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地方創生2.0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74925
神尾文彥,松林一裕
王榆琮
時報出版
2018年8月21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374925
叢書系列:
人與土地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人與土地
分
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少年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
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
內
容
簡
介
面對人口減少、少子化、高齡化等為地方帶來的負面循環,
如何推動「地方創生」讓城鎮再生?
「地方經濟樞紐」如何將地方小鎮改造為經濟獨立的國際都市?
「廣域都市圈」如何協助城鎮成為吸引人才的高附加價值都市區?
受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等人口變化的影響,日本社會在2030年非常有可能面臨許多嚴重的問題,也將使日本陷入負面循環之中,而此循環對日本各地方所造成問題,若不立刻遏止人口減少、20∼39歲女性大幅減少等問題,日本的地方城鎮將會面臨消滅的危機。面對這些攸關未來生存發展的問題,日本政府以「地方創生」、「城鎮、居民、工作與創生」為主題,陸續展開一連串長期規劃及各種綜合面向的都市再造計畫。由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股)公司的首席研究員—神尾文彥和高階專員--松林一裕所合作撰寫的《地方創生2.0》便是針對日本各城鎮正在發生的這些問題,提出他們的觀察比較、案例分享和可行處方。
兩位作者除剖析問題現象外,也介紹野村綜合研究所主張的「地方經濟樞紐(Local Hub)」及「廣域都市圈(Mega Region)」這兩項能有助於重現地方繁榮的概念。希望藉由「地方經濟樞紐」來讓地方成為和世界接軌的城市,以地方的獨特資源帶出足夠的國際競爭力,並且成為能安定賺取外匯(人才、資源)的地方據點都市;「廣域都市圈」的想法則是將國內外各種人才集中到特定城鎮,以提昇生產性為目標,打造出含有極高附加價值的都市區。他們認為當這兩項概念在日本的城市中成形時,地方與大都市之間的關係將會產生極大的變化。雙方城鎮在產生出共存共榮的關係後,若各自以「地方經濟樞紐」、「廣域都市圈」的概念持續深耕國際市場,也將會發展出能讓雙方得以「自立共生」的模式。
他們也認為地方應以各自獨有的經濟DNA,運用當地現有資源來從事「再生」,提出從「由上而下」的地方創生構想和戰略,讓各地方從「競爭」與「自立」的思維中設計出「由下而上」式的制度。進而,創造出能引來富強經濟的「地方經濟樞紐」;同時效法日本京都、濱松、四日市、福山,以及德國的據點都市,讓地方小鎮擁有自立共生型的經濟模式。
《地方創生2.0》是本頗硬的書!也是本很軟的書!書中內容所討論的雖以日本的問題和經驗為主,而且日本和台灣兩國在尺度、國土、產業、社會及治理等各方面也有著差異,但對當下正面臨人口衝擊與地方衰落危機的台灣來說,兩位作者的分析和建議具有相當的啟發性和參考性。
好評推薦
山崎亮(社區設計師、《社區設計》作者)
陳美伶(國發會主委)
曾旭正(國發會副主委)
余宛如(立法委員)
陳登欽(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
何培鈞(小鎮文創負責人)
郭麗津(津和堂執行長)
~~共同推薦
「…我很希望本書在翻譯成中文後,能讓志同道合的臺灣讀者們開始著手地方創生的工作。也希望擁有歷史優勢、能和世界取得聯繫的臺灣中小都市,都能順利轉變為地方經濟樞紐,更要以這種經濟型態迎向新的挑戰。」--山崎亮(社區設計師、《社區設計》作者)
「什麼是『地方創生』? 推動地方創生的『核心』是什麼? 這是大家不斷在心中反覆思考的問題,包括我在內。神尾先生和松林先生的這本書,可以給大家很好的啟發。」--陳美伶(國發會主委)
「…關心地方發展的朋友,不論你是在地方政府、民間團體、或企業,本書絕對不 容錯過!」--曾旭正(國發會副主委)
目
錄
推薦序一 尋找獨特的DNA,在地方生根 陳美伶
推薦序二 共同面對人口失利的年代 曾旭正
推薦序三 期望臺灣的中小都市能和全世界接軌 山崎亮
作者序
前言
?
序章 2030年的地方狀況與地方經濟樞紐的重要性
2030年的地方狀況:因人口減少、少子高齡化所陷入的負面循環
地方與都市都必須力圖改變
地方創生的關鍵在於「地方經濟樞紐」
地方經濟樞紐再生的處方箋
以能夠永續發展的地方創生為目標
?
第一章 亟需打造都市及地方的新範本
1都市與地方相互依存構造的弊害
2地方經濟樞紐和廣域都市圈
打造新國土雛形的重要性
全球協作的舞臺:廣域都市圈
牽動地方圈經濟的地方經濟樞紐
(1)地方經濟樞紐的概念
(2)德國的地方經濟樞紐
案例1 雷根斯堡:與國際企業的產業鏈合作,進而創造地域商機
案例2 愛爾朗根:與國際企業一同進行研究開發、合作,並創造新興產業
案例3 海布隆:有力企業創造出人才輩出的商業合作環境
(3)讓都市充滿活力的必要條件
3重新建構日本的地方經濟樞紐
生產性較高的都市特徵
具有地方經濟樞紐潛力的都市
(1)隨企業決策而被設置複數部門的都市
(2)能在日本及世界誇耀的產業集中都市
日本實現地方經濟樞紐的必要條件
(1)構成地方經濟樞紐的要素
(2)與各種要素聯繫的3種合作模式
4想成為地方經濟樞紐時所需的觀念
運用各種戰略和真正的地方經濟樞紐產生聯繫
(1)評價當地是否具有成為地方經濟樞紐的潛力
(2)將實現地方經濟樞紐的施政集約化
實現地方經濟樞紐需要有中長期的戰略
?
