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昔先大父在日,嘗勗蔭已文學之事。時蔭年幼,故不知文學為何事也;惟每於放學歸,輒隨先大父誦《論》、《孟》、《左》、《傳》、《古文觀止》諸書,而心亦未嘗不嚮往焉。比入中學,先大父即見,背時蔭年僅十四耳。此後惟向志文學,以期不負先大父之所望。民國二十二年冬,為先大父八旬冥壽之期,蔭竊欲有慰先大父於泉下,因矢志編著《中國文學家列傳》一書。顧此書編著,初以為但就《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兩書,儘?採錄。然事有大謬不然者,蓋兩書大抵奉旨撰輯,非專為文學家而設;且昔人對於文學之眼光,僅及詩文而已,他如小說戲劇,在當時均認為末枝小道,無足輕重。即詩文一端,著名如唐之劉長卿、韋應物,宋之張先、柳永等,亦皆未曾列入。至如元之關漢卿、馬致遠,明之吳承恩、馮夢龍輩,更無論矣。故但言《二十四史》與《清史稿》兩書,僅作為本書主要參考書而已,他如歷代野史雜記,如《唐才子傳》、《十國春秋》、《錄鬼簿》、《皇明詞林人物考》、《尚友錄》、《國朝先正事略》等,以及前人詩話紀事等書,仍作為本書不可無之參考資料。而晚清以後諸家,又多仰賴於時人著作,此則蔭所不勝感謝者也。本書編著之時,搜集材料,既感如此困難,即既有材料,取捨亦幾費斟酌。而史書中撰述某一文學家,往往將其人作品及奏疏之類,混相攙入,連篇累牘,多至萬餘言者。至於某文學家之軼事遺聞,則大抵削而不載。此點在昔人或謂有傷大雅,在今日似覺彌足珍貴,是項搜集,亦頗費時日也。計前後所費時日,二年有餘,先大父八旬冥壽之期已去,而今又屆先大父十五周年忌日矣。想念及此,能不憮然。此書已成,中心亦殊為快慰也。再友人王少遊、陳恂六、干人俊、凌仁榆諸兄,或遠道假以書籍,或就近為之指正,高情厚誼,均所不忘。中華書局編輯所長舒新城先生,對於本書,助力甚多,則又感激至於不盡也。書出有日,為誌其緣起如上,並以謝諸友之盛意焉。
?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二月十日楊蔭深序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