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上學去

上學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1762
莊世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年9月28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0851762
  • 叢書系列:大視野
  • 規格:精裝 / 48頁 / 25 x 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視野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圖畫書 > 知識繪本











      洪詠善(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隨著書中的時間細流,走進過去的生活與文化空間,喚起每個人心中難忘的小學時光,串起世代間共同的童年記憶與情感。親子共讀的好書,衷心推薦。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專家推薦



      臺史博館長 王長華

      臺灣原創圖畫書推廣人 王怡鳳

      電影《幸福路上》導演 宋欣穎

      新北市社會科輔導團光華國小校長 林惠珍

      國教院中心主任 洪詠善

      臺北市社會科輔導團萬興國小校長 郭惠琳

      繪本國寶 曹俊彥

      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游珮芸

      臺師大講師暨臺灣閱讀協會理事 葉嘉青

      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蔣竹山

      (順序依姓氏筆畫排列)



      *適讀年齡:國小低年級以上

    ?


     









    文字創作感想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小學」應該是人生中,讀得最久的一間學校。我很幸運,一直非常喜歡上學,尤其是小學時,真希望一年 365 天,天天都能上學去。學校裡有愛我的老師,最要好的朋友,還有圖書館裡有趣的書,「上學去」對我充滿了吸引力。



      隨著年歲增長,我漸漸發現,上學這件事,並不是人人都喜歡,理由當然有千百種,而我真是幸運。直到我成為母親,我的孩子問我:「為什麼小孩要上學?」是啊!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孩子可以學習的管道何其多,為什麼孩子需要到學校去呢?



      這個問題,成為一顆埋在我心底的種子,每當我四處去講故事,面對不同的小朋友時,問題就會從心底浮現,讓我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希望找到答案。



      因為時代的變遷,不同世代的校園生活也不相同,因為環境殊異,每個孩子的求學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閱讀史料、進行訪談中,卻發現在時光的流變裡,仍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牽引著孩子走向學校,這就是學校為什麼存在的原因。



    繪者創作感想



      記得一開始,我們拜訪了有著一百二十二年歷史的老松國小,那天進到了校園裡,藉著保存良好的建物,很快的,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時光在其間流轉的氛圍,林校長熱情的陪著我們一行人,細心的解說著過往的種種,尤其是看到了操場旁的大象溜滑梯,霸氣的八個滑道,不難想像當時全世界最多小學生的光景。



      創作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密集的開會討論,到資料的收集,然後進入草圖的繪製和最後衝刺的完稿。每個階段都讓人不自主的掉進回憶的漩渦,而且不只是自己的回憶,還包含了阿嬤那個時代的回憶,還有現在小姪子生活的紀錄。然而有趣的是,我發現雖然硬體上的改變很明顯,但又感覺到小學教育的某些功能,依舊延續著。



      我喜歡這樣的創作,可以讓讀者去感受並觀察到,身處時間洪流的我們,也許無法改變時代巨輪的轉動,但藉由本書的梳理,或許能夠試著去思考,有什麼事物,是值得保留下來並永續傳承的。



      當然,也可以拿著這本書,和家中的父母和阿公阿嬤聊聊他們那年代上學的模樣。一定很有趣!



    專家導讀



    創意架起的時空走廊�曹俊彥老師




      這是一個很棒的構想,從小朋友的角度來說臺灣近代的歷史!而且將內容限縮在大約七十年左右,與小學生相關連的兒童文化。這段期間,臺灣的國民教育逐漸普及,它的變化因應著時局的變遷,反映著經濟的疲振。更展現了這塊土地的人們勤奮、樂觀、努力向上的精神。更有一些歷史課本不會談或談不到的庶民觀點,會在這兒展現。



      對小讀者來說,七十年左右的古早,是一個可以摸得到的,真實感十足的歷史。對年長的長輩而言,不論是圖畫的一小角,或文中的一個短句,都能勾起鮮活的記憶片段。



      在親子共讀,或三代共讀時,小孩子對阿公阿嬤或爸爸媽媽那個時代的探索、想像與好奇能得到滿足。長輩們則將發現,在共讀中有更多的話題可以與孫兒輩共享。



      共讀這樣的繪本像往日,說故事、談往事,充滿濃郁家庭溫馨的口傳活動。這個創意十足的編輯構想,以三本書來呈現:《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



      臺灣是四面臨海又多高山的島國,可是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平原地區,山區和離島的小朋友也都有上學!《上學去》一開始的兩個跨頁,先秀出偏鄉地區的小朋友每天上學的特殊畫面,相當有意思,頗有吸引閱讀的功能。接著,以祖孫三代都就讀同一個學校,並且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學,作為故事的主軸,談到「嬰兒潮」、「少子化」、「社區中心」和「常青班」等很特別的歷史回顧。《上學去》亦涵蓋了學校生活中一些過去才有的行事,如晨間檢查、騎馬打仗和捉頭蝨等等,也都在輕鬆自在的筆下生動活潑的呈現出來。畫家巧妙的在前後蝴蝶頁以學用品和課本的不同,呈現出更多時間推移的痕跡。故事的場景雖是設定在萬華的老松國小,隨著時代的演進,周邊的市容和建物也都在變化著,其實展現了整個臺灣的時代變遷,畫家作畫時,為了呈現大家都記憶猶新的事物,特別用心的找了許多參考資料,真的很不簡單。



