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

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6174
張曉芬
秀威資訊
2018年12月11日
157.00  元
HK$ 141.3  






ISBN:9789863266174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易經











    明清之際,天崩地解,中國儒家思想發展至此,已產生諸多經世濟民理論,

    尤以清初遺民在其《易》學論著中,抒發頗多經世與處世之道。



      明清之際至清末民初,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多少救亡圖強、經世濟民學說產生。不論是否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影響,中國儒家思想發展至明末清初時,已產生諸多經世濟民、實學致用等理論。尤其清初遺民在其著作中,以註釋《易經》為多,以釋《易》作為抒發經世、處世,乃至身心安頓之作。



      本書針對當時較為重要人物,如:孫奇逢、刁包、黃宗羲、方以智、張爾岐、錢澄之、顧炎武、王夫之八位學者,其《易》學中經世致用、內聖外王之道,作一披露與闡述。



    本書特色



      本書針對清初遺民,在學術界上較為重要人物,如:孫奇逢、刁包、黃宗羲、方以智、張爾岐、錢澄之、顧炎武、王夫之八位學者,其《易》學中經世濟民的理念、內聖外王之道,作一分析整理、闡述詮釋。



    名人推薦



      1.邵崇齡? 國際易學大會大會會長、社團法人中華易經學會第十一屆榮譽理事長

      2.趙中偉?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3.莊雅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家文學博士

    ?


     





    邵序�邵崇齡

    趙序�趙中偉

    莊序�莊雅州

    自序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貳章 清初遺民的界定與經世發展 



    第一節 清初遺民身分界定 

    ?  一、清初的時間界域 

    ?  二、明遺民的界定 

    第二節 清初遺民的生存與出處 

    ?  一、生死抉擇 

    ?  二、生存與出處發展 

    第三節 清初遺民的經世思想之發展

    ?  一、超越內聖,重視建功立業

    ?  二、主扶危定傾,身任天下的使命與責任

    ?  三、為學當有實功 

    第四節 小結

     

    §第?章 清初遺民《易》學發展與特色 



    第一節 宋《易》發展與衰微 

    第二節 史事《易》學流衍 

    第三節 漢《易》修正與清《易》產生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心性」之修持 



    第一節 論孫奇逢《易》學中「戒心生」修養功夫 

    ?  一、孫奇逢的聖人學─識天理 

    ?  二、聖人學之源─戒心生 

    ?  三、戒心生之旨─存養 

    ?  四、戒心生之存養功夫 

    ?  五、小結 

    第二節 論刁包學《易》以檢心功夫 

    ?  一、《易酌》中的「心性」思想 

    ?  二、「學《易》以檢心」的反省功夫 

    ?  三、小結 



    §第伍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融合與成善之道 



    第一節 論方以智「三教歸《易》」思想 

    ?  一、會通儒家歸《易》的闡釋 

    ?  二、會通佛教歸《易》的闡釋 

    ?  三、會通道家歸《易》的闡釋 

    ?  四、小結 

    第二節 論張爾岐《易》學中成善之道 

    ?  一、天理自在吾心 

    ?  二、積善改過,禮義安之 

    ?  三、小結 



    §第陸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經世之道 



    第一節 論黃宗羲《易》學中的經學觀 

    ?  一、明辨河圖洛書的起源與發展 

    ?  二、批判漢《易》、宋《易》等象數學 

     ??? 三、釋《易》致用 

    ?  四、小結 

    第二節 論錢澄之《易》學中經世思想 

    ?  一、君臣相待之道 

    ?  二、治民之道 

    ?  三、小結 



    §第柒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成聖淑世思想 



    第一節 論顧炎武《易》學中「以德修身而求治世」思想 

    ?  一、存心正行於物 

    ?  二、禮以時中去私欲 

    ?  三、小結 

    第二節 論王夫之《易》學中「修己治人」思想 

    ?  一、以自強不息為修己之綱 

    ?  二、以厚德載物為治人之本 

    ?  三、掌握《易》兼常變,禮維貞常之理 

    ?  四、闡揚《易》所富含「禮」的精神 

    ?  五、小結 



    §第捌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邵序



      在《易經》形成之後,對於《易經》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文化的嬗變,使《易經》逐漸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觀察事物和理解問題的指南,最終規範了人們的言行思想,蘊育出了中華文化獨特的思維方式。逮至戰國時期而有《易傳》的形成,為易學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易學哲學作為一種高度專門特殊的意識形態,其展現出的形式和內容,都不自主的受到所處的社會歷史的設限,而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性。因此在疏理易學哲學史上,首先就必須超越傳統經學史家的桎梏,而窮首皓經在史料文獻上,去釐清其間邏輯和歷史的演變過程,才能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而為當代易學哲學研究,增添嶄新的風貌。



