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獻給家有幼兒的父母:教養孩子,你自己決定就好: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修正自己的壞習慣

獻給家有幼兒的父母:教養孩子,你自己決定就好: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修正自己的壞習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57655
田?英子
黃瓊仙
新自然主義
2018年8月24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9657655
  • 叢書系列:新心靈&愛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新心靈&愛系列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這是一本觀點完全顛覆傳統的育兒書!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能不能完成他的夢想?做他想做的事?

      會在什麼樣的公司任職?組成什麼樣的家庭?

      你是不是時時刻刻懷著興奮的心情想像孩子的未來呢?

      不管孩子未來選擇哪條路,都希望他能為人正直、內心善良、誠實待人,希望陪他度過人生另一半的,是個溫柔體貼、會照顧他的人……。

      基於上述觀點,你很容易就能具體想像最終目標的景象、能看清現在的教養問題點,就會知道什麼是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



      看不見的能力,比成績更重要!



      本書不是教導你養出一百分的小孩,而是教你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以及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造成的影響,接著再告訴你「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媽寶男、公主病、阿宅、啃老族的36計。例如: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習慣以「壓抑」來解決問題、度過難關,但是出社會後遇到困難,光憑忍耐、壓抑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媽請這樣做!上廁所雖然是小事一樁,卻不能因為是小事而忽視。你更應該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對老師說:「我想上廁所」。



      不會稱讚自己: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敢認同自己優點,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遠比自己對自我的判斷及看法重要,最後會導致「沒自信」。

      爸媽請這樣做!當有人稱讚孩子時,你就在一旁替孩子向對方說聲謝謝,坦然接受對方的讚美!



      經常讓爸媽送東西到學校:因為「反正爸媽會送到學校」,而養成孩子不認為「把東西準備好」跟自己有關的無所謂心態,最後導致孩子養成「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壞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當孩子上學忘了帶東西,父母要忍住不要幫他送去學校,讓孩子藉由忘記帶東西的體驗,學會負責。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一看到試吃區,就會忍不住跑去試吃、一聽到是新商品、限量品就招架不住,長此以往孩子容易養成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的花錢習慣。

      爸媽請這樣做!告訴孩子,花錢要有計畫,有時候不拿免費的東西,反而才是賺到!



      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是習慣與品格!



      你認為壓抑自己的夢想,比聽大人的話、努力用功讀書更正確?你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成「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別人的理想而努力」的人?別忘了,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就像無形的遙控器般,讓我們照著他們「想要」的樣子被教養長大,然後照著他們的期望「工作」,把想做的事與喜歡的事拋諸腦後。



      若換做以前,大學畢業也許能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甚至是主管職,但是現在無論碩士或博士畢業,都不見得能有這樣的機會,未來可能更不適用,因為社會不需要言聽計從的人。雖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追逐的目標,但是現在社會講求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與能力,而非成績。



      所以,身為父母的你,必須知道好成績不代表人緣好、能力好,高學歷不等於高成就、高收入,當大學生、高學歷「滿街跑」,畢業證書成了一張「繳費證明」後,除了在乎孩子的成績,你更應該教育孩子比讀書和成績更重要的事情:養成良好的習慣,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從現在開始,改變教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孩子身上常見的36個壞習慣,內容提綱契領的說明這些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影響,當發現孩子有這些壞習慣時,家長要注意唷!

      想上廁所卻忍著不說→遇到問題時,用「壓抑」來面對問題

      不會說善意的謊言→缺乏「同理心」,容易「自我膨脹」

      不會自我讚美→缺乏「自信」,不認同自己的優點

      總是撐到最後一刻才交作業→不貼心,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一被讚美,就想有獎賞→一旦「沒有獎勵」,就會心生不滿

      爸媽為孩子整理房間→覺得侵犯別人界線沒什麼大不了

      爸媽幫孩子送東西到學校→怪東怪西,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總是臨時抱佛腳→遇到困難時,選擇「逃避、擺爛」

      不放過任何一個試吃攤位→無法分辨「想要與需要」

      經掉東西、找不到東西→對金錢無感,對人事物漠不關心

      總會剩下食物沒吃完→不懂得「惜物愛物」、不會感謝他人

      聽到爸媽喊「快點」才會動→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一個壞習慣都提供「讓孩子立即戒除」的訣竅,可說是教導孩子不會成為魯蛇、失敗者的36計。



      ●搭配上有趣的情境漫畫,教養概念生活化,貼近父母的需求、閱讀沒負擔。

    ?


     





    第0章 你是否用「舊觀念」來思考孩子的未來?

    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忠告呢?

    「夢想」與「想做的事」全都可以實現

    不要再用世俗觀念來思考「未來」

    培養孩子具備「任何時代皆適用的價值觀」

    就算未來不可知,也要盡己所能好好活著

    ?

    第1章 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長大後「對社會適應不良」

    上課時肚子痛,卻忍著不上廁所

    回答老師的音量比老師還小聲

    不上學就不刷牙

    不會說善意的謊言

    每天早上都賴床

    父母跟著一起準備上課要帶的東西

    從不自我讚美

    ?