      為了要呈現歷史在學校演進的痕跡。作者巧妙的運用「童話」和「報導」妙筆,將它們陳述出來。讀來不只有趣,更有歷歷在目的感覺。而畫家為了圖畫更加生動,更是具體走訪作者描述的那些地方,從古早留下的一些「局部」慢慢的建構出接近當時的樣貌。在作家和畫家的共同努力下,許多文字沒有出現的細節,在圖畫裡等待老讀者和小讀者去發現,勾引出更多連作者和畫家都沒想過的,時光中流失的往事。



      以前的人都說勤有益,戲無功,主張人要一直拚命工作。現在的人知道休閒的重要,更知道在遊戲中學習的道理。但這些,其實小朋友老早就知道了。所以放學後,最想做的事就是「玩」。可是時代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有些人有時間玩,有些人放學了還得忙家裡的事。現在的小孩大都會有一些玩具,但是也曾經有大人沒有能力,或沒有心思買玩具給小孩。可是,愛玩是天性,孩子們在那種時代怎麼解決玩具的問題?就是自己動手做,或尋找代用品。那些有趣的事物,在《放學後》可以找到。玩具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流行。從每個時代常見的玩具可以推測那個時代的經濟、教育,甚至於國際間交流的狀況。作者和繪者將《放學後》設計成童話趣味的遊戲書,由魔法黑貓帶入時光廊道,進入不同時代的同一個空間。以觀察、尋找的遊戲,在圖畫裡搜索那個時代中具代表性的遊戲、玩具和故事中的人物,挑戰成功就進入下一個十年,繼續接受挑戰,直到現代,並在懷舊小舖,再次欣賞前面幾個世代出現過的老東西,珍惜在這塊土地的歷史中曾經有過的點點滴滴。



      小學生活中,除了上學和放學後的生活,放假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你可想過,為什麼要放假嗎?除了寒假、暑假,還有重要節日和每周的周休二日!《放假了》除了介紹不同時期,不同的假日生活,還和大家一起探討休假的意義,介紹各式各樣假日的生活安排。本書以充滿休假氣氛,輕鬆幽默的文筆,搭配活潑而且溫馨細膩的圖畫,共同營造出十足的休假氣氛。關於放假的實質意義,並沒有霸道的在文字中「定」出,而是含蓄溫柔的藏在描繪庶民生活的圖畫細節裡,任由讀者自由摘取,個別敲定。這是文圖相互搭配的巧妙演出。



      更有趣的是,這本書的圖畫裡,藏著許多聲響。例如:菜市場的叫賣聲、日頭照屁股時還聽得到的打呼聲、看書時笑出來的咯咯聲、廟裡傳出來的鐘響聲、焢窯裡枯枝點燃嗶嗶啵啵的聲音、海浪拍打沙岸的聲音、開汽水的啵一聲(這一聲最好聽!)、阿嬤踩縫紉機的聲音、爸爸載著我們發動機車的聲音、大象高舉長鼻子的雄壯叫聲,野臺戲的熱鬧和胡琴的悠揚……,好多好多,都是勾起童年回憶的妙音。



      這三本書都是以較費工夫的「中景」來表現。「中景」和「特寫」及「遠景」不同的是,圖畫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能自成焦點,如同在低空俯視大地,對地面的每一個人物、角色和物件,都需要描繪到一定程度的清楚,以便讀者在畫面上自由的瀏覽,細細的閱讀,所以畫家需要以相當的功力、耐力和毅力來完成它,從搜尋圖像資料,經營整體構成,繪製草圖,一直到繪圖完成,全部過程都全神貫注的照顧到每一個細節與焦點,並設計這些焦點間的關聯性。



      從整理策畫到每一本內容經營及畫面布局,我看到了創意的累積,與資訊的堆疊。了解撰寫、繪圖,以及編輯的用心,閱讀時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與體會。



    重現共同生活記憶�臺史博館長 王長華



      這是一系列具有時間縱深性、適合讓祖孫多代人共讀、讓人感動的繪本。



      我慢慢地讀、細細地品嘗著這三本書細緻的畫筆與文字所鋪陳的故事,看見書中的阿公回憶小時候因為沒有戴帽子被罰站、用撕了一半的衛生紙來應付晨間檢查,以及開學收到新課本時,忍不住貪聞著新書油墨香的情節……儘管都五十年過去了,這些仍是許多人共有的生活記憶。這套書完整重現了這些歷歷在目的情景。



      這系列繪本描述的是自1950年代開始,每一代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上學、放學與放假的日常生活,書中時常出現有溫度且慧黠讓人驚豔的情節,同時又要能呼應平凡大眾的生活史記憶,書末的附錄則可見出作者們研究底氣下得足的張本。



      在這三本書之間跨越與交織對應穿插地讀著,是個幾乎時時嘴角不自覺地保持著上揚弧度的愉快閱讀過程,分享共同文化記憶的同時,我想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可以開始來創作自己版本的上學去、放學後與放假了的歷史繪本,豐富世代的發聲、存留與見證。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