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離散邊緣──鍾芭拉希利套書(另一種語言+醫生的翻譯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3302430258
鍾芭.拉希莉
李之年,吳美真
天培
2018年8月30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4713302430258
  • 叢書系列:閱世界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閱世界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另一種語言》

      以另一種語言寫作,象徵著動手拆毀一切,象徵著從零開始。

      它來自虛無,每個句子都看似無中生有。



      「這是一本旅遊之書,不算是地景遊記,反倒像是心路遊記。講述離鄉背井的歷程、迷失的狀態、探索的心路。講述一段時而刺激、時而累人的旅程。這是段荒謬的旅程,畢竟,旅人從未抵達她的目的地。



      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充滿了隱喻。講述尋覓、成功、不斷吃敗仗的點滴。講述童年與成年,講述一段演化、或應?是革命的進程。這是一本關於愛與痛苦的書。講述新的獨立,還有同時出現的新依賴。講述協力合作,也講述孤獨境界。



      我認為這本書既優柔,同時也很大膽。是既私密又公開的文本。一方面,它是萌生自我其他著作。主題終究沒變過:身分認同、疏離、歸屬。但包裝與內容、身體與靈魂,全變了樣。」



      《醫生的翻譯員》

      《醫生的翻譯員》共收錄普立茲文學獎得主鍾芭.拉希莉的九篇短篇小說。其中同名篇章<醫生的翻譯員>除了榮獲二○○○年普立茲獎、海明威小說獎、紐約客小說新人獎等大獎,也獲得歐亨利獎及最佳美國短篇小說獎。



      鍾芭.拉希莉善於捕捉平凡中的深刻,轉化為筆下簡單乾淨的文字,訴說最動人的故事。例如首篇<一件暫時的事>讓已經失愛的夫婦,在無光的晚餐中,反而能真誠的面對彼此;<醫生的翻譯員>描繪妻子百轉千迴的心事,而丈夫卻一概未覺,兩人漸行漸遠的必然;<皮札達先生來晚餐>則從孩童眼中看著大人對於家鄉的渴望。其他篇章或者在故事中突顯印度文化的瑰麗或腐朽;或者從異鄉人的失落感擴及現代人的孤寂,充滿美麗的異國情調,引發每個人內心深處對心靈原鄉的嚮往。



    本書特色



      ★鍾芭.拉希莉首部作品,普立茲文學獎得獎作。

      ★書名同名短篇〈醫生的翻譯員〉,同時也獲得歐亨利獎(O.Henry Adward)、最佳美國短篇小說獎(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二○○○年普立茲獎和《紐約客》小說新人獎、海明威獎。

      ★《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十大好書榜《醫生的翻譯員》入選二○○一年翻譯類好書榜

      ★郭強生(作家)、邱錦榮(台大外文系教授)、酪梨壽司(部落客)推薦《醫生的翻譯員》

      ★張亦絢(作家)、阿潑(文字工作者)、陳思宏(作家)、陳榮彬(台大翻譯學程助理教授、譯者)感動推薦《另一種語言》





    各方讚譽



      在這九篇故事中,拉希莉小心翼翼的輕探,但她的觀察卻非常精準,並且未受懷舊影響故事中的苦甜參半。

      ──《出版者週刊》



      《醫生的翻譯員》是印度裔美籍作家鍾芭.拉希莉獲得普立茲獎的短篇小說集。集子中收錄九個短篇小說,就文學技巧而言,它們最大的特色在於:反璞歸真,手法近乎平淡,沒有運用任何繁複艱澀的文學技巧。小說回復它的原初面貌:說故事,把故事說得動人、親切、誠懇,卻不流於煽情。

      ──台大外文系教授? 邱錦榮



      ?? ?拉希莉的新作品展現了她極高的天賦。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對任何一位學習並且嘗試運用陌生語言的人來說,《另一種語言》彷彿是知己,寫出那些泅泳的感受;對那些已無法順暢使用母語、迷失在某種主流�霸權語言裡的族群而言,《另一種語言》也道出了他們的迷失與掙扎。至少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學習各種外國語言,總是充滿各種碎唸,同時深怕母語(台語)從自己身上流失。



      世人習慣以語言畫出國族邊界,卻不知人類既是被動受語言框定,也能主動在某種語言中找到居所。認同、流離與文化語言的關係,一向是社會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語言與存有更是哲學的命題。這本由南亞裔美國作家以義大利語書寫而成的散文,以文學的方式實踐並拆解那些複雜的理論,而這或許就是「語言」的魅力。

      ——阿潑(文字工作者)



      《另一種語言》讓我熱淚盈眶到時時擦眼鏡:太美了!真摯永遠是文學最困難的領域,不只需要有感情,更要有素材與技巧,《另一種語言》是三者兼備的鑽石之書。拉希莉有卡夫卡般的冷眼,表現起來不無徐四金般的小劇風。這既是對癡情最不狂亂的剖析,也是對苦痛絕不走音的歌唱──義大利語、孟加拉語與英語──她似周旋的戀人,如何追求這一位?為何拋棄這一位?懸疑、迷人、充滿愛的哲理;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政治細緻,感人肺腑。