      學會 曉芬理事在博士畢業後,仍致學不輟,經年的嘔心爬疏,終於釐清了清初遺民在時代的巨變下,所呈現出易學哲學研究的特色,同時也將每位遺民豐富的易學中,內聖外王的哲學內涵,予以彰明闡述。而完成「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之大作,因而受其感召使作者的內心得以轉折成長,實屬不易。今囑余能為其作序,明清易學哲學實非余之所長,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但職任學會推擴易學之責,既然因緣軸湊,唯有不揣鄙陋,竭力勉而為之。



      作者在自序中,述及近年的成長過程,曾糾結在傳統的善惡對錯的價值觀中,飽受煎熬與痛苦,因而著力去探究善惡的問題。誠然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只不過是各據其理的理論假定而已,終非是終極的結論。因此無法確定「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如果把力氣花在這方面,總是吃力不討好的。《繫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由是而知,任何事物都有陰陽的兩重性。其實孟子與荀子的思想重點,都在「心」的上面。而孟子所主張的「性善」,強調「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是順著「性」走,非常通達。以俗觀之,如果自以為自己的「惻隱之心」才是「善」,而別人的「惻隱之心」則是「偽善」,此時的為「善」,則已有「惡因」,實則無「反身而誠」的「自覺」。而荀子所主張的「性惡」,強調「化性起偽」,是逆著「性」轉,故而較為吃力而已。如我們能真誠的去面對自己的「惡」,而去努力「化性起偽」,何嘗不在「惡」中而見「善因」。如終日糾結在世俗傳統的善惡的價值觀中,不如從二元對錯的主觀困囿中蛻變而出,而去探究「本性」的真假問題。「本性」的真假問題,它不是一個理論的假設,而是修證的工夫。因為它的真假,也不是我們能用理論而來證實的;唯能用個人的修證而去體悟。



      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種國破的悲憤,親人流離失所的痛苦,唯有處在亂世時的人,才會生出深刻的感受。而清初遺民不正也是處於外族入侵的時代,自然也會有這種悲憤與痛苦,再加上所承傳的文化也面臨著既將的殞落,於此之時,所受的挫折無助,是何其不幸的煎熬。然有遺民卻沒有懷憂喪志,而不去追問誰對?誰錯?而是用那顆清淨的「心」,去尋覓「本性」的真假問題,去關心家事,關心國事,關心天下事。因為「關心」,使他們淡化了悲憤,忘卻了痛苦,使受挫的「心」漸漸清淨平衡,而能「明心見性」,體會出「享受挫折」的可貴,才使他們證悟到宇宙全知的真知,而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條最真善美聖的出路,最終成為一代大哲,仍能為傳統文化開出新的篇章,這又是何等的幸事。



      今作者在遺民的內聖外王的胸懷中,證悟到多數人終身陷入對錯的「造宅築室」的困囿中,而不自知。自己往昔不也只在乎「關心自己」,將自己困於室中,終日以「仰觀」的視域,期盼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別人的關懷,反使自己不斷的傷害自己而已。從前人的睿智中得到「自覺」的人,才能在挫折中去學習到反觀,進由逆覺體證不斷內化自己的「心」。再用這顆止住的「心」去外觀人間世,這一超昇,就能將「仰觀」的視域,逆轉而為「俯觀」,去「關心別人」,「事事關心」,實踐這種對天下的「關心」,那麼人生又有何惑事?作者如能不斷通過心性的修養,去體悟遺民個人的修證工夫,順著遺民修證工夫的理路,一直下工夫,當證到「人生就是面對學習挫折的歷程」時,就會開始懂得「享受挫折」,而對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所感悟,處此之時,天命自然就能得知,就會以「無我融入」的心境,去實踐自己當為之事,以為此生負責。



      作者在完成《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的著作的同時,也對自己思想的反觀,重新自我的定位。因此,非常高興在作者心境的蛻變的過程中,有學會的參與,能見證其成長。同時,也要感謝第十一屆理事長倪淑娟博士,力邀如此有才性思想的青年作者,在2016年進入第十二屆理事會擔任理事。相信作者在「觀物」上的工夫,與做學問、做事的用力,必能使學會在未來的兩岸與國際學術活動上,引領風騷而為典範。更能將「易學」深耕到軍事院校,去教化新一代的革命軍人,使其對中華文化有所深度的認識,而養成為有哲學辨證能力的軍事領袖。更堅信作者能以此紮實的學術內容,繼續啃硬骨頭,必能如朝霞般的光溢四射,如同遺民一般,為後人照亮出一條研究易學哲學的新途,能為當代的易學哲學史上,留下應有的地位與評價。


    邵崇齡

    2017年8月10日於臺北正先書院




    其 他 著 作