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臺灣攝影家:李火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571752
鄭麗玲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8年11月01日
150.00 元
HK$ 13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0571752
叢書系列:
臺灣攝影家
規格:平裝 / 168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臺灣攝影家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文化/藝術
>
藝術欣賞
同
類
書
推
薦
傳藝季刊第143期(111/12):奔跑吧!傳藝
拾鱗:廢棄魚鱗×生質材料×工藝新用
木工基本機具操作工具書
循絲:臺灣蠶絲材料工藝探索
藝脈相傳:林瑞華陶藝創作展
內
容
簡
介
臺灣攝影家李火增,是臺灣總督府出版《第一回登錄寫真年鑑》登錄攝影家,也是徠卡寫真俱樂部成員與臺灣省文化協進會攝影委員。
本書依據史料、留存的文件及對後人的訪問,構築鏡頭後李火增的真實樣貌,亦呈顯日本時代臺灣的富裕階層和市井生活圖像。
呈現自然、不刻意取景的無主題街拍,保留大量1930年代後半到1940年代前半臺北、臺灣各地的民情點滴與日本時期的各種活動。
目
錄
部長序
館長序
小傳
楔子
1.時代下的寫真大亨
臺灣進入攝影時代
為妻女大量留影
大亨小傳生活樣貌
登錄第一回寫真年鑑
2.戰前臺灣的日常街拍
臺灣日常與庶民眾生相
城市慶典
孩童與休閒活動
少見的主題式作品
3.歷史與人的互動
由自宅望向街道
日治臺灣第二次選舉紀實
時局活動與名所
4.戰後掙扎
李火增消失於攝影圈
李家二三事
戰後攝影作品
街景中的電影看板
看見李火增,看見臺灣社會
注釋
李火增大事紀
參考書目
?
序
導讀
小傳:臺灣攝影家 李火增(1912-1975)
1912 年1 月5 日,李火增出生在臺北建成町,父親是經營中藥舖的中醫師,擁有多處房地產。1937 年,李火增雙親相繼辭世,年僅26 歲的他繼承家產。喜愛新奇、外來事物的李火增,在攝影方面盡情探索,因為有能力購入昂貴的徠卡(Leica)相機,當時人稱「徠卡李」。李火增也大手筆購置昂貴的底片,這些「賽璐珞硝棉膠片」易燃而不安全,目前極為少見,在李火增細心保存下,至今他的作品質感仍相當良好。
1925 年徠卡推出小型、方便攜帶的新型號相機,讓行動攝影、新聞攝影迅速發展。當時有能力購買這種小型相機的臺灣人並不多,除了李火增之外,還包括臺灣早期攝影前輩鄧南光、張才,鄧南光回臺開設「南光寫真機店」後,重心便放在寫真機材生意,所拍攝臺北州的影像不多;張才1936 年在今臺北太原路開設「影心寫場」,但1942 年即遠赴上海。因此,李火增的作品在臺灣攝影史的意義,是留下1930 年代後半到1940 年代前半臺北、臺灣各地的民情點滴,日本時代的各種活動,以及至日本旅遊時捕捉的難得風貌。
李火增從自家門口以及二樓拍攝街景的作品,見證臺北建成町歷史面貌,如施江南開設的四方醫院、建成圓環與周邊公園,以及道路上各式營業招牌與往來的人力車,當然還有形形色色的路人。從照片中孩童自在遊玩的情景,顯然早已習慣李火增不時拿著相機對街景與鄰居拍照。李火增的作品多呈現自然、不刻意取景的臺灣市井生活,無論是孩童嬉戲、清晨市集熱鬧景象,還是小吃攤上民眾的神情,這些作品大多是無主題街拍,與為了參加比賽而擬定題材拍攝的創作方式不同。拍照對李火增來說就是一種喜好,而作品中的畫面,則成為今日我們瞭解過去歷史的珍貴影像。
李火增作品中有個十分可愛的小模特兒,就是他的女兒——李瓊,李火增拍下她在攝影棚活潑地把玩相機的模樣、在電話亭前開關門的連作,和妻子李林招治帶李瓊到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圓山兒童樂園、海水浴場等地遊玩時也不忘留影,照片都保存至今,這對當時拍照尚不普及,大多只能在人生重要場合、正襟危坐地拍下幾張照片的社會狀況相比,相當罕見,顯現出他對掌上明珠的疼愛。
太平洋戰爭時期,臺灣總督府舉辦兩回登錄寫真家選拔。在1944 年2 月出版《第一回登錄寫真年鑑》,李火增以作品〈農村風景〉入選,獲頒一枚「登錄寫真家章」,並得到購買底片的配給。1950 年以後傳承自日本時代的寫真家,著重和現實互動的「紀實風格」,與戰後從中國帶來的「沙龍寫真」,兩種不同攝影風格,互擅勝場。
1951 年的「臺灣省文化協進會」攝影委員名單,是李火增的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20 世紀的攝影圈。戰後環境巨變,臺北城已不是李火增熟悉的臺北,幾次財務操作以失敗收場,更讓他的經濟狀況走下坡。但李火增曾經以自由攝影家的身分,提供作品給《臺灣新生報》;他也曾拍攝一張攝影同好為了搶位置擠得水洩不通,有的攝影機因為擠不到好位置而將相機高高舉起的畫面,顯示出他輕鬆詼諧的一面。
李火增風格隨興恣意,終其一生執著於自己最喜愛的攝影興趣。環繞美酒、咖啡、音樂、電影,與妻子兒女相伴非常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在在反映於他的攝影作品,畫面並未透出太過豐富滿溢的意念,讓觀者輕鬆自在地隨著他的鏡頭在臺北、臺灣各處兜兜轉轉,反而看見更真實的臺灣。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臺灣工業教育搖籃:臺北工業學校
2.
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台灣史論叢 教育篇】
3.
阮e青春夢: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4.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5.
氣狀污染物防制:空氣污染防制專責人員訓練教材(甲、乙級):環保證照訓練叢書00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