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序
滿載山林記憶的長河
從日治末期的太魯閣大山事業地,到光復初期的太魯閣林場,乃至1960年林政林產一元化政策下的嵐山工作站,直到1986年結束直營伐木,這段時間以來太魯閣的鬱鬱森林滋養了風雨飄搖年代的臺灣,餵養了一、兩代伐木人,累積了悠長的山林記憶。
太魯閣林場介於海拔2,000至3,600公尺,包括研海事業區及木瓜山事業區的北半部,即奇萊東稜以南、木瓜溪以北的茂密森林,奇萊北峰、太魯閣大山、立霧主山、帕托魯山、大檜山、夫婦山、七腳川山、嵐山等名山崢嶸其間。日本當局於1921年至1923年間進行木瓜山事業地森林作業計畫調查,發現木瓜山事業區的針葉林蘊藏量名列前茅。歷經二戰的動盪後於1960年設立的嵐山工作站,所經營的就是木瓜溪北岸廣袤豐美的森林。
嵐山工作站的運材系統從奇萊平野西緣朝西北深入中央山脈,運材鐵道太魯閣主線則直抵立霧主山南麓與帕托魯山西麓之間,長達23公里餘,另外還有夫婦山、立霧溪、研海……等支線,蜿蜒起伏於榮山與帕托魯山稜線西側的山坡。這些深山鐵道以及連接鐵道的索道不但是太魯閣林業的血脈,也是伐木人生命所繫之處,來來去去的伐木人不計其數,森林裡的樹木一天少於一天,記憶卻一日長於一日,喜悲交集,有的仍然清晰,有的宛如被莽野草葉淹沒的機關車頭。
繼《無盡藏—— 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欣見本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再度蒐羅國內外關於太魯閣林場�嵐山工作站的珍貴圖像,編成《悠悠嵐山—— 太魯閣林業影像集》,以歷史圖片重構嵐山的面貌,使今人得以透過圖像遙想昔日嵐山煙雲以及嵐山人的日常,同時也認識臺灣林業於1980年代後期從伐木、造林的傳統經營型態,過渡到生態保育、國土保安的歷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