第二章 地方經濟樞紐再生的7項處方箋
1邁向地方經濟樞紐再生
地方經濟樞紐的DNA
地方經濟樞紐再生的關鍵角色
(1)知名製造產業的總公司、研究開發功能
(2)宣傳當地中堅、中小企業品牌的功能
(3)觀光功能
地方經濟樞紐再生的相關團體
2地方經濟樞紐再生的步驟與處方箋
【處方箋1】將大企業召回(回歸國內、回歸地方)
【處方箋2】增加GNT企業
【處方箋3】將再生劇本形象化
【處方箋4】篩選並聚積地域資源,以求差異化
【處方箋5】追求附加價值
【處方箋6】鎖定特定部門,使其獲得提升
【處方箋7】在賺取資金上多下點功夫
3形成地方經濟樞紐再生的課題
編織流傳百年的企業故事
和相關機構進行合作的課題
(1)重新整合大都市圈和地方圈的關係:建構自立共生模式
(2)地方資源管理
(3)培養下一代人才
?
第三章 以永續性為目標的地方創生
1靠產學官金合作重新建構地方創生主體
攻守兼備的地域經營
(1)採取攻勢的經營:增加財富,強化賺錢的能力
(2)採取守勢的經營:維持地域的經濟活動,生活運作
以都市(圈)為對象的地方資源管理
2地方資源管理
攻守和經營雙管齊下
國外以地方資源管理為主體核心的案例
案例1 位於英格蘭的LEPs組織:發揮振興產業、基礎設施戰略的功能
案例2 德國商會:經濟政策的指揮中心
案例3 公共事業公司:設立可以和地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設施公司
案例4 基礎設施聯合企業(洛依納基礎設施集團):企業自行經營公共基礎設施
以複合式經營促進官民合作
從公共事業公司的倒閉探討複合式經營應當解決的問題
從國外案例中所能看出的「攻守」合作、循環的效果
3日本實現地方資源管理的可能性
實現地方資源管理的形象
(1)將經濟團體改變為「創造工作機會」的組織
(2)將公營企業改變為「創造都市基礎」的組織
(3)探討如何才能讓主體擁有「攻守兼備」的實力
地方資源管理的經營手法
(1)隨著地域主體的參與讓地方創生戰略具體化
(2)以PDCA循環讓經營視覺化
(3)培養中長期的下一代人才
如何實現地方資源管理
4結語:讓地方創生永續經營
?
附錄 地方經濟樞紐相關企業列表
參考文獻
?
序
作者序(台灣版)
從2014年度開始日本正式推動各項地方創生政策,到目前2018年度已邁入第四年了。
在這段期間,各地方政府不但擬定實現地方創生的計畫(地方版城鎮、居民、工作創生戰略),也在鼓勵創造工作機會(地方產業革新)、引導人口回流地方、再造新市鎮等方面,積極推動許多值得關注的政策(事業)。雖然地方創生的相關政策目前都處於起步時期,但日後有望逐漸顯現出各種成果。從最近的態勢來看,雖然仍無法阻止人口不斷遷入東京圈的情形,但以東京、名古屋、大阪、福岡、各地方郊區、沖繩地方的離島、觀光都市為中心,於2015年∼2017年間開始產生出人口穩定增加的基調。
尤其為了達成在2060年內幫國家創立繁榮社會(不讓人口小於一億人,並且讓經濟持續成長)的目標,本書所提倡的構築自立型經濟據點(地方經濟樞紐)戰略將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另一方面,台灣目前也和日本一樣,即將陷入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危機,人口估計會在2024年時降至原來2374萬人的標準之下。此外,65歲的人口比例在2015年時約為12%,預測中指出在2050年時將會升至36%。與日本相較(2015年26.6%、2050年37%),台灣的環境可說是陷入十分嚴重的人口危機。而且還有人口、經濟等資源,明顯過度往台北都市圈集中的問題。目前台北大都市圈(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的人口佔了台灣總人口的三成,和境內所有都市的人口相比也未曾拉近彼此的差距。因此,為了矯正各項資源大幅流入都市圈的狀況,台灣各地方有必要構築出能和國際市場接軌的「地方經濟樞紐」。
台灣的地方城鎮若要構築為「地方經濟樞紐」,首先就要配合據點都市各自的特性,在作為研究開發據點的同時要活用觀光資源,藉此強化經濟上的向心力。如此一來,當地方有足夠實力支援大企業來到當地設置據點,進而培育當地企業發展後,就能以這種運行機制作為骨幹,創造出一座不折不扣的「新興企業城鎮」。
2018年5月時,台灣行政院設立地方創生會報(由行政院長親自招集),政府也在同一時期開始檢討相關政策的實行事宜。雖然台灣未來必須針對國土、都市、人口、財政構造等特性來擬定地方創生對策,但整個計畫若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台灣如何在境內打造出國際級的都市核心,將會是最重要的政策課題。本書希望在台灣境內環境、都市特性的基礎上,能為台灣的地方經濟樞紐政策貢獻一份心力,同時也期許台灣各地方城鎮都能構築出自立共生型都市的經濟體制。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