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久工淬鍊:桃園客家百工百業輯錄

久工淬鍊:桃園客家百工百業輯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12775
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商訊
2018年10月16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5812775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人類學











      桃園客家百工百業的達人輯錄,本書選定九大行業-竹編、製香、打鐵、客家米食、茶葉、木作獅頭、客家八音、服飾縫紉、竹製家具,闡述其發展及歷史沿革,並專訪該行業的資深達人,將其專業及奮鬥歷程詳述,一覽本書,對客家百工百業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推薦

    02久工視野 客家工藝永流傳

    ?

    本書導讀

    04該怎麼收,先怎麼栽

    ?

    12竹編工藝

    20古稀之年致天工──龍潭竹編藝師劉雲全

    30福字簸箕製作流程

    ?

    32製香工藝

    40傳承中玩出新火花──冠德香舖林慶宇

    44百年品質 始終如一──龍潭「香長」劉晉煒

    50香的製作流程圖

    ?

    52打鐵工藝

    60鍛火爍金──打鐵產業接班人彭政銘

    70傳統打鐵工藝流程圖

    ?

    72客家米食2

    80多元變化的米食──櫻饌坊廖久櫻

    90傳統米篩目製作流程

    ?

    92茶葉產業

    100茶湯值千金──長生茶廠林文經家族

    110傳統東方美人茶的製作流程圖

    ?

    112木作獅頭

    120獅頭武揚威──平鎮客家獅團劉文珍

    130木作獅頭製作流程圖

    ?

    132客家八音

    139八音響徹客家庄──和成八音袁明瑛

    150客家八音樂器介紹

    ?

    152服飾裁縫

    160穿她做的衣服會上癮──裁縫達人鄭桂崇

    170服裝製作流程

    ?

    172竹製家具

    180國寶級竹管工藝師──楊梅富岡戴阿爐

    190竹椅製作流程

    ?





    推薦序



    久工心視野 客家工藝永流傳




      早年客庄物資匱乏,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具和農具,例如凳子、竹袋、草鞋、竹簍、竹籃、畚箕和童玩等,皆利用隨處可見的竹子、稻草編織而成,因此家家戶戶大多擅於自製器具。



      不過科技日新月異,機器化產品出現,這些手作的傳統技藝逐漸面臨市場萎縮、後繼無人的困境。時代的轉變,也導致下一代的生活習慣及步調與傳統工藝器物已因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而有相當距離。客家傳統工藝奠基於客家族群在地生活經驗的活化,例如包含祭祀使用的工藝、器具、農作或是中壢的打鐵工藝等等,即使從工藝發展到文創產業之間,仍有漫長的路等待披荊斬棘,找出桃園的在地特色,傳習客家傳統工藝,仍應是優先守護的價值。



      為此,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特別出版「客家百工百業輯錄」,尋覓傳統客家技藝達人,透過出版計畫,留下達人的生命故事與習藝過程,藉此找回客家人的共同記憶,呈現桃園客家的百工之美,進而從常民生活元素中汲取創意,為客家文化產業注入活水,讓百工精神不僅因圖片、文字等形式獲得保存,更進一步帶動客家文藝復興及客庄產業振興,也讓客家工藝永續流傳。



      在採訪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現客家傳統工藝雖隨著時代進步等因素而逐漸式微,但富含客家文化要素的地方工藝產品,仍喜見許多創意,等待後生持續發揚。書中蒐羅桃園在地客家百工百業,包含竹編工藝、製香工藝、打鐵工藝、客家米食、茶葉產業、木作獅頭、客家八音、服飾裁縫、竹製家具等工藝,不但以工藝產業的發展脈絡為經緯,更讓達人們的敘述和分享,帶領讀者們深入了解桃園百工百業的內涵,認識客家工藝特色,感受過往傳統技藝背後蘊藏的生活智慧。



      工藝,就是生活中使用的製品,經過藝術化的工藝,最後仍須為生活所用;而和工藝結合的產業,影響著世世代代的我們,久工淬鍊的結晶,延續著先民記憶的連結,也是後生的我們,為文化創新與傳接繼承的使命之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