      ——張亦絢(作家)



    媒體讚譽



      賞心悅目……最為獨特的自傳。義大利這個國家長達好幾世紀沒有統一的語言,難怪像鍾芭.拉希莉這樣極具聲望的作家會受它啟發,以流亡的概念鋪陳她的散文……《另一種語言》以不同的文風呈現同一位的作家──以一種新的筆調。

      ──《紐約時報書評》



      精彩動人……在這部書名取得十分貼切的回憶錄中,這名普立茲獎得主小說家記述了她努力學習義語、書寫義語的經歷……對拉希莉來說,義大利文是她的第三語──她母親?孟加拉語──她講述了為何自己受義語吸引、習語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為了寫作移居羅馬的經歷……雖然書中也提及單字、文法、發音,拉希莉卻對和義語打交道如何影響她的寫作和身分認同更有興趣。她的回憶錄也充滿了對寫作和語言的評論,句句令人難忘。「我為何而寫?」她問道。「為了探究存在的奧祕。為了親近我身外的一切。」作者坦率自謙地記述了在文字間找尋自我的歷程,十分感人。

      ──《柯克斯評論》



      在這部初試啼聲的袖珍抒情散文集中,普立茲獎得主拉希莉描述她對義大利語的迷戀與進展。有別於也以外語書寫的山謬.貝克特和拉迪米.納博科夫,拉希莉並未直接投身小說。雖然書中亦有短篇故事,但作者的要旨首在訴說自身的故事,她細膩地描述學習語言的經歷……她出乎意料的變形記引人入勝,極富洞察力,讓人見識到語言使人脫胎換骨的力量。

      ──《出版者週刊》



      堅定而強烈。

      ──《O,歐普拉雜誌》



      優雅......極為真誠、抒情、純粹的感性......是我曾讀過的生命寫作中,最使人浮想聯翩、不矯揉做作、敏銳的作品。

      ──《華盛頓郵報》



      在鍾芭.拉希莉筆下的散文與故事,不僅有寫作者難以衡量的洞見,更是自我存在的不證自明。

      ──《舊金山紀事報》



      成熟之作……拉希莉不負語言大師之名。

      ──《泰晤士報》



      讀來心曠神怡。《另一種語言》洋溢著變形的狂喜;開卷便有沉浸無涯學海的美麗心靈陪伴。

      ──《洛杉磯時報》



      《另一種語言》異常直率,抒情卻不多愁善感,平淡自若地記述了與一個語言的愛戀,如同奧維德談情說愛的《愛經》……拉希莉毫不害臊地丟出惱人的大哉問,並逐一解答……她的回憶錄細膩描繪換語遊記,堪媲美安東尼.杜爾的《羅馬四季》……」

      ──霍華.諾曼,《華盛頓郵報》


     





    《另一種語言》



    作者註



    橫渡彼岸

    字典

    一見鍾情

    流亡

    對話

    一刀兩斷

    字典伴讀

    蒐字集詞

    日記

    故事

    換衣記

    脆弱的避難所

    永不可及

    威尼斯

    未完成式

    毛頭小子

    二度流亡



    三角形

    變形記

    探入深幽

    鷹架

    微光

    後記



    致謝



    《醫生的翻譯員》



    鄉愁的消逝(導讀)郭強生1

    一件暫時的事

    皮札達先生來晚餐

    醫生的翻譯員

      (獲歐亨利小說獎及最佳美國短篇小說獎)

    一個真正的「都爾旺」

    性 感1

    賽恩太太的公寓

    受到福佑的家

    祕 方

    第三暨最後一個大陸

    ?





    導讀



    鄉愁的消逝



    郭強生




      即使你對政治或第三世界毫不關心,對文學理論後殖民文化分析一無所知,鍾芭•拉希莉這本榮獲美國文學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短篇小說集仍是引領你進入文學欣賞門檻的最佳選擇。有些「重量級」的文學作品,非得一籮筐的術語才能把它的好處說個清楚,但對於《醫生的翻譯員》我寧願捨棄我學說式的讀法。譬如回溯到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討論「印度」在西方文學中的隱喻功能(metaphor)。或者我也可從二○○○年美國兩項文學大獎皆由亞裔移民雙語作家包辦,提出族裔政治與文化認同的觀察報告。另外更明顯可作的文章便是集子中的女性角色們不是許配為婚便是作人情婦。印度文化中的父權陰影怎麼了得!然而時下小說除上述之外還能給予讀者更多難得、冠冕堂皇的題目,我想還是留給一些我不得不找話說的作品吧。我最想討論的,其實也是最根本,卻在近幾年最不受重視的觀點,那就是──小說應該怎麼寫???? ?