    第2章 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長大後容易「輕言放棄」

    總是撐到最後一刻才交作業 

    一被讚美,就想開口討禮物

    認為爸媽為他整理房間是理所當然

    因為「怕麻煩」,所以遲遲不行動

    老是忘東忘西,都要麻煩父母送東西到學校

    不管做什麼,「就是覺得累」

    總是臨時抱佛腳 

    ?

    第3章 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長大後「人緣差、溝通不良」

    把「執著」當成美德

    努力是因為怕失敗、怕被罵 

    不會主動跟人打招呼

    挨罵時不說話

    不會說「謝謝」、「對不起」 

    記不住同班同學的名字

    做不好的時候,總是有藉口

    希望自己的事全由自己決定 

    ?

    第4章 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成為「職場上的討厭鬼」

    喜歡逛超市或便利商店的試吃區

    和父母一起做出超完美的暑假作業

    擁有許多買了卻不玩的玩具

    零用錢不夠時,會跟爸媽拿

    作弊沒被發現,就覺得自己運氣好

    常常丟三落四,東西老是不見

    每次輪到當值日生時,就打混摸魚

    ?

    第5章 這些壞習慣,會讓孩子變得「不在意家人感受」

    到吃到飽餐廳用餐,總會剩下食物沒吃完

    始終認為「家事」是父母的事

    功課沒做完就不去上學

    成績好,是為了贏得讚賞

    聽到爸媽喊「快點」才動作

    不跟家人打招呼

    認為對自己親近的家人不用費心

    ?

    後記

    ?





    前言



    獻給家有幼兒的父母




      你現在正為什麼事煩惱呢?覺得做父母好輕鬆?育兒好幸福?你是否曾經想過「到底要如何教養孩子?應該有所謂的『正確教養模式』吧?」



      老實說,我一直都是這麼想的。在我這麼想的期間,育兒工作一點都不快樂,查本無法體會所謂幸福育兒的真義。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找到原因了!



      我之所以對育兒工作戰戰兢兢,是因為我怕被別人指指點點。



      不想聽到別人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教養小孩!」



      因為不想被另一半、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鄰居、周遭的人說三道四, 不想聽到任何人的批評,心裡為了得到大家的「稱讚」,所以拚命努力追逐那個看不見的「正確教養模式」。



      我一直在找尋會對我說「妳這麼做很棒」的人,渴望大家認同我的教養方法,但是到頭來我發現,自己竟然一直抱著這樣的心態來教養孩子。

    我才明白,一直以來我都用堅不可摧的框架束縛著自己和孩子。



      這不是愛,這是源於心裡的恐懼所產生的行為,就算努力實踐這種行為,也不會有幸福的感覺。 原來,教養孩子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 教養孩子的「正確答案」,其實是由自己來決定的。



      你,自己決定就好。



      雖說如此,但還是希望能有個指標,告訴自己如何判斷、做決定。所謂的育兒目標,到底是什麼樣的?



      首要之務是讓孩子健康長大、培育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就算孩子患有疾病或身心障礙,也要配合孩子的狀況「健康」的養育,這是最基本的。



      接下來,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 還要培養孩子的個性、社交能力及協調能力,讓孩子適應家庭、地區社會、幼兒園、托兒所、學校等團體生活。



      最後,要培養自立生活所需的知識及能力、判斷力、行動力。



      哇!要教孩子的東西還真不少,對吧!放心,不用覺得害怕或恐慌,等孩子能夠獨立,至少要二十年,只要在這段漫長歲月慢慢教養、陪伴孩子,養成好習慣就可以了。至於結果,二十年後就會知道了,在這段期間,父母也能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此外,父母不是孩子唯一的人生導師,也不是每件事都要親力親為的教導。人生旅途上,老師、朋友、同學、學長姐和學弟妹等,孩子所邂逅的每個人或經驗,都是他學習的對象。別忘了,人生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會經歷什麼樣的人生?身為父母的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我們不該害怕某人的批評或失敗,而是應該將內心對孩子的愛,直接傳達給孩子知道,想為孩子做些什麼。



      這本書是一本育兒書,但是觀點完全顛覆。



      當孩子長大成人出社會後,什麼樣的人會被視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呢?

      如果你是人事部門的人,會錄用什麼樣的求職者?

      如果你是上司,希望擁有什麼樣的下屬?

      如果是同事,想跟哪種人共事?

      如果是客戶,希望對方是什麼樣的客人?

      如果是丈夫或妻子,想跟哪種人共度一生?



      基於上述觀點,你很容易就能想像自己所要的育兒目標(成果)。



      只要具體想像最終目標的景象,就能看清現在的問題點(現在辦不到的事)。也會知道該如何改變。



      一旦目標明確,就不會再為「別人會怎麼說?」或「孩子會變成什麼模樣?」而擔心受怕,因為你的心中已經確立「穩固」的行為指標。



      本書撰寫目的是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法適應社會的「魯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透過本書傳授讓孩子「馬上改掉」壞習慣的妙招。養成良好習慣固然重要;不過,在這之前必須先斷絕壞習慣。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在斷絕孩子壞習慣的同時,也要改正自己的壞習慣。



      育兒期終究會結束,希望那一天到來時,你可以光明正大地說:「就算不是十全十美,但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教養從現在起改變,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來得及!



      希望這本書能助你一臂之力。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