絕對是極少數而又有獨特「創作思維與方法」(丁威仁語),足以開創新風格,「自然寫作」的年輕詩家。值得深切期待。



      相信張日郡必然會持續創作,或許可以適度「社會參與」,深度與廣度與時俱進。




    其 他 著 作
    1. 《雲林500 千客萬來》
    2. 山與海的綠色秘境:台2線濱海公路[附光碟/精裝]
    3. 山與海的綠色秘境:台2線濱海公路[附光碟/精裝]
    4. 離蝶最近的遠方:旅行、攝影與詩的越界
    5. 停頓以前 步行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