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災難救援、安置與重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98224
五南
2018年11月10日
327.00 元
HK$ 310.6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198224
規格:平裝 / 100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社會與心理類
>
社會與社工
>
社會學
同
類
書
推
薦
社會學冏很大4.0:看大師韋伯奈何誤導人類思維
社會學 5/e Schaefer
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
社會理論二十講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精簡本(第五版)
內
容
簡
介
災難發生後,四處的斷垣殘壁、田園被砂石覆蓋,無辜的災民背負著災後創傷壓力。要將災害減至最低,應該如何有效率地進行災難救援?如何有系統地安置受災居民?最後,如何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當莫拉克風災發生不久,我們一行人站在高速公路林邊段遠眺波濤一望無際的淹水區,只看到水中孤島似的廟宇屋頂飛簷,驚覺人力之渺小。可以想見,惡水退後的場景將是如何,垃圾堆積如山、田園淤泥覆蓋,破落的家園重建之路迢遙,撤離家園安置的災民們,有死有傷,如何盡快讓他們返家清理、恢復村落生機,絕非一年半載能竟全功。
在每一次的災難救援中,因著災害性質的差異,受害程度的大小,政府的救災能量,災區的人口屬性,當地的資源多寡,救災與重建災的方法、速度會有不同。但是,基本的救災、復原與重建道理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除了受災人民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不容易忘記外,人們總會很快地遺忘災難管理步調,因為相信災難不會再次到來。
?
目
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災難性質與臺灣災難史�林萬億 ?? ?? ?? ?? ?? ?? ?? ?? ?? ?? ?? ?? ??
第二章 災難治理:減災與整備�林萬億
第三章 災難治理:應變與重建�林萬億
第四章 社區與防災�張麗珠
第五章 臺灣的救災體系�李香潔、莊明仁
第六章 我國災後國家賠償機制與案例�陳竹上
第二篇 災難救援
第七章 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林萬億
第八章 災害救助與物資管理�王秀燕
第九章 災難社會工作人力教育訓練課程發展與評估──以莫拉克風災為例�陳武宗、張麗珠、謝宗都
第十章 長期照顧機構緊急撤離決策與執行經驗之探討──以高雄氣爆為例�陳武宗、陳偉齡、劉華園
第十一章 救災公益勸募與管理�陳竹上、傅從喜、林萬億、謝志誠
第三篇 災民安置
第十二章 災民安置�邵俊豪、邵珮君
第十三章 重建住宅政策之形成與檢討�謝志誠、陳竹上、林萬億、傅從喜
第四篇 復原與重建
第十四章 社區復原力�趙善如
第十五章 災後創傷壓力紓解與成長�范舜豪、吳慧菁
第十六章 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在地人力培力網絡建構與運作經驗之探討──以高雄都為例�陳武宗、譚慧雯、蕭淑媛
第十七章 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生活重建中心社工人力資源發展策略──重要事例法之運用�陳武宗、鍾昆原、謝宗都
第十八章 重要事例法在災後社區生活重建人力資源發展的應用�鍾昆原、陳武宗、蔡宜廷
第十九章 災後社區生活重建巡迴輔導機制的運作經驗�黃瑋瑩
第二十章 生活重建中心團隊與社區關係經營�李俊昇、張麗珠
第二十一章 災難重建與社區凝聚:以莫拉克風災重建為例�傅從喜
第二十二章 社區生活重建服務系統的建構�林萬億、鄭如君、楊文慧、林珍珍
第二十三章 災難治理與社會排除:災後重建服務網絡之檢視�林珍珍、林萬億
第二十四章 災後社區生活重建──第一線社工人員之任務與核心能力�李俊昇、張麗珠、邱筱雅
第二十五章 觀光作為一種災後生活重建�楊文慧
第五篇 災難中的脆弱人口群與多元文化
第二十六章 救災與社會脆弱性�林珍珍
第二十七章 災難中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以莫拉克颱風災後原鄉族人的異地安置經驗為例�林津如
第二十八章 災難老人的需求與援助�蔡宜蓉、陳武宗
第二十九章 災難中的婦女與性別議題:政策排除、脆弱性與韌性�林津如
第三十章 災難中的兒童與少年�黃瑋瑩
第三十一章 身心障礙者與災難治理�李香潔
序
編者序
本書得以問世,首先要感謝這群關心臺灣災難的朋友們,從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開始,就持續投入災難救援與研究工作。到2009年莫拉克風災,更是以過去累積的救災經驗,加上更多學術與實務的視角,將臺灣大大小小的災難救援經驗,爬梳整理,成為這本厚厚的著作。不過,若是沒有當時的國科會全力相挺,也不可能有持續的經費支持,讓研究團隊有來回出入災區的車資、伙食與訪談費。
當莫拉克風災發生不久,我陪同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回到他的家鄉屏東,探望當時的縣長曹啟鴻,並主動提出參與救災的意願。我們一行人站在高速公路林邊段往波濤依然一望無際的淹水區,只看到水中孤島的廟宇屋頂飛簷,說實在地,腳已痠軟。可以想像,水退後的場景將是如何,垃圾堆積如山、斷垣殘壁、田園砂石覆蓋,破落的家園重建路迢遙。不只這些,撤離家園安置的災民們,有死有傷,如何盡快讓災民返家清理家園、恢復村落生機,也不是一年半載能竟全工。
之後幾天,我又來到高雄縣,去探望楊秋興縣長、吳麗雪處長,希望盡棉薄之力,協助救災。聽到楊縣長說光是那瑪夏楠梓仙溪沖激下來土石,淹沒南沙魯、小林部落,就不知道要清理多久?從桃源鄉、那瑪夏鄉、甲仙鄉撤離下來的災民,在內門、杉林,甚至到佛光山,還有部分遠離到高雄市投靠親戚、教會避難,何時才能再回到故鄉?想到就頭皮發麻。
這些場景,把我拉回到921大地震,當時擔任臺北縣副縣長,除了奉蘇貞昌縣長之命,坐鎮新莊博士的家、龍閣社區倒榻大樓救援之外,也創建社會暨心理關懷站,協助災民重建家園。之後,又奉行政院之命派駐臺中縣霧峰一個月,支援臺中縣清理倒榻大樓、安頓災民。更抽空前往南投縣協助處理災後生活重建中心。
在臺灣,所有國民只要有一定的歲數,很難不遭遇到幾次大大小小的災難,風災、水災、地震、火災、車禍等。即使住在北部的是我,沒有聽聞長輩描述八七水災的可怕,也難逃葛樂禮颱風水淹及屋頂的恐怖。而臺灣人在1999年以前,已經有超過一甲子沒有被大地震震撼到。我卻在1989年目睹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折斷海灣大橋的經驗。也是那次震災,我我直接接觸到甚麼叫做大規模救災的場面,從聯邦政府來的FEMA組織人員機具設備,來自加州及鄰近州的國民兵、州政府、鄰近各縣政府、舊金山市政府、社區居民,以及NGOs的投入,那種忙中有序的救災,給我很多的學習,深信災難難規避,但卻可透過預防、救援、復原與重建,使得災難傷害減低到最小。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災難救援、安置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