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81766
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
衛城出版
2018年9月1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681766
  • 叢書系列:島嶼新書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島嶼新書


  •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報導者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完整而深入的圖文集結



      **臺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專文導讀

      **收錄2018臺灣新聞攝影大獎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完整版本



      「這些邊緣少年需要的不是可憐和同情。請記得,他們的廢墟與我們的花園實是結構不平等下的一體兩面……他們需要的是『重新與社會和社群連結』。」──臺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本書導讀者



      他們還不滿十八歲,就要背著噴農藥的桶子謀生計,田壟間看似浪漫的雲霧其實是帶著毒性的氣體,用來吃飽的每一分錢,都是抵押自己健康換來的;



      他們因家庭失能,被安置在少福機構,卻在不意間成為被其他院生性掠奪的對象;



      他們為了幫家裡多攢一點錢,遠走異鄉,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分子,不但被強制洗腦,人身自由也完全被剝奪;



      她們被母親的同居男友強暴,為了脫離原生家庭,早早就離家另組家庭,期待獲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舊脆弱,童年時的創傷,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輪迴複製……



      許許多多的「他們」,各種各樣不該由年輕孩子面對的境遇;他們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是生活在殘破人生之中的廢墟少年。他們有高比例會成為中輟生,學校的主流教育思維縱使看見他們的困境,也幾乎無能回應;社工與社福單位長期的人力與資源缺乏,讓孩子們在多數時候還是獨自抵禦現實的碾壓。



      透過影像與文字,《報導者》記者群在全國深入採訪了多名在高風險家庭中長大的少年,希望帶著讀者從少年的視角,近距離看見他們在困頓之中如何努力生活。除了拋出疑問,這一系列報導試圖探究問題的結構根源:臺灣的高風險家庭形成的原因;在並非沒有相關法令的保護下,為何這群孩子仍會被目前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層層漏接;他們為何會成為勞動市場中被剝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組織吸納?同時也透過香港、南韓與本土的不同案例,試圖為這些孩子,找尋出更有力量的未來之路。



    本書特色



      #點線面報導的最佳範例:在新聞媒體貶值的時代,記者還可以做什麼?

      「廢墟少年」是這幾年來難得一見、針對臺灣家庭失能以及高風險家庭所導致的青少年流離狀態的深度報導,透過真切的生命故事拼貼出臺灣社會最動態的變化。報導者以深度專題的規畫,凸顯時代仍需要新聞的探照燈,把散落在角落,分屬不同領域的問題,代替大眾以新聞的角度追蹤出來。一個必須自己長大的孩子,他身上有著家庭破碎與安置、學業中輟、童工的職業風險、犯罪等問題,原本這些問題會分別由內政部社家署、教育部、勞動部與警政署負責,但透過報導,我們可以理解到它們彼此之間如何環環相扣,必須被放在一起思索,社會問題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具生命力的少年群像

      報導者所採訪的無數少年案例,呈現他們從底層而生的生命力,以深度訪談呈現他們遭遇的困境,也呈現他們的勇氣與努力,令人動容的往往都是他們必須有超齡的成熟,卻還是有著少年的純真,這些在成長中不得不落入「失敗者」角色的人,同樣有自己的夢想,不是傳統的關懷少年的敘事,更立體地看見他們的人性與欲望。這是少有的,讓這些少年大量現身說法的文本。他們可能在鄉下、在工廠、在安置機構、在監獄或甚至在海外做詐騙。



      #如何援救?從國內到國外

      本書從多角度分析廢墟少年流離狀態的成因,也觸及機構安置、社福支援系統、法令問題的討論,到底有哪些政策方案有效用,哪些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除了臺灣的政策執行、社會團體努力的例子,報導者也拉進韓國與香港的例子,看到不同國家對青少年問題的援救與預防,這也是本書最具希望之處,面對絕望的生命,不只是要誘發同理心,而是要召喚真正的行動力,從國家到社會都能更有想像力且意識到思維上的限制,重新面對這些令人哀嘆的暗影。



      #推進社會理解的更新

      有問題的家庭,中輟生,必須自食其力的少年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但我們也會發現,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脈絡,每一個社會都有不同的成因,屬於臺灣當代近二十年的社會問題背景是什麼,需要更多報導與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以本書來說,我們將會理解到,城鄉與階級問題在當代還必須加進跨國婚姻,以及全球化造成底層男性陷入失業循環,導致更多單親爸爸無力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些家庭困境的根源都已經與過去不同。此外,在實驗教育已經合法的情況下,教育如何援引更多可能性引導失學的少年,早已超出過去的矯正想法與強制上學的做法,有更多創意面對不同需求的少年,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他會有的美。

    ?


     





    【導讀】他們的廢墟、我們的花園:結構不平等所導致的社會歧異? ☉藍佩嘉

    【前言】看見被拋入廢墟的少年

    ?

    PART? 1 家庭的流轉與階級的禁棝

    1.1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少年們?

    【圖文輯】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

    1.2後來的土豆呢——難解的臺灣童工困境

    1.3瓦解的父權——臺灣低社經、藍領、單爸的悲歌

    ?

    PART? 2 體制的背叛與救贖

    2.1在孩子墜落前——掙扎中的補救教學與中介教育

    2.2遮掩的傷口——安置機構裡被性侵的少年們

    2.3社工與他的脆弱家庭們——如何合力送孩子回安全的家

    2.4 過度傾斜的機構安置——為什麼幫失家兒找家這麼難?

    2.5【個案】原來我也可以想像未來——育幼院童陳旺德的成長之路

    ?

    PART? 3 推命運的大石

    3.1 江湖裡的少年兄——哪裡可棲身,就在哪裡生根

    3.2離院之後,一個人的戰鬥

    3.3【個案】為了賺錢,我到多明尼加做詐騙

    ?

    PART? 4衝出創新之路

    4.1社工要比黑社會更有吸引力——香港外展服務,主動在街頭接回每個少年

    4.2讓中輟生自己決定學什麼——南韓Haja Center為年輕人開創出專屬的自治區

    4.3給脫隊生家的溫暖——結合教育與社福系統的臺灣飛夢林

    ?

    【結語】看見廢墟少年之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