      整個八○年代在後現代、後結構風潮狂飆下,小說這個文類幾乎已到了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的化境,各類實驗性小說紛紛出籠,一片大鳴大放好氣象。村聲雜誌(Village Voice)在千禧之初曾特別策劃專題,討論新世紀的小說走勢。任碧蓮(Gish Jen)這位唯一被厄普戴克(John Updike)選入《美國世紀最佳短篇小說》的華裔小說家發表了以下的意見:「美國作家多年來一貫追求的是求新求變強調獨特風格的路線,反應美國文化中個人主義的特色。但是近年來一些嶄露頭角的新作,尤其是移民文學,它們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對大師、名著的嚮往。在這些作家的作品中,你可以聽見他們彷彿在說﹃我也想這樣寫寫看!﹄」



      然而我以為,將哈金、鍾芭•拉希莉……這幾位文壇新貴的作品貼上「傳統」的標籤,列入大師模擬(mimesis)派別並不完全妥當。哈金來自中國,改以英語創作小說,收穫豐碩。拉希莉這位印度新移民的後裔,專寫印裔在美國的鄉愁及憧憬,處女作一鳴驚人。他二人還是波士頓大學(BU)創作研究所的同班同學。哈金以《等待》一書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拉希莉這本《醫生的翻譯員》除了普立茲獎外,在二○○○年同時拿下了海明威小說獎及紐約客小說新人獎。為什麼他們在同儕眼中技巧稱不上創新的作品,能讓書評及評審委員驚豔???? ?



      讀完拉希莉這本小說集後,這個問題的答案至少對我個人來說可以說十分清晰了。作家要具備天份,而天份不光在遣辭用句的造詣上,更重要的是對人情世故的體會,有過人一等的細膩真誠。拉希莉及其他非盎格魯薩克遜英語系小說家由於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對社會觀察及人與人之間衝突矛盾的描繪,都直接關係自身的信仰認同,題材的本身輻射面即已十分寬廣,不必再用結構奇巧或語言創作來增加「深度」。拉希莉最難能可貴之處是將抽象的殖民文化論戰,或看似陳舊的異鄉情緒落實,並賦與新義。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無非是考驗小說家說故事的本領。與其說拉希莉是復古,或是模擬大師,不妨說是她肯定了小說中的幾樣基本元素:佈局(plot)、觀點(point of view)、人物(character)及題旨(theme),以下我便以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賽恩太太的公寓〉為例,剖析作者如何善用並發揮這幾項小說要領。



      一、觀點  這篇故事以小男孩艾略特的觀點作主軸,從他眼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印度太太生活的點點滴滴。賽恩太太追隨在大學數學系任教的丈夫移民美國,為貼補家用在佈告欄上貼出廣告願意擔任課後保母。艾略特這個典型美國現代社會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小男孩便這樣一腳踏進了這個生活習慣迥然不同的印度家庭裡。他看到了賽恩太太的不快樂和失落感,卻也同時看到了他的世界,他的社會對賽恩太太這樣的新移民的態度,但是巧妙的是,在艾略特的注視下,賽恩太太對美國生活(如單親家庭)及文化(如絕對自我及隱私)的觀點也同時浮現,交插成為雙向式的觀照。



      二、佈局  故事中必然要有事件,這個故事中有兩件事情緊緊抓住讀者的注意力,一主一副,卻又互成因果。主要事件是賽恩太太要考駕照,副線是賽恩太太在魚市場訂購的新鮮生魚如何取回。不諳駕駛的賽恩太太先是要求丈夫每天在教書空檔來回奔波,之後又自謀出路不成。駕照問題與取魚在故事終了匯成一線,令讀者不得不驚訝拉希莉在整個故事佈局上的細緻與自然。



      三、人物  小說中最難處理不是主要角色而是其他陪襯性的次要人物。拉希莉除了成功塑造了賽恩太太這個令人同情的角色外,對於艾略特的母親,賽恩先生,甚至魚市老闆都能要言不繁,幾個細節便讓這些背景人物躍然紙上。沒有了這些配角的畫龍點睛功能,整個故事的真實感勢必大打折扣。



      四、題旨  失落與錯置,寂寞與懷鄉是這篇故事的表面主題。相較於許多移民文學掉入了感傷濫調,賽恩太太的故事卻有深一層的主題  關於成長。這又教讀者到了結尾不得不會心讚歎,為何選用艾略特做為敘述的觀點。艾略特最後成了鑰匙兒童,他即將面對的是美國強調獨立,卻也充滿疏離的成人世界。究竟賽恩太太是艾略特的保母,還是艾略特在照顧賽恩太太?賽恩太太與艾略特的未來同樣充滿挑戰和未知。這二人的命運就這樣短暫的交會,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像是與自己的故鄉漸行漸遠。不耽溺於鄉愁,不重複刻板文化印象,在淡淡的哀傷中總隱藏了生命的契機是拉希莉這本集子的精髓。如果說她對傳統寫實小說還有某種鄉愁式的嚮往,她也以這部作品證明了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沒有人能夠背棄忽視。在她靈動的文筆帶領下,讀者也都有了回家的感覺……。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其 他 著 作
    1. 醫生的翻譯員(增訂新版)
    2. 另一種語言
    3. 低地的風信子
    4. 同名之人The